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氧基礎是跑步的重中之重——我的有氧之路
“?朋友詢問:你是如何打下有氧基礎的?坦率地說,開始帶有很大的歪打正著的色彩,因為我和大多數(shù)人一樣,開始也是不大習慣在低心率區(qū)磨的——有氧基礎差的時候,低心率區(qū)幾乎是龜速的,是一項很考耐心的工作?!?/strong>
昨天寫今年7-8月三場心率2區(qū)的半程馬拉松時,不禁感慨:在同樣138這個心率區(qū),以前只能跑8分多,經(jīng)過兩年,基本上同樣心率能夠跑到配速6上下。
有氧基礎,其實就是看在低心率區(qū)能否跑得更快的表現(xiàn)。
鑒于此,我也小小嘚瑟了一把自己的有氧基礎測試——令自己滿意的效果。
有同好問,兩年時間,如何達成這樣的進步?
本來,兩年前的狀態(tài),同等心率下8-9分的配速,我是憑記憶來描述的。既然有此一問,我就真的發(fā)心去查了當年這個時候的記錄。發(fā)現(xiàn)所言不虛,很多是在8分多的配速。
舉幾個例子,由于截圖占篇幅太多,我把主要數(shù)據(jù)羅列在此:
1、平均心率136,距離6.76公里,配速8'54";
2、平均心率143,距離11.54公里,配速7'04";
3、平均心率138,距離5.07公里,配速8'25";
4、下圖是我經(jīng)常去跑的南海子公園,南園比較平坦,無坡道,平均心率145,5公里,8分半配速。
以上隨便舉幾個2年前的例子。有幾個共性:
1、步頻很低,145-165之間為主。
2、低心率區(qū)的表現(xiàn)很差。在平均心率140左右的水平,配速基本都在8分以外,最好的一次樣本7分多,心率143。
3、有氧基礎不好的時候,耐力就差。這個特征在上述這些例子里顯示不出來,但這之后三個月的當年11月,就得到了證實:一場半馬中途而廢。
朋友問,為什么兩年時間就能這么大改觀?
1、我的基礎不錯,并非運動小白。
雖然2019年重啟健康項目的時候,跑步表現(xiàn)形同小白。但是坦率說,我不是真正意義的小白,在這之前幾年,我也跑過若干次北京二環(huán),徒步過三環(huán)。跑步的習慣一直持續(xù)到2017年。但是從2018-2019,運動習慣明顯受阻。那是我健康受損速度最快的一個時期。
2、在給人“威叔是個跑步愛好者”的印象前,威叔在其他體育領域也有相當不錯的底子。
3、“重啟”計劃,是在很嚴肅的項目式管理下展開的。管理比較科學,一直遵循訓練的科目,很少出現(xiàn)出門的時候,不知道當天要跑什么的情況發(fā)生。所以,實施效果比較好。
4、雖然開始有點盲目,但在不斷尋求科學化,學習意愿比較強烈,落實得也比較認真。這點可能得益于我年輕時候在學校體育隊里時,與教練及其同學——北京體大的朋友們經(jīng)常呆在一起時,落下的習慣。
5、歪打正著,平時的訓練強度,恰好都在有氧區(qū)間內(nèi)。
開始是歪打正著,后面是自覺行動
兩年前,我的體重比現(xiàn)在重40斤!
雖然,我從2014年底接觸到心率的概念后,就一直奉行“用心率來指導自己訓練”的理念。但一個正確認知的確立,也是有一個慢慢深化的過程。
開始時對于2-3區(qū)是有氧跑的概念,以及其他各區(qū)有著不同的訓練效益,這些認知,并沒有十分明確地確立起來——完全不是現(xiàn)在這樣對于這些概念了然于胸,并且親身踐行。
當時就是因為體重大,無論客觀上主觀上,都不想一上來就進入大強度,因此,以自己“跑得比較勞累”的體感為限,來衡量日常的運動(那時候主要是跑步),事后——譬如說,現(xiàn)在——回過頭去看,其實當時的跑步,都是在相當于心率的2-3區(qū)。
從上面舉的例子也可以看出,基本上相當于是我現(xiàn)在的2區(qū)為主。
當時就是因為容易感到累,只能跑這么大的強度了?,F(xiàn)在回過頭去看,有意無意地,那一年多,都跑在有氧區(qū)。
所以,每逢有人問我,究竟有什么方法,可以讓自己的有氧基礎打得更穩(wěn)固一些,更有效一些,我覺得只有一個招——且也是被公眾認知所確認了的:
在低有氧區(qū)多跑!
