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蘇聯(lián)1134B型巡洋艦

制作不易,如果您覺得不錯,請您點個贊和關注讓更多的人能夠看見,up主在此謝謝各位讀者老爺了。
1134B型巡洋艦(俄文:Ракетный Крейсер 1134B,英文:Project 1134B Cruiser? ,北約代號:Kara Class Cruiser ?,譯文:卡拉級巡洋艦,蘇聯(lián)綽號:Беркут B,譯文:“金雕B級”)總體上是一款放大的是1134A型巡洋艦(克列斯塔II級)。 本級艦是蘇聯(lián)海軍第一艘燃氣輪機巡洋艦,主要承擔反潛任務,故又被稱為卡拉級反潛巡洋艦。 本級艦共建造7艘,全部由尼古拉耶夫市61名公社社員造船廠完成。
蘇聯(lián)海軍一開始對1134A還是比較滿意的,認為它在卡辛級的基礎上整合了反潛和聲吶系統(tǒng),但是防空能力較弱,系統(tǒng)反應速度較慢,特別是體積龐大的蒸汽輪機占用了相當大的艦體空間,因而不能搭載更多的系統(tǒng)設備。所以當1134A還在建造的時候,對它的升級改造就已經開始了。
1965年10月25日,蘇聯(lián)當局在第855-3310文件中確認了1134B工程,它是當時反潛與防空先進裝備的集合體,其重中之重的使命在于充當“獵殺集團”的中流砥柱,在遙遠的大洋追蹤和摧毀敵方戰(zhàn)略核潛艇。在仔細回顧了卡辛級設計經驗后,蘇聯(lián)造船工業(yè)部和海軍在1966年4月確認了新型反潛防空艦的戰(zhàn)斗使命,在由若干艦艇中隊組成的戰(zhàn)術集團中起到穩(wěn)定戰(zhàn)術的靈魂作用;負責反潛和防空,確保己方潛艇在大洋巡航并安全返回基地;確保己方艦艇在遭到敵方潛艇、飛機,以及輕型武裝攻擊時撤退線路的安全。
1966年6月11日,造船工業(yè)部與海軍聯(lián)合簽署了代號為C-13/80C的設計委托合同。合同規(guī)定1134B的設計工作由北方設計局負責,主任設計師是安捷耶夫,執(zhí)行設計師彼爾科夫,海軍觀察員是薩伏洛諾夫海軍中校。他的繼任者是揚切夫斯基,到了1971年2月海軍觀察員一職由尼柯爾斯基海軍中校擔任。
1134B的設計不是從一張白紙開始的,關鍵性的設計思路早就在設計師們的思想中展開了。1964年10月,61個公社社員船廠興致勃勃地開展了“卡辛”II級艦的設計,“卡辛”II級艦集反潛與防空雙重任務干一身的戰(zhàn)術構想與1134B完全是吻合的,“卡辛”II實際就是1134B的母體,只不過采用了1134的船體而已。高質量反潛與防空的重任首次被賦予蘇聯(lián)戰(zhàn)艦,帶領“警戒艦”向“大型反潛艦”的飛躍。
1966年9月30日,1134B的細節(jié)、戰(zhàn)術構想以及工程初步預算報告首次被提交到造船工業(yè)部。在海軍的提議下,蘇聯(lián)中央科學研究院,造船工業(yè)部、船廠三方面聯(lián)合成立了一個小組負責1134B各項技術攻關工作。來自中央科學研究院和克雷洛夫海軍學院的研究員合作研制了新型“競技手”-2(MG-325)拖曳變深聲吶。這種聲吶即使在惡劣復雜的海水環(huán)境下,也有能力發(fā)現(xiàn)躲在溫躍層下的核潛艇,當其發(fā)現(xiàn)可疑目標時可將搜索范國縮小在3~4千米之內,并配合艦首“大力神”-2聲吶進一步對目標定位。雖然安裝“競技手”-2使船總長增加了2米,排水量增加了100噸,也降低了航速,額外增加了4個操作人員,盡管如此,三方負責人還是同意暫時安裝“競技手”-2,并繼續(xù)觀察它們的表現(xiàn)。
