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終于發(fā)現(xiàn)了高考語文的真相

感覺中學的語文教育刻意弱化了邏輯學,教材介紹的議論文寫作只談道理論證、事實論證等等,甚至還給數(shù)字論證這種不過是形式上有特點的表面技巧單列了出來,實際上它們都可以被概論在演繹論證和歸納論證之中,這兩種論證才是形式邏輯的內(nèi)涵,對語文的學習有著極大的幫助,而卻被忽視了。
另外還有辯證邏輯,中學則學得更淺,因為關于對立統(tǒng)一的知識,關于矛盾的知識,關于用發(fā)展的眼光看問題,這實際上和中學刻板追求標準答案、學習于實踐嚴重不相干的教育現(xiàn)狀相沖突,不可能為學生創(chuàng)造出有利于辯證邏輯培養(yǎng)的環(huán)境。
回復 @氈芭蒼蒼 :我們老師其實有說對比論證,比喻論證,還會教你要怎么去思考,思辨的角度可以從那些入手,只是很多同學聽了不會用,或者就是就是急功近利,這次考試用了一下,提了一兩分,就飄了,下次考試希望一下子就五十分又亂編,老師講的都拋到九霄云外了,還有那些專業(yè)術語老師都講過,邏輯課也有上過 但是很多人覺得自己邏輯可強了,邏輯不是有腦就行很多同學都是這樣說的,沒有認真去聽
現(xiàn)在已經(jīng)在往里面加了最新出來的情景概念啦,題目就非常的具有哲思性,但是進行全國性的轉變到底還是需要一個過程的。
至于八股文,確實在以前永遠排比打頭第一段,或者一個班第一段都要求是一樣的,那些確實是八股文股文的味道,但是現(xiàn)在新情境的題目已經(jīng)基本取代那種了。
回復 @非特殊的特殊人 :套話這種東西,怎么說呢,就是一些模板,模板得會,但是考試基本沒有用。就新高考語文的題目而言,沒有什么模板可言,全考的是的臨場發(fā)揮。其次是,我并不太理解您所說的“黑話”是什么意思。因為現(xiàn)在的題目都上深度和廣度了。深度需要做題的時候有思考,有見解。廣度需要平常生活的時候多多涉獵。所以現(xiàn)在的考題想要得分,不是跟以前一樣了,要靈活,要真正去思考去理解。寫在答題紙上的答案應該是基本切合題意的,充分融入自己見解的,不脫離基本語言表達表述的。還是那句話,要敢寫,要自信,要慎重。慎重和敢寫不沖突,因為已經(jīng)花費了足夠多的時間去構思答案,自然書寫答案的時候不要遲疑不敢下筆。當然前提是答題時的思想和心理沒有出問題,保證答案切合題意和主題。[穆小泠·春日音樂會_沖啊][穆小泠·春日音樂會_沖啊]
回復 @墨-香一銅臭 :我畢業(yè)于一所比較知名的高中,我僅僅分享我個人以及我的高中關于高考語文這方面的經(jīng)驗。語文這種東西,其實主要考三個點,知識儲備,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基本文學素養(yǎng)。先說知識儲備,知識儲備是我高考拿分的基礎。像做小說,文言文這種,近幾年出題很新很怪,那么你就要用你廣泛的涉獵去應對。這“種”題之前沒做過?沒事,這“道”題我見過,我之前有了解過,或者我之前看到過相似的。就題論題是無懈可擊的。當然你有這些知識儲備只是能夠讓你有東西寫,不足以讓你拿分。拿分靠什么,靠基本文學素養(yǎng),靠語言組織換表達。把你想到的白話答案轉化成邏輯清晰,語句通順,言辭得當?shù)恼Z句,分數(shù)就來了。古詩詞鑒賞和同文語境(就是一篇短文然后跟著幾個選成語之類的題)就是考查上述三者的例子。有些題純考知識儲備,比如古文默寫和文學文化常識(大家都不會的不是拉開分數(shù)的地方),有些地方會考文學名著中的細節(jié),那沒辦法就得會呀。最后是重頭戲作文,也離不開基本的三個方面,再加一點自信和謙虛就好了。自信是讓大膽的調(diào)用自己的知識儲備,并運用好通過基本文學素養(yǎng)對題目的理解。謙虛是好好組織議論語言并表達,不要用語氣過重的語句,不要用過于浮夸讓人感到不真實的論述[穆小泠_咕咕咕]。我只提供一個學習方向,平常不要光刷題,個人認為完成作業(yè)就足夠了,剩余時間看看歷史地理挺好的,倦了就看看理科。當然如果某方面有薄弱,多刷那方面的題肯定是有幫助的,但不要忘了,刷題的時候不用就題論題,沒有意義,要練習三個主要方面。最后再套個盾,我只提供個人以及本人高中的,語文的,學習思路,不適用于所有人。[女神有點靈表情包_吃瓜]@來次重開 @墨-香一銅臭