主觀上有意識地進行一個周期的有氧跑,這是發(fā)生在去年國慶節(jié)的事了。
那時候,距離本輪“重建健康項目”發(fā)起正好一周年,體重也成功地減下了40斤(這個目標達成以后,就不減體重了,以維持和持續(xù)優(yōu)化為主),嘗試著在這個一周年之際——2020年國慶節(jié)期間——孤獨一人,帶著一瓶運動飲料,兩塊全麥面包,十幾粒葡萄干,孤獨地穿越北京的豐臺、大興、朝陽、東城,跑了個全馬。這時候,我才體驗到,遠距離奔跑和有氧基礎之間有著這樣密切的關系。跑完回來當天下午,就出去逛街去了。
鑒于已經(jīng)具備了這個能力,索性回過頭去認真地補補課,打牢基礎。
所以,在這個國慶節(jié)后的一個半月,即2020年國慶假期到11月份中旬,一直在有意識地、有所控制地跑有氧,補補課。
我第一次在平臺上測試有氧基礎,得到優(yōu)越級,就是在那個10月底。
解答朋友們關于心率分區(qū)的困惑
我對心率比較上心,花了不少精力去記錄、分析數(shù)據(jù),以及測試能接觸到的心率設備,寫過不少心率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有關于硬件設備的,也有對心率指導訓練的運用體會的。它們既記錄了我自己學習的過程和知識積累過程,也是我對照著俗成的理論,進行親身求證、正本清源的過程。
通常朋友們遇到的困難,大多在心率區(qū)間的設置上。
作為補闕拾遺,今天特別要說說儲備心率法中,兩種常見的分區(qū)做法的問題,他們很容易把人搞暈。
“兩種常見的分法”,基礎還是儲備心率,不同的是,各個區(qū)的門檻不同,也就是占儲備心率的比例不同,
其一:按照儲備心率的50-60-70-80-90-100%作為各區(qū)上下線;各區(qū)的名稱,習慣叫1區(qū),2區(qū)……
其二:根據(jù)儲備心率的59-74-84-88-95-100%作為各區(qū)上下線。而這種方法下,又把各區(qū)對應叫做:EMTAI五個區(qū)間。
問題就出在各區(qū)的對應關系。
我把上面兩種方法,所涵蓋的心率區(qū)間,標在同一條坐標上,就一目了然了。
可以看到:
1、兩種方法下,各區(qū)不是一一對應的。
2、方法二的分區(qū),比方法一幾乎提高了一個區(qū)。換言之,儲備心率50-60%這一段,在EMTAI這個方法下,是不包含的。這是我認為它非常適合專業(yè)運動員的原因——盡管一般人運動起來,其實這個區(qū)間的數(shù)值,也只是短暫出現(xiàn)。
3、如果一個用方法一的人,去照搬方法二的使用者的課表,會完全亂套。
我早期用佳速度的時候,它用的是方法二的數(shù)值點,即用59-74-84這樣來對應EMTAI各區(qū),是對應的,現(xiàn)在它把各分區(qū)的“門檻”換成了50-60-70這樣的整數(shù)(方法一),但是強度一欄里,還是列出EMTAI,就會差一個區(qū),如下圖。
但當訓練數(shù)據(jù)導出后,實際上有50-60這個區(qū)間的,請看下列,熱身區(qū)就是:
既然導出時,有熱身和燃脂區(qū)間,那說明佳明系統(tǒng)里,其實就是方法一適用的。
如果是根據(jù)方法二導出訓練效益,就沒有熱身這一說了!
