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古典哲學講演錄》費希特:行動的哲學4
四、實踐知識的基礎(chǔ)
? ? ? ? 在實踐知識的基礎(chǔ)里面,就倒過來了。在理論理性里面,既然體現(xiàn)出自我的一種能動作用,那么到實踐哲學里面,這種能動作用就要克服非我對它的克制。你不能老是被動的去接受非我的刺激,即使這個非我是主體自己建立起來的,這種主動性還沒有體現(xiàn)出來。主動性的顯現(xiàn),就是要克服非我對自我的限制,改造非我,改造世界,使得有限的自我打破限制成為無限,這樣一種主體能動性,在自我里面一樣已經(jīng)蘊涵著了。我們做科學研究的時候,你不能為所欲為的,你要受到客觀的限制和約束,但是這種壓抑到一定程度,它就會爆發(fā)出來,變成一種實踐的自我,它就體現(xiàn)為一種欲望、沖動、決心、自由意志,就是為了將來有一天掌握了知識,就能夠為所欲為,能夠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過程當中,當然會遇到客觀世界的強烈抵抗,遇到非我的強烈抵抗。特別是在人際關(guān)系當中,他人對你而言就是非我,你有欲望和沖動,他人也有欲望和沖動,在人際關(guān)系當中遇到其他自我的強烈抵抗,于是就形成了道德、義務(wù)這樣一種關(guān)系。道德上的自律關(guān)系就是面對另一個自我的時候所建立起來的一種內(nèi)在關(guān)系。你在自然界上、在科學方面遇到抵抗,那是因為你沒有完全掌握它。但是在面對社會和他人的時候問題就復雜了。你就必須有道德上的自律,要使你個人的準則成為一條普遍的法則。就像康德所講的,這是不容易的。要成為普遍的法則,一方面,你要有道德和義務(wù)這種主觀的自覺,但另一方面,你要有法治。你光在主觀道德上有自覺還不夠,你還要有法制,它就體現(xiàn)為世界歷史。人類歷史在建立了法制社會以后,世界歷史就從中呈現(xiàn)出絕對自我的影像,一種作為理想去追求的形象。所以在世界歷史的發(fā)展當中,人逐漸成為世界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人在社會生活中,爭取法律的完善,爭取自己自由的權(quán)利。但是最終的完善是達不到的。民主和法制也只是不壞的制度,并非最好的制度,世界上是沒有最好的制度的,總是有問題。所以真正絕對的自我,最終只能通過信仰,這個理想不能證明,它只能通過信仰來建立。使我們進入到世界歷史的進程當中,去追求一個絕對自我的理想,這個理想可以說是上帝,要追求一個上帝。這就是費希特哲學大體上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