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綸映輝』地位崇高的蠶文化
蠶在中國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它是經過古代先民長期馴化和精心的培育才形成的家蠶(即桑蠶),千百年來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福祉,日積月累的蠶業(yè)活動中形成了系統(tǒng)的經驗技術,并且與社會生活、人文藝術組合成浩繁的蠶文化。

#01
嫘祖始蠶
嫘祖是華夏先祖女性的杰出代表,首創(chuàng)種桑養(yǎng)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福祉萬民,德被天下,被后人奉為“先蠶”圣母?!妒芳o·五帝本紀》載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兩子,其后皆有天下”,國人敬祀嫘祖,由祖先崇釋發(fā)展為神靈崇拜,并由民族共祖演進為人格神,具有多重人文意義,嫘祖是有史籍記載的華夏文明奠基人。


#02
皇后親蠶
蠶桑絲綢在古代中國社會經濟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歷代統(tǒng)治階級都對蠶事有著很高的敬意,皇帝親耕、皇后親蠶成為春季的重大典禮?;屎笥H蠶禮儀即由皇后主持的國家祀典,行禮之前皇后齋戒三天,參加祭祀之人均為挑選出來有德貴妃,儀式分祭先蠶、躬桑、獻繭繅絲三個部分。


#03
蠶的一生
蠶是以桑葉為主要食物的一種經濟昆蟲,它的一個世代須經過卵、幼蟲、蛹、蛾四個形態(tài)不同的發(fā)育階段。它的生長發(fā)育與溫度、濕度、食物等有關系,一般卵的孵化期11天,幼蟲期25天,蛹期15天,蛾期4天,全期約55天。其中幼蟲期要經過4次眠的過程(蛻皮4次),成長為五齡大蠶,進而吐絲、結繭。


#04
育蠶要旨
育蠶是傳統(tǒng)的特殊工種,操作過程復雜細致,技術處理屬于長期的經驗積累。其中防病清毒貫穿了整個育蠶過程,溫度和濕度高低直接影響蠶的生理活動和生長發(fā)育,必須隨著蠶齡的變化調節(jié)環(huán)境溫濕度,技術操作要求掌握小蠶、大蠶用葉葉質,不采露水葉,做好給桑和眠起處理工作,適時巡查熟蠶上山結繭。


#05
御制耕織圖
耕織圖是古代帝王重視天下衣食而責令繪制的農桑圖畫,經由昔日描繪勞作的農耕、蠶織題材上升到倍受重視的宮廷畫作?,F(xiàn)存最早的是南宋《耕織圖》,明清時期版本甚為多見,其中清代《御制耕織圖》由康熙題詩、焦秉責繪圖,朱圭、梅玉鳳鐫刻,全圖46幅,耕圖、織圖各23幅,一時朝野傳誦,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大特色。


絲的形成——繅絲工序
1
選繭
蠶兒上簇后自由吐絲結繭,往往會2、3蠶頭共結一繭,因此在繅絲前,需將這類雙宮繭、多宮繭及下腳繭等次品繭剔除,剔出的次品繭可加工成絲綿或制成?絲。
2
剝繭
在選繭的同時,將選出的好蠶繭剝去繭衣,以利繅絲。
3
煮繭
將繭子浸泡于沸水中,同時不停地用手攪動,以便離解繭子緒頭。
4
繅絲
繭子煮熟后去除外層粗頭,然后理清絲頭,根據(jù)所需絲線的粗細,將適量的單絲并成一股,引入絲車的竹絲眼,繞過星丁頭,由送絲桿勾掛,連接到大卷框卷取絲條的過程。
宋以后,繅絲法分為“熱釜”(又稱火絲)繅絲法和“冷盆”(又稱水絲)繅絲法?!盁岣笨壗z法:煮繭與繅絲共用一鍋,邊煮邊繅,同步進行;“冷盆”繅絲法:在繅絲前先將繭煮熟煮勻,理出緒頭,并摘去繭外層條干不勻的粗頭后,移至溫水盆中進行繅絲。



來源:《經綸映輝——蘇州絲綢文化技藝展》大綱
編輯:陳金珊? 校對:陳一覽? ?審核:葉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