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鷹社】二戰(zhàn)英軍偵察兵史(2)北非戰(zhàn)役中的步兵師裝甲車偵察部隊
既然上個月開坑《二戰(zhàn)英軍偵察部隊》
今天繼續(xù)翻譯和品讀本書下一部分
北非戰(zhàn)役中步兵師偵察部隊戰(zhàn)史

在北非戰(zhàn)役中,最先投入戰(zhàn)斗的英軍編制摩托化步兵師新建偵察部隊師是第50步兵師的第50裝甲車機械化偵察營。1942年該營和第22裝甲旅一起在賈扎拉防線上,觀察監(jiān)視圖布魯克外圍的隆美爾非洲軍團對峙

1942年4月非洲軍團發(fā)起了進攻突破了賈扎拉防線,突破了第22裝甲旅的防御,第50裝甲車偵察營堅守防線最后來不及撤出全軍覆沒,該營后來也沒有重建,原在第50步兵師中的偵察部隊由第61裝甲車偵察隊填補上。

第50裝甲車偵察營全軍覆沒給了第八集團軍上了一課,蒙哥馬利甚至一度輕視步兵師的裝甲車偵察部隊對全軍的重要性,因為之后投入戰(zhàn)斗的第44和第51裝甲車偵察團要用更出色的表現(xiàn)證明新建的步兵師偵察部隊不僅能適應新的機械化大兵團戰(zhàn)術(shù)而且不可或缺。

當時尚在本土未上船開赴北非的新建步兵師裝甲車機械化偵察團,有些裝備了馬蒙-赫林頓裝甲車,隨后在埃及上岸加入第八軍之間,編入尚未偵察部隊的第56(倫敦)步兵師,和第51(高地)步兵師的偵察部隊駐防尼羅河三角洲,以保衛(wèi)開羅,抵御德軍可能的進攻。

在阿拉曼戰(zhàn)役之前,這些偵察部隊被重組為兩個中隊——一個同時有裝甲車和步兵的“混合中隊”和一個坐卡車的“步兵中隊”或攻擊中隊,后者的目的是保護在北部雷區(qū)作業(yè)的工兵,該中隊的布輪機槍車很容易成為軸心國火炮的目標。

在撤退到預定位置之前,混合中隊參加了對目標“奈恩”的攻擊,造成德軍約70人傷亡。隨后,該中隊向第51(高地)步兵師的進攻地域一邊偵察一邊攻擊前進,在那里該團轉(zhuǎn)頭返回開羅改編為一個機械化步兵單位,即第14高地輕步兵營。

第二次阿拉曼戰(zhàn)役開始后,當?shù)诎思瘓F軍在沙漠里向西追擊裝甲時,第一軍在“火炬行動”行動中登陸法屬北非,希望與第八集團軍東西夾擊軸心國軍隊于突尼斯。

先頭部隊就包括第56裝甲車偵察團的一個中隊,這個中隊將被稱為“查瓦斯的輕馬”,以紀念它的同事,肯德爾·查瓦斯上校。該團最初是第56(倫敦)步兵師的裝甲車偵察部隊,已于1942年9月調(diào)到第78步兵師。

該團可能是第一批進入突尼斯的盟軍,不久之后,開著布輪車和亨伯裝甲偵察車的偵察兵發(fā)現(xiàn)附近德軍竟然有重型坦克和裝甲偵察車。該團的一輛布輪機槍車甚至依托德軍坦克殘骸隱蔽起來,車里的英軍偵察兵抵近觀察德軍并報告了部署情況。

不久之后,該團被派去保護第78步兵師的右翼,同時繼續(xù)推進突尼斯。盡管天氣惡劣,同時還受到德軍的空中打擊和步兵騷擾,第56裝甲車偵察團還是在12月初推進到突尼斯,在12月的56次偵察任務(wù)中,甚至成功營救了空降在斯勞亞地區(qū)被圍困的盟軍傘兵。

在1943年2月對德軍的主要進攻中,該團甚至被部署去支援卡瑟林山口附近的美軍。這時第46和56裝甲車偵察團都在阿魯薩附近搜索和追擊德軍,到1943年4月,56和46裝甲車偵察團收歸英軍地面?zhèn)刹毂偛恐匦路峙?,而?4裝甲車偵察團隨著第八軍的推進從東南到達陸地,被分配到原偵察部隊被收歸后的第56(倫敦)步兵師。

在此期間第46裝甲車偵察團在“奧奇森科夫”行動期間部署了A小隊到亨特缺口監(jiān)視德軍,B小隊打通了與第56裝甲車偵察團一個中隊的聯(lián)系,觀察敵人在床博士山谷的行動。

