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秘務實法自然

形意拳有益于身心,且別具技擊特色,因而受到人們的喜愛。但是它流傳年久,且過于保守,因之對它的認識產(chǎn)生誤解,訛傳實在不少。茲以解析,避免產(chǎn)生疑慮。
(一)形意拳的名稱多樣,亦讓人難解。實際因其技法內(nèi)容不斷衍變,名稱也就幾經(jīng)變更。最初叫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又叫意拳,后經(jīng)李洛能先生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才定名叫形意拳。正因為近代人們多不見過心意拳和心意把,也沒有把《心意拳譜》、《心意六合拳譜》和《形意拳譜》人過實質性和比較和分析,心意拳和形意拳從名稱到技法,都產(chǎn)生一些疑問。實際心意拳是形意拳的前身,形意拳是心意拳的衍變和創(chuàng)新,兩者從理論到動作已然大不相同,各具特色了。
形意拳名稱的含義,說它象形取意,是對的。不僅十二形是象動物特能之形,取其技巧實用之意,就是五行拳也是如此。比如劈拳之形似斧屬金,鉆拳之形似電、似閃屬水等等,也都是象其特點于外形,取其實用于內(nèi)意,以提高形意拳的體用實效。實際還有更深邃的含義,就是外練形內(nèi)練意,以求形意一體,內(nèi)外合一,構成形神俱渺,周身通靈的高超境地。故形意這個名稱改得好,改得對,不是什么筆誤。
(二)形意拳好,但也不是什么神仙術,也不是說得那樣復雜而神秘。經(jīng)云:“固靈根而動心者,是武藝;養(yǎng)靈根而靜心者,是修道”。這兩者有不同的內(nèi)涵,也不該混淆。在《拳意述真》一書中,孫祿堂先生把道家煉內(nèi)丹的內(nèi)容和形意拳的三步練法交錯闡述,因之使人們神秘莫解,實際這是兩碼事。
形意拳本身就是內(nèi)外兼修的,只要按它的技法、要旨去做,是可以達到強身延年和技法實用的效果的。若單從修身養(yǎng)性的愛好出發(fā),另外練練內(nèi)功,當然也好。可是現(xiàn)在一些人胡吹的神秘感深深地干擾著形意拳愛好者。如“是不是先做到五氣朝元才能練好形意拳?”“是不是打通周天才能氣沛周身?”“是否練形意拳必須先練好內(nèi)功,才能會發(fā)內(nèi)勁?”還有的人受經(jīng)絡學說影響,問“練發(fā)形意拳的真勁,是否都得按經(jīng)絡以行氣?”等等。
首先該弄清前提,若想練好形意拳,找出真勁,什么“五氣朝元”、“三華聚頂”都不用去考慮,只要按拳法要求務實地去練就行。要講行氣,也不用那么多麻煩,只要能氣以直養(yǎng),平素練拳不走周天,經(jīng)絡也照樣能通暢。不追求三華、五氣也照樣能“精養(yǎng)靈根氣養(yǎng)神”。武為實戰(zhàn),瞬息萬變,以意引氣怎么走經(jīng)絡?如何來得及?就是平時練功凈考慮經(jīng)絡怎么走,就難于追求動作、勁路之精微,也不利于實踐的應用。特別對初練形意拳的人,根本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去考慮什么內(nèi)功和經(jīng)絡。只要能自然地運用逆呼吸,氣沉丹田,發(fā)勁時丹田省氣,就算基本上做到技法行氣要求。就中以強身、健體、行氣、找勁。漸漸就能意到、氣到、力也到。如果再能求六合一體,也就是上下、內(nèi)外練得完整一氣,就可以說練對了形意拳,自然也就能勁整氣沛,內(nèi)勁自生。若到功深悟精,更會哪用哪到。由此可見形意拳并不復雜,也是神秘,實質就這么簡單、樸實。只要能擇善而從之,方法正確,相信通過實踐肯定會得到證實,我們也就是這樣走過來的。
( 三)談到“六合”,也該明確一下。它是形意拳的立身之本,內(nèi)勁之源。沒有它就沒有形意拳的特殊勁。
