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世系
? ? ? ?南越國(前204—前111年)是秦末漢初存在于嶺南一帶的古國,都番禺(今廣州),前后傳5王(對內稱帝,對漢稱王),享國93年。

1、南越武王趙佗(前204—前137年在位)

開發(fā)嶺南的第一人,從前219年作為秦始皇平定南越的50萬大軍的副帥,到漢武帝建元四年(前137年)去世,一共參與治理嶺南81年,其中作為南越王的時間長達67年(按前204年自立為王算)

2、南越文王趙眜(前137—前122年在位)

武王趙佗之孫,在位16年,長期患病,性情軟弱,沒什么建樹。他雖然在閩越侵犯南越之時巧妙的把漢武帝搬了出來,讓漢武帝來對付閩越,而自己不用大傷元氣。但此舉也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脫離了役屬關系,直接受制于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他的陵墓位于今廣州市解放北路的象崗山上,是著名的"南越王墓"

3、南越明王趙嬰齊(前122-前113年在位)
文王趙眜之子,趙眜在位時立為太子,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閩越國借機向南越國發(fā)動戰(zhàn)爭,漢武帝派大軍平定閩越之亂,并派遣中大夫嚴助假借表彰趙眜能忠于臣屬之職為名,請趙眜到長安(今陜西西安)朝見漢武帝,趙眜害怕遭漢武帝借機扣留,便一直稱病沒有前往朝見,只是把太子趙嬰齊送到漢武帝身邊充當侍衛(wèi)。
趙嬰齊在南越國娶當地女子橙氏為妻,生下長子趙建德,到長安充當侍衛(wèi)后,娶邯鄲樛氏女子為妻,生下次子趙興,即位后向漢武帝上書請求立樛氏為王后,趙興為太子,漢武帝同意他的請求。 (趙嬰齊這種舍長立幼的舉動埋下了長子趙建德和次子趙興之間權力之爭的隱患,最終導致南越國的覆滅。)
趙嬰齊在位9年,葬于西村鳳凰崗木槨墓(三國時被孫權盜掘)

4、南越哀王趙興(前113-前112年在位)
明王趙嬰齊次子,母為樛氏,公元前113年繼位,是為南越哀王,尊其母樛氏為王太后。公元前112年,丞相呂嘉等人發(fā)動叛亂,殺害趙興以及其母樛太后。
趙興繼位時年紀尚幼,無法控制曾是三朝丞相的呂嘉,最后在其母樛太后和呂嘉的權力斗爭中,致使自己遭呂嘉殺害,也因此讓漢朝找到出兵南越國的借口,最終致使南越國滅亡。

5、趙建德(前112-前111年在位)
明王趙嬰齊長子,其母橙氏是南越(今廣東揭陽)人,丞相呂嘉叛亂殺死第四代南越王趙興后被匆匆推上王位,南越國的實權始終掌握在呂嘉手中,呂嘉叛亂給了漢武帝滅南越國的借口,在伏波將軍路博德率領的漢朝十萬大軍的攻擊下,南越國終于走向覆亡,共歷時93年,傳5王。?
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押赴長安斬首,頭顱懸掛于長安北闕。

南越番外篇:郡國并行制
南越國大體沿用秦平嶺南后推行的郡縣制,設南海、桂林二郡,設假守(假以郡守之職,謂之假守)掌治其郡,郡監(jiān)監(jiān)察一郡政務
對于象郡,趙佗考慮到其特殊情況,將其地分為交趾郡、九真郡,派遣“使者”主持處理重大事宜,而具體的一般事物仍由原來的軍事部落聯盟首領管理,郡下設縣,長官為縣(令)長,南越國的郡、縣的行政長官均兼理司法。
在實行郡縣制的同時,南越國在嶺南還以中央王朝的姿態(tài),沿用漢制,又分封了幾個王侯,形成了"國中之國"。按文獻記載,南越王所封的王、侯有以下幾位:
⑴蒼梧王趙光,或云趙佗之孫。蒼梧國在今廣西梧州市及其附近一部分地區(qū)。
⑵西吁王,據考證,這有可能是秦軍平嶺南時所殺的西甌君的后代。西吁當在交趾郡境內。
⑶高昌侯趙建德,趙嬰齊長子。高昌是南越國內何地,不詳(后繼位為王,也就是南越最后一位君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