技術人員發(fā)現(xiàn)1134A的熱導探測儀在對船間距的測量上有角度計算的問題,它會導致真實間距在雷達屏幕上的減少。事實上,這個缺陷常常會讓水兵不能有效地進行敵我識別,如果要保持熱導探測儀的準確性,艦體上層建筑形成的“墻壁”至少要與甲板保持60º的夾角,這一點后來被吸收到1134B設計中去。進一步發(fā)現(xiàn),當使用1134A的2座誘餌發(fā)射器同時發(fā)射箔條時會給雷達顯示屏幕帶來大面積的陰影,技術人員通過把它們移到艦首RBU-6000深彈發(fā)射器與B-192發(fā)射架之間的地方便解決了這一問題,這就是1134B的配置。
在初始設計過程中,用電安全問題沒有獲得足夠的重視。專家們推薦要在軸承支座中采用電荷殘留絕緣措施,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是容留電能殘留物之處,電能殘留物通過螺旋槳推進軸的傳導性對整個艦體框架產生影響。專家們的建議得到了采納,在對索非亞型油箱檢查的時候,工人們及時安裝了軸承支座鋪墊從而緩解了電荷殘留帶來的安全問題。
1134B的尺寸比“卡辛”級大出許多,工廠現(xiàn)有的船塢無法滿足1134B的建造。鑒于此,廠方代表提出要建造一個5000噸、吊臂工作限度為110米的1134B專用浮船塢的方案,而且技術人員還要在這個船塢內完成安裝碩大的“大力神”-2聲吶導流罩的任務。不過如果使用現(xiàn)有的浮船塢,可能會使聲吶導流罩下水時碰撞損壞。后來廠方提出了一個獨出心裁的方法,把浮船塢的底部建造成可開啟的鉗狀,還為導流罩特制了一個腳手架。帶著新浮船塢的設計圖紙,尼古拉耶夫造船廠向位于尼古拉耶夫的兩個中型造船廠-黑海造船廠和海洋造船廠,發(fā)出協(xié)助建造的請求,而這兩個船廠手頭忙于過多的軍方生產訂單,不可能抽出人手?!般Q底船塢”的方案只得擱置一邊,廠方被迫尋求其他方法。而事實上,即使這兩個船廠有足夠的時間和人手,實際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如完全實施這些方案意味著1134B全長增加2米,排水量增加近350噸,艦員由326人增加到362人,設計師不僅需要安排如此眾多的艦員在戰(zhàn)斗崗位上順利地各司其職,還必須確保他們之間的交流順暢。
北方設計局對大量的數(shù)據觀察報告不太滿意,造船工業(yè)部第九局趁機提議降低1134B指揮與情報處理自動化系統(tǒng)原先設計的信息處理、地圖分析、指令傳送等任務處理能力,僅僅把系統(tǒng)維持在反潛上就可以了。但是設計師們通過反思1134A和1123經驗教訓,最終還是保留了系統(tǒng)的高級處理能力。
海軍要求“大力神”-2艦首聲吶在以30~32節(jié)航行時,其有效探測范圍達到8~10千米,但根據北方設計局的計算,只有降低到26節(jié)時才可能達到。海軍本來以為在RBU深彈艙和相鄰的油庫之間不設置防護性圍堰,可以提高燃油裝載量。但實際上,為了安全考慮北方設計局還是謹慎地將油料的設計裝載量減少了45噸,騰出空間來讓給防護性圍堰,這45噸可以供應1134B航行150海里。接著,海軍又提出了給深彈發(fā)射器裝填PGB-60和PGB-10深彈設計專門的裝填吊機,北方設計局則認為像1134B這樣大型艦船的深彈彈藥的補給是由輔助艦船完成或者在基地由基地設備完成,專門為裝填深彈而設計一種吊機沒有必要。
最后,海軍確定了400名艦員的額定人數(shù),盡管事前北方設計局的人宣稱1134B艦員將不超過369人,但事實上,隨著后來安裝新系統(tǒng)裝備的過程,實際的艦員人數(shù)超過了425人。