從三步練法來說,不論是疾用驟發(fā)的剛(明)勁,或是緩動遂發(fā)的柔(暗)勁,乃至不意而發(fā)的化勁,應該說無一不是以“六合”為基礎提煉升華而求得的,其作用可謂大矣。如果只認為“動作能合,姿勢就正,就可獲益”,僅僅這樣去理解就太膚淺了。
個別有人講“練形意因為用力過猛,步法太重,易成駝背或導致重腳”。如果說有這種現(xiàn)象,就得一責他自己“平素怠惰成習才駝背,練時虛張聲勢才跺腳”;二責他老師“平時教導不嚴,練時技法不對”。這與形意拳本身毫無關系。因為它要求的是“從輕松、自然、和諧中去求完整的爆發(fā)勁的”。不努氣,不用拙力,就不存在用力過猛的問題。若說腳重,它的后腳蹬,前腳趟的勁是夠大的,可是它落腳,只是落速,踩實,而不是跺地,更不像震腳那樣又重又響,所以說它不地形成腳僵腳重的毛病。尚云祥先生專攻形意,美號“鐵腳佛”,該說腳是很重的,但年逾古稀,橫穿北京白塔寺廟會時,嫌亂,想快過去,說聲走!三四步后就不見人影了,我們?nèi)齻€人汗流浹背竟追不上。這說明形意拳練好了,腳不但不重,反而輕靈,勁疾。
有人講形意拳的進步,要求邁步遠、速度快、落地穩(wěn)。實際除太極拳外,所有的拳腳概多這樣的要求,若說這是形意拳的特征,就遠遠的不夠。形意拳要求“行如槐蟲”,“打法須要先上身”,每逢進步,都要先進身,又要跟進后腳,故身步齊上,不僅勢猛,而且步快而遠,不同一般是其特點;又要求“手腳齊到才為真”,不僅身步齊進,又要加上身手勁整,同到齊放。故云“勢若奔雷,鋒不可擋”是其長處;還有“去意好似卷地風,腳打七分手打三”。它進步前腳前趟之勁,如鐵犁翻地,可以把對方撥地趟起。這就是它的“腳打”特技,是形意失傳之秘。但是它雖長于“腳打”,可不是用腳去踢,因為它強調“拳打遍身是法,腳踢渾身是空”。所以它并不講究用腿法。在套路中明腿只有兩個,一個是貍貓上樹的截踢,一個是龍虎相交的搓踢,再有就是不定用踢的暗腿。因之不能把它的“腳打”誤為腿法去踢,而只是進步的技法竅要之一??梢哉f它進步的要求很多很多,而且技巧也很特殊。要練形意拳就該掌握這些主要的技法和要求才是。
(四)人們對形意拳還有個較大的誤解,認為練它“必須是性質猛烈,本力充足才能有收獲,而體力弱小者就難收效”,這實質是對煥發(fā)身體內(nèi)在的精神潛能與技術指導下鍛煉出來的技巧功力,兩者結合所產(chǎn)生的能量有多大不夠了解。錯誤地把形意拳的勁力,看成是靠臂力發(fā)展起來的。“半步崩拳打遍天下”的郭云深先生是個小老頭,大名鼎鼎的周明泰先生是個小個子,而尚云祥先生投師時,李存義先生說他像個小“糖瓜”,體態(tài)更弱小。這三代人都是弱小之軀,但是練形意之后,都成了武壇巨擘。這類例子很多。歸結起來,只要有明師指點,加上個人刻苦努力,精微鉆研,什么弱小體質,練形意拳都可以取得成就的。
(五)有許多人對形意拳的三步練法感到迷惑,一再提出究竟該怎么練才對?這是技法竅要,也是過去不傳之秘。所以有的人作解釋時,不是隱諱不談,就是自己也沒明白。但尚云祥先生早就有精辟的講解。談到形意拳是講究“硬打硬進無遮攔”的,但絕不是憑蠻力氣愣打猛撞,而是按技法練出來的,不管對方是動是靜,是借慣力,不借他力,是想打就能放的高度技巧和功力。也中有嚴格地按技法要求,去練得完整的疾用驟發(fā)、迅猛剛實的爆剛(明)勁,才算真正有了發(fā)人的體錢。進而再從技術分解中,去找緩動遂發(fā),沾身縱力的柔(暗)勁。進而柔極自化,再追求周身通靈,哪沾哪有而至不意而發(fā)的化勁。這就是三步練法樸實的進階之路。但是剛勁沒練好就練所謂“柔勁”或是分階段單趟去練柔、化勁,都是無法求得的。特別若是丟掉剛勁的鍛煉,還會得不償失的。也不是只重外形動作或追求什么“絕招”所能得到的。更不是憑個人興趣和認識,可以隨意改變的進修道路。對于這些問題是該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破除師承、派別、先入為主成見,從辯證中去求明理,從實踐中去獲真知,擇善而從之,則形意拳幸矣?。ㄎ模豪钗谋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