戰(zhàn)斗一直持續(xù)到3月,B小隊與第56裝甲車偵察團一起行動,而A小隊提供支援,保持第46步兵師第128步兵旅兩個營之間公路和通訊暢通,其中一個裝甲車突擊小隊在防線上與德軍斗智斗勇了三天,逼退了德軍,C中隊與法屬北非殖民部隊的一起向塞杰南推進,俘虜并迫使敵人從塞杰南山谷回到他們以前在禿頭和綠山的陣地。

到3月該團和自由法國和美軍一起行動,其中一個裝甲車小隊占領(lǐng)了香蕉嶺,發(fā)現(xiàn)德軍企圖突圍,兵擊退了德國人三次進攻直到大部隊趕到。

第46裝甲車偵察團在4月初進行了“積極巡邏”,第56偵察團參加了第78次進攻,占領(lǐng)了杰貝爾·埃爾·納赫爾、杰貝爾·馬赫迪和梅格德·喬奇,光C中隊俘虜了大約100名德意戰(zhàn)俘。

在向前推進中,只裝備亨伯偵察車和馬蒙-赫靈頓裝甲車的小隊很容易被重機槍和迫擊炮壓制,造成數(shù)人傷亡,血的教訓教會部隊需要比只有機槍和反坦克槍的輕型裝甲偵察車,火力防護機動性都更好的全新裝甲車。

第一中被采用的“重型”裝甲車是亨伯裝甲戰(zhàn)斗車,它在突尼斯、西西里島、意大利和歐洲西北部的英軍步兵師偵察團中服役。這輛車重約7噸,配備了15毫米和7.92毫米的Besa MG;它的最高時速為45英里,射程為250英里。Mk II有3名乘員,在Mk III增加到4名,但在Mk IV再次減少到3名,旋轉(zhuǎn)炮塔上裝備美國37毫米炮作為主要武器,但馬蒙-赫靈頓裝甲車也依舊在部隊服役;它被第44裝甲車偵察團和在珀爾西服役的第5裝甲車偵察團使用。

當?shù)?8步兵師準備進攻杰貝爾·坦甘沙時,這個團進入了師部的機動預備隊,建立先頭觀察哨(OPs)并在各步兵旅側(cè)翼和偵察和掃蕩殘敵。到4月25日,第56裝甲車偵察團的一個中隊支援了第78步兵師的三個旅在突尼斯戰(zhàn)役的最后階段向前推進。

參與最后階段戰(zhàn)斗偵察部隊的還有第4步兵師的第4裝甲車偵察團,他在4月初他們與46裝甲車偵察團會合,由第4步兵師重新部署這兩個團投入最后的進攻,但德國人隨后襲擊了香蕉嶺、擲彈兵山和杰貝爾雅法,但都被第4裝甲車偵察團擊退。

當盟軍的“火神”行動開始時,第4裝甲車偵察團的各中隊部署了該師各步兵旅。當盟軍最終突破時,一個裝甲車中隊在5月11日開始向北橫掃邦角半島,很快就俘虜了許多來不及跑路的德軍。隨著時間的推移,B中隊也進入了半島,唐·史密斯中士救回了己方一位裝甲車被德軍中型坦克主炮擊毀后負傷的駕駛員。

“斯慕德格”史密斯和另幾輛裝甲車上的戰(zhàn)友冒著被德軍坦克打到領(lǐng)盒飯的風險,將傷員帶上另一輛裝甲車,奇跡般全部開回到安全地帶。裝備37毫米主炮的“重型”裝甲車(HACs)投入戰(zhàn)斗也標志換裝后的全新步兵師裝甲車偵察團能適應高強度機械化戰(zhàn)爭。

沒坦克支援的步兵師偵察部隊
只有區(qū)區(qū)幾輛輕型裝甲車和小破炮
卻不怕德軍長管三號和四號中型坦克
反觀蔣粉YY亞洲第一的民國裝甲部隊
遇上裝備水平相近的日軍坦克卻轉(zhuǎn)進如風

當年民國與世界先進水平現(xiàn)代文明國家強軍
差距可不僅僅在于看得到的物質(zhì)條件
更可怕的是毫無現(xiàn)代戰(zhàn)爭認知
良知和常識早已蕩然無存
再好的裝備照樣細軟跑
精神世界里云泥之別

在北非與德軍中型坦克斗智斗勇只是一個開始
更大的挑戰(zhàn)就在西西里登陸后的意大利戰(zhàn)役
參戰(zhàn)英軍各步兵師裝甲車偵察部隊
不僅要和德軍裝甲車輛斗智斗勇
還要克服更復雜的地形艱難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