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失敗的旅行,讓我看到失敗的自己

我正在經(jīng)歷一個閱讀的痛苦期。
淺薄的青春文學已入不了眼,經(jīng)典的著作又涉及到人性、黑暗、復雜等沉重話題。
《第七天》的荒誕、悲傷比《活著》更直接、外露,而自己最近也多不如意。
閱讀時,不斷問自己為什么要讀這本書?為什么作者不能含蓄溫柔一點?
我想要的娛樂是《生活大爆炸》式的每隔十幾秒一個笑點,是只有輕松的、搞笑的、甚至逗逼的瑣碎。而不是工作一天后,面對沉重的社會問題,無法排解的悲傷。
?
想到蔣方舟說:好的作家必須面對他所在的時代,正面直視一個龐大的世界,而不是背過臉去,僅僅看著自己的回憶。
如果打定主意靠文字為生,我是否有足夠勇氣面對這個時代?直視這世界的黑暗與沉重?
?
這次遠行的答案是我動搖了。
抱著看看更多人活法的念頭出行,卻在跳脫出原有世界后產(chǎn)生懷疑。
在武漢這個1.5線城市,既沒有一線城市的工資,也沒有二線城市的閑適。為什么我還要繼續(xù)奮斗?
?
我一直以為,人是要不斷爭取,不斷向前、不斷向上的。
可是穿梭在西寧街頭,我才知道,原來不是所有商店節(jié)假日都開門,原來生活節(jié)奏是可以放慢的。
原來我一直處在快節(jié)奏生活中不自知。
我的“向上”“奮斗”是和所處的環(huán)境息息相關(guān)。
我終于理解了后現(xiàn)代性。
?
可是我回不去了。我已經(jīng)被定在一條快速前行的軌道上。所有人都在拼命向前,要想不被拋下,要想活得更好,只能比周圍人更快、更拼。
我不斷告訴自己:不管幾線城市,每個人在自己處境上都有要面對的難題。朋友也會因壓力大早生白發(fā)。
假設(shè)我生在二三線小城市,我的痛苦可能是無法掙脫小地方的牢籠。
但此刻,我有些亂了。
?
興趣、事業(yè)、夢想、愛情、人生,我開始覺得把握不住方向。
是這次旅行受了刺激?還是年齡到了?
想到年齡,又是一個沉重的話題——
同齡人要么工作上風生水起,要么安穩(wěn)成家,而自己一事無成,值得說起的興趣也沒玩出什么花樣。
想想還真是失敗。
?
我以前相信兔博士、JennyWang、另維的存在,我覺得差距只是時間和努力程度的區(qū)別。
因為有目標,也就有希望,當周圍所有人都不看好、都反對時,我還能固執(zhí)的堅持。
可是,當我看到人生不是只有向上這種活法時,曾經(jīng)的相信是否單薄了點?
而我似乎已經(jīng)在這條路上無法脫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