工程制圖、建造、測試和正式交付首艦總共花了48個月,其中建造階段歷時36個月。盡管該艦設計論證期間情況發(fā)生了一些變化,蘇共中央委員會和蘇維埃聯(lián)邦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委員會最后還是批準通過了此項目。
該級艦艦首前傾,其下部設有球鼻首艦殼聲吶;中部干舷較低,兩舷外張明顯,尤其是首部兩舷更為突出;中部有一個方形大煙囪;尾部為斜方形,向內推進。它為了克服"克"級艦艦內容積緊張和上甲板面積不足的缺點,在其艦橋和中部塔桅之間插入了一個約15米長的艦體分段;不僅大大改善了居住性,有利于設置指揮艙室和控制艙室,而且對于增設新武器和傳感器也很有利。
與1134A相比,1134B具有更高的適航性。從體積上,1134B比1134A增加了38%,長度增加了12米,寬度增加了0.6米,優(yōu)雅而穩(wěn)重。前部多了一個巨大的球鼻首金屬導流罩,內裝“大力神”-2聲吶,加上天線直徑約為2米,錨加上錨機等設備的重量約為4噸。在錨鏈管出口位置,專門安置了1臺MI-110K紅外線水痕儀用來監(jiān)測核潛艇經過水域所產生的溫度差。
從長度上看,整個艦體框架被劃分為17道防水壁和18個水密隔艙。從高度上看,從下到上整體分為低層、儲油層和上層3層甲板。為了最大程度地降低框架在水中的導磁性,1134B框架基本材料用的是導磁性很弱的MK-40和MK-35型低鎳鋼。
1134B首次在蘇聯(lián)軍艦上實現(xiàn)了冷庫自動制冷和程序控溫,根據儲存對象,系統(tǒng)提供4檔溫度可供選擇,溫度區(qū)間在-18℃~+2℃之間。艦內日常內需供應也實現(xiàn)了機械化,艦隊補給艦通過自動拋射裝置將接液體補給管道投向1134B,可以對其連續(xù)供油3-4小時。在遠離基地的情況下,休閑區(qū)也為艦員提供了鍛煉身體的設備。
為了降低聲場效應,1134B特制了一層與采用懸掛技術與龍骨連接的減震平臺,平臺由電子振蕩控制器控制,可有效減少動力裝置對龍骨結構產生的振動效應,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由于爆炸產生的震動與噪聲。
1134B首次采用了有效的措施控制運行聲吶站和空氣流動產生的各種混雜噪聲。推進軸、軸支架與聲吶導流罩采用懸掛技術完全與船體主框架隔離,軸支架采用經過電子絕緣處理的低鎳鋼,而且船體水下部分還刷上了絕緣涂層,這樣就有效地控制了電磁場。
在控制水聲及聲吶站工作噪聲干擾方面則使用低噪聲螺旋槳、延長槳軸與船體的距離、軸支架做成“兩爪”式,減少與船體的接觸面、應急發(fā)動機,輔助機械和燃氣輪機采用消噪框架結構固定在懸掛平臺上,并且使用雙層消聲阻尼片降噪聲,使用一種稱之為“瑪瑙”的減震吸聲涂料有效地吸收了聲吶導流罩上的電聲源。
1134B普遍在機械的基座部位采用吸聲絕緣材料,通風設備全部放在采用隔音技術焊接的鋼板隔間內,其通風管道由彈性材料制成,在燃氣輪機的排氣管道上使用消聲器,有利于控制艙內氣流噪聲級別。
總之,為了消除噪聲與熱場,1134B還使用了各種特殊的方式。由于1134B除工作艙外,居住艙沒有安裝空氣壓縮機,艦員因此要使用含有空氣的煤氣點燈取暖,這便產生了熱源。使用煤氣冷卻器,用噴嘴把海水引入煙道,冷卻發(fā)動機煙道內的高溫??坛嗵栕畛鯎Q裝的MR-600雷達運轉時會產生高溫,當時技術人員在主桅內裝了許多換風扇及排風口,企圖制造局部強烈的空氣對流帶走高溫,但這個方案因為噪聲太大而放棄??坛唷敝魑扔玫氖前嘿F的制冷系統(tǒng)來解決MR-600雷達產生的高溫。除此以外,1134B還使用高壓氣流排汽消聲冷卻器對空氣壓縮機、鍋爐蒸汽排汽放空時產生的噴注噪聲實行控制。種種嘗試都是為了盡可能創(chuàng)造出宜人的居住環(huán)境和安全的臨戰(zhàn)狀態(tài)。
