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創(chuàng)宋朝配享史上之最:文臣武將各兩人,數(shù)量超越宋太祖宋太宗
古代帝王的配享功臣,一般都是后任皇帝為前任皇帝確定的。
當然也有例外,在兩宋對先帝的配享功臣干預最多的是宋高宗。
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的配享功臣都是他最終拍板確定的。
宋神宗的配享功臣本是富弼,后來定為王安石,這是哲宗時定的。
宋哲宗的配享功臣本是蔡確,這是宋徽宗定的。
宋高宗南渡后,進行了變動,以富弼重新取得王安石,以司馬光代替蔡確。
后來他給父親徽宗確定的配享功臣為韓忠彥。
但是宋高宗卻沒有給自己的兄長宋欽宗確定配享功臣,后來的宋孝宗也沒有議論出個好結(jié)果。
所以宋欽宗創(chuàng)立一個尷尬的記錄,是北宋唯一沒有配享功臣的皇帝。
其中的原因大家都知道的。
此外,宋高宗還有一個記錄,那就是他是兩宋配享功臣最多的皇帝。
?

宋高宗的配享功臣有四人,一舉打破了太宗、真宗和仁宗三人配享的“祖宗之法”。
宋孝宗為何如此打破常規(guī)呢?
那樣因為宋高宗把自己打造出了“中興之主”的光輝形象。

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年),是高宗去世的第二年,宋孝宗開始為高宗確定配享功臣。
對于宋高宗,宋孝宗是有感恩心的,他兩次下旨大臣要為高宗配享提高規(guī)格,即文臣武將個兩人配享,計四人。
之前,宋太宗、真宗和仁宗的三人配享功臣都是文臣兩人,武將一人的。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記載了配享功臣的確定:
翰林學士洪邁言: 圣神文武憲孝皇帝祔廟有期,所有配食臣僚,先期議定。臣兩蒙宣諭,欲用文武臣各兩人。
文臣:故宰相贈太師秦國公謚忠穆呂頤浩、特進觀文殿大學士謚忠簡趙鼎;
武臣:太師蘄王謚忠武韓世忠、太師魯王謚忠烈張俊。
此四人皆一時名將相,合于天下公論,望付侍臣詳議以聞。議者皆以為宜。遂從之。
最終宋高宗的配享大臣是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和張俊,創(chuàng)宋朝配享史上之最。
宋高宗為何創(chuàng)下這般記錄?這四人又有何功績呢?
《宋會要輯稿》中詳細地表述宋高宗和這四人功績的記載。
先來看看宋高宗的豐功偉業(yè):
淳熙十五年三月十七日,禮部尚書宇文價等言:“奉詔令臣等詳議高宗皇帝祔廟配饗功臣者。恭惟高宗圣神武文憲孝皇帝天錫勇智,紹開中興。撥亂之勛,同符于藝祖;揖遜之德,光媲于唐堯。一時將相名臣,著在彝鼎,宜列侍太室,序于大烝,丕昭雋聲,式葉舊典。
在宋孝宗君臣看來,宋高宗是:
天錫勇智,紹開中興——高宗的中興,是可比媲美漢光武帝的“光武中興”的。
撥亂之勛,同符于藝祖——高宗的挽救江山社稷,是可以媲美宋太祖的開國之功。
揖遜之德,光媲于唐堯——主動退位于孝宗,是可以媲美上古堯帝的。
要說阿諛奉承、歌功頌德,現(xiàn)代人的辭藻是比不過古人的。
當年宋真宗夸贊開國皇帝宋太祖也僅是幾句話:
朕聽政之暇,觀書益專,遂見國初始經(jīng)王業(yè),我太祖皇帝將膺帝箓,已肇人謀。當或躍之秋,屬艱難之際,周微呂望,安能定不拔之基;漢匪蕭何,無以佐勃興之運。
其中后面的駢文還是為了引出配享功臣的。
那呂頤浩、趙鼎、韓世忠和張俊四人又有何功績在諸多文臣大臣中脫穎而出,得以配享高宗呢?
《宋會要輯稿》繼續(xù)記載道:
伏見故宰臣太師、秦國公、謚忠穆呂頤浩,再登鼎司,能斷大事。主盟義舉,取日虞淵,訖于瀛海無波,復安宗社。艱難之際,厥功茂焉!
呂頤浩兩次拜相,其中第一次為相時兼領(lǐng)軍權(quán),權(quán)重無比。不過他的宰相生涯留下的官聲并不是很好。
呂頤浩對于宋高宗而言最大的功績在于勤王護駕之功。
建炎元年(1127年),苗傅、劉正彥兵變,高宗被迫退位,呂頤浩率軍勤王,迎高宗復位,由此拜尚書右仆射。不久金兵南侵,打過長江,呂頤浩果斷“進航海之策”,建議高宗登船入海避敵,把高宗的逃跑說的冠冕堂皇。
這便是“主盟義舉,取日虞淵,訖于瀛海無波,復安宗社”的意思。這兩次勤王有功,使得他深受高宗的信任。
特進、觀文殿大學士、謚忠簡趙鼎,智慮湛明,學識醇固。北邊受敵,力贊親征。國本末正,建萬世之長策。望實高劭,斯民具瞻。
趙鼎是個很勵志的人物,四歲喪父,全賴母親撫養(yǎng)教育,后來精通經(jīng)史百家學問的南宋宰相。他敢于直諫,又一心抗金,至死不渝,最終被秦檜迫害致死。
趙鼎對宋高宗和宋孝宗都立下大功。
紹興四年,偽齊政權(quán)和金軍聯(lián)合南下,主和派力主議和,更有勸高宗南逃者,宰相趙鼎積極主張抵抗,說服高宗決心抵抗,最終取得大勝,讓高宗的皇位更加穩(wěn)固。
宋高宗有養(yǎng)子趙璦(即后來的宋孝宗))和趙璩,趙璦早入宮,岳飛等人曾請立為皇子,宋高宗不但沒有同意,反而想將趙璩的地位提高到比趙璦還高的位置,遭到了趙鼎的堅決反對,無奈擱置。這使得后來的宋孝宗極為感激,“國本末正,建萬世之長策”。
?

宋高宗的配享武將是韓世忠和張俊,這兩人都是當時名將,配享高宗廟庭是實至名歸的。
太師、蘄王、謚忠武韓世忠,身更百戰(zhàn),義勇橫秋。建炎勤王,投袂奮發(fā),連營淮楚,虎視無前,名聞羌夷,至今落膽。
太師、循王、謚忠烈張俊,策翊霸府,披荊棘以立朝庭。御侮鄞川,靖寇江左。功名之盛,溢于旗常。而秉心忠勤,終始一節(jié)。
對于韓世忠位列“中興四將”和配享高宗廟庭,應(yīng)該是毫無爭議的。
有爭議的是張俊。
張俊也位列“中興四將”,不過他軍功并不顯著,而且擁兵自重,貪婪好財,更是陷害岳飛之人,在民間口碑不好。
但是朝堂的事和民間是不一樣的,皇帝是更喜歡像張俊這樣的人的。
?

宋高宗無子,傳位與宋孝宗使得皇位回到了宋太祖一脈,對于宋孝宗來說,顧名思義,一個“孝”字說明了一切,他為宋高宗確定了文武各兩人的配享功臣,創(chuàng)下了兩宋帝王配享功臣最多的記錄。
若是泉下有知,宋高宗會是很欣慰的。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