石油教的是思維,不是術語,術語根本不重要,石油一直強調(diào)這點
男人思維思維也是一種知識體系呀
一樣需要知識,一樣也需要你做題
因為很多術語也是對的,術語的意思你深刻理解了,在運用,這也是一種思維不同人的看法而已,本來語言描述就是有局限的
我這么說吧,學習肯定得保持輕松的態(tài)度,這樣才能做到高效學習。在日常生活中你或許會看到那些很輕松的學霸,就是那種學習沒那么刻苦但是成績卻很好的。其實根本原因是因為人家休息充足,所以學習效率一直是高效的。至于在家里你會感到擺爛和躺平是因為你建立了錯誤的認知,就是痛苦=學習,所以你在學校的學習一直是痛苦的,回到家就自然擺爛了。其實這種錯誤的認知我以前也有,但是現(xiàn)在就沒了,我之所以做到這個是因為我慢慢轉變了認知和習慣,把學習當成一種“獎勵”與“放松”。推薦看《認知覺醒》這本書,絕對有用,而且你差的只是習慣和認知罷了,真正高智商的人是極少數(shù)的。通過閱讀來提高認知,多看心理書和哲學書然后來慢慢養(yǎng)成習慣就可以實現(xiàn)逆轉了。
這里吐槽一下:我發(fā)現(xiàn)很多人都是陷入了惡性循環(huán)和認知錯誤[笑哭]
說白了還是歸馴嘛。每個時代的人都有自己的生命軌跡,都有各自不同的課題,我覺得教育應該讓孩子敢于說出自己的困惑,引導他們啟發(fā)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解決他們自己的時代難題,而不是自上而下地傲慢地塞給他們一堆不屬于他們這個時代的故事,還要求他們?nèi)ス睬?。這樣才是真的無情。
各種資料書有總結,學校發(fā)的書應該也有
對照題,在腦海中,各種構建各種共情和理科,文科都有的那種思維都要有
你知道嗎?因為八個月得有內(nèi)涵吧,得有外延吧,得有類似吧,這幾個意思你都搞懂了,并且運用用到題目中了,如魚得水,如魚得水的運用到題目中,你就很厲害,從題目中出發(fā),你理解之后,對照題目看看是不?是不是這個樣?
回復 @五星大道出2 :我是說,術語
我個人是看高考題,就是反復的看答案。把里面的所有專業(yè)性的語言都記住,19年以前有教育部出的高考試題解析,結合那些分析看答案會好理解很多的
你看按我理解的來說,這不就好了
我的核心觀點和up一致,高考語文考的是閱歷。但我認為這個觀點應當能夠自己在學習中形成。如果能夠自己在學習中形成該觀點,語文拿高分是應該的。這個觀點是我在高中自己寫卷子的時候形成的,當時自己的提法是“高考語文考的是一個人個人經(jīng)歷的總和”。以文言文翻譯為例,即使能夠準確知道每個字每個詞所有的意項,很多時候也需要讀懂情節(jié)、讀懂感情才能知道這個字到底取哪個意思,這就在考閱歷,考你明不明白在這樣的上下文里,文中人物最大概率會做什么、會想什么。再說文學類閱讀,很多人噴文學類閱讀,說答案里的說法恐怕作者都沒想到,說怎么連情感也有標準答案,這兩種看法顯然偏頗。我在寫作中就發(fā)現(xiàn)有時我會無意識地帶著某些情感,這種情感我寫作時意識不到,而文本給別人看,別人一說我才恍然大悟,我確實在寫作時有這個情感基礎;而在真實的高考改卷中,文本賞析題就算做不到言之成理即給分,對于大多數(shù)考生都出現(xiàn)且合理的答案,基本上是給分的。(19全國卷語文錯4選擇3默寫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