這樣一來,用佳明設備的朋友常常感到差一個區(qū)的困惑,就可以這樣解了:
根據(jù)50-60-70……這個分法,用1區(qū),2區(qū),的命名,對應熱身、燃脂、有氧耐力、有氧強度、無氧等五個區(qū)。忽略上圖中的EMTAI的標法,就通了。
如果你用上述第二種方法,則用EMTAI的命名。
這樣區(qū)間名稱和實際代表的儲備心率比例,就能得到對應。
我們現(xiàn)在對照著上面的坐標圖來看:
如果你說你用儲備心率M區(qū),人家就知道你在儲備心率的74-84%之間的強度,相當于第一種方法的3區(qū)中部到4區(qū)中部,這樣,就不會搞錯了。
跑友之間如果要經(jīng)常交流心率,最好用的是同一個系統(tǒng),尤其是用儲備心率法的時候。否則1、2、3、4、5和EMTAI真的沒法一一對應,很容易交流失誤。
其實對于佳明用戶,很推薦乳酸閾值法。這個數(shù)值,有的佳明表,可以在訓練中實際得出,它相當于5區(qū)下限。我同時用佳明和Polar兩個設備來檢測,得到的這個數(shù)值非常接近,挺可靠的。
好了,到此為止,心率應該是設置正確了。
關于MAF180訓練
盡管我在基礎階段,從來沒有真正好好跑過MAF180,我現(xiàn)在也很批判我自己當年太浮躁,耐不下性子?,F(xiàn)在有氧基礎比較穩(wěn)固了以后,我反而時常在休息日,跑跑一小時的MAF180,一來為了當做跑休日的恢復,二來也可以燃脂。
如果把MAF當做主動式休息,跑6-7分的配速,其實是非常適宜的。
有的朋友問,MAF跑了7-8分配速,是不是太慢了?
我覺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狀態(tài)。唯一的標準是跟自己比。
關注本號的一位跑友曾經(jīng)補充過很好的一個知識點:
將自己5公里最好成績,與自己的MAF180成績對比,如果MAF配速比5公里配速相差2分鐘,就意味著有氧基礎還有提高的空間。就高手來說,兩者成績相差在1分鐘左右。
這是很有參考性的一個直觀的自我對比、自我檢測的手段。
我試驗了一下(我總是很喜歡測試),在天氣很熱的時候拉MAF180,跟5月份良好天氣下錄得的5公里記錄配速,差1分40秒左右,不到2分那么差,但也沒有1分那么好。這跟我在天氣熱的時候,有氧基礎的測試不如天氣涼快時的成績好,有正向的關系。
有的朋友問,在有氧基礎還比較差的時候,在高心率區(qū)跑比較快的速度,算不算垃圾跑量?
我其實不贊成垃圾跑量這個用詞,我覺得這里頭有點高手對我們普羅大眾的歧視感。
但是,要是從訓練效益來說,這種跑量的確有點沒什么價值。我的觀點是:
1、長期在4-5這樣的高心率區(qū)跑,肯定是不健康的。即使只追求5-10公里跑得快,沒有打算跑多遠,在有氧基礎差這個前提下跑出來的快成績,似乎也并不可取。
2、對有志于跑得遠的人來說,一味地在高心率區(qū)跑,則很難促進“跑得遠”這個目標的達成。
3、如果僅僅求健康,譬如減肥,跑得慢好像比跑得快更劃算。
所以,在有氧基礎比較差的時候,跑快似乎的確意義不大。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小白的階段,耐不下性子來磨有氧跑的原因,就是每次都在“競賽心態(tài)”而不是“休息心態(tài)”,說到底,不甘落后的心態(tài)在作怪。
這樣,容易心浮氣躁,慢不下來。
我說過,當年體重大,跑步累,雖然沒有認真地跑大神推薦的MAF法,但是歪打正著地基本都在有氧區(qū)間跑,就這樣一年多下來,有氧基礎竟然也提高了。
MAF只是打有氧基礎其中一個手段,它是一個不錯的手段,但也千萬不要認為只有這么一條途徑。更不必言必稱MAF。事實上,網(wǎng)絡上對它持不同看法的跑者也有。我認為對于打有氧基礎,只要堅持跑有氧區(qū)間——特別是2區(qū),都是可以的,殊途同歸。只是MAF心率更低,實施起來更安全而已。
作者:老威修斯_宋偉江,個人公眾號:老威小屋。跑步和健身愛好者, 崇尚“科學訓練,合理飲食”的健身原則,倡導戒煙斷酒的生活方式。跑步以提高健康水平為主,以適當追求競技能力為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