1134B的導彈裝備包括2座雙聯(lián)裝“風暴”(M-11)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2座雙聯(lián)裝“黃蜂”-M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另外,亞速夫號上還裝備6座四聯(lián)裝“堡壘”(S-300F)垂發(fā)裝置。
前后共2座雙聯(lián)裝M-11“風暴”防空導彈發(fā)射裝置,由2部“雷電”-M火控雷達控制,雙聯(lián)裝B-192型旋轉發(fā)射架可實現(xiàn)儲彈和自動供彈,備80枚V-611型導彈?!袄纂姟?M受EGSP-192型電聲遙控系統(tǒng)和A-82M水面曲率計算機聯(lián)合控制,“低點”系統(tǒng)則提供群組穩(wěn)定的干預機制。

1959年7月25日,蘇聯(lián)部長會議第846-382號文件做出了研制“風暴”防空導彈系統(tǒng)的決議,歷經10年于1969年正式裝備海軍。1976年改進型“風暴”-M降低了殺傷范圍,提高了殺傷精度,對機動目標自適應跟蹤,同年裝備海軍。1134B有部分艦只更新了“風暴”-M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發(fā)射V-611M導彈,該型導彈采用單級固體火箭沖壓發(fā)動機,戰(zhàn)斗部為破片式烈性炸藥,重120千克,最大速度1200米/秒。射程4~22千米,射高50~15000米。V-611M使用單脈沖雷達導引頭尋的制導,這種被動光學導引頭在前階段采用低拋物線網格形式掃描尋的。其火控雷達能同時跟蹤10000米高度的20個機動目標,對每個目標可以開通2個噪聲屏蔽雷達信道,當處于5000米時可打擊其中17個目標。

1134B側舷煙囪兩側,各裝備一座雙聯(lián)裝“黃蜂”-M末端防空導彈系統(tǒng)。該防空導彈系統(tǒng)由Zif-122型可收放旋轉式發(fā)射架、20枚9M33備用彈組成,受4R33火控雷達控制,“低點”-1134A/B系統(tǒng)提供群組穩(wěn)定的干預機制?!包S蜂”末端防空系統(tǒng)有海陸若干個版本,海版稱之為“黃蜂”-M(北約代號SA-N-4“壁虎”)。1960年10月27日,蘇聯(lián)部長會議第1157-487號文件做出了研制“黃蜂”末端防空系統(tǒng)的決議。1973年“黃蜂”正式裝備部隊,同年裝備1134B和基輔級航母。

1980年初,1134B上就反復試驗了諸如“匕首”近程防空導彈系統(tǒng)、“瑪瑙”反艦導彈之類的新式裝備,4號艦亞速夫號就在這個時候換裝了3M41火控雷達,用來試驗6組四聯(lián)裝“堡壘”(S-300F)垂發(fā)裝置,為此拆除了原來位置上的1部制導“風暴”-M的“雷電”-M火控雷達,而艦首另一部“雷電”-M則保留不動。亞速夫號也因此成為1134B系列最早一艘有工程代號的試驗艦,它被稱為1134BF。
艦炮

基本火炮單元是2座雙聯(lián)裝76毫米AK-762炮,備彈4800發(fā),可接受D67-1遙控發(fā)射器指揮,MR-105“頂環(huán)”炮瞄雷達提供目標鎖定,火炮群組穩(wěn)定性的機制干預程序由“低點”系統(tǒng)提供。
裝備4門AK-630速射炮,該炮于1976年1月正式裝備海軍,專門對付巡航導彈和低空目標,備彈8000發(fā),MR-123“信號