示子朔
示子朔 《寫心集·明·鄭淑云·示子朔》 【原文】 閱兒信,謂一身備有三窮:用也頗殷,乃窮于遇;待人頗恕,乃窮于交;反身頗嚴,乃窮于行。 昔司馬子長云:虞卿非窮愁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后世。 是窮亦未嘗無益于人,吾兒當以是自勵也! 【今譯】 讀了吾兒的信(閱兒信),你思想上要作好“三窮”的準備(謂一身備有三窮):有滿腔做事的熱情,求用于世的心情很迫切(用也頗殷),就苦于沒有好運氣,遇不到好的機遇(乃窮于遇);待人寬厚,以一顆誠摯寬厚的心待人(待人頗?。筒荒芙簧虾糜眩烁F于交);苛刻的自我反?。ǚ瓷眍H嚴),就無法施展自己的才干(乃窮于行)。 當初司馬遷曾經(jīng)說過(昔司馬子長云):虞卿如果不窮愁潦倒(虞卿非窮愁),就不能著書立說(不能著書),讓自己在后世留名(以自見于后世)。 因此窮困對人也未必沒有好處(是窮亦未嘗無益于人), 吾兒應(yīng)當以此自勉(吾兒當以是自勵也)。 【賞析】 本文《示子朔》是一封明代女作家鄭淑云,寫給自己的兒子的家書,她在信中勉勵兒子要做好“三窮”(“窮于遇”、“窮于交”、“窮于行”)的思想準備,并引用了西漢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的:“然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后世云”的典故,再次勉勵兒子向在窮愁中發(fā)奮著書的古人學(xué)習(xí),而不要為困境所壓倒。 司馬遷(即司馬子長,子長為其字)的《史記》中有一篇《平原君虞卿列傳》,講述了戰(zhàn)國游說之士虞卿的故事,說道虞卿在不得意的時候,著書立說,有《虞氏春秋》等傳世。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虞卿的評論是“虞卿非窮愁,亦不能著書以自見于后世云”,如果虞卿不曾窮困潦倒,就不可能發(fā)憤著書,從而名傳后世。 說明了困境反而能使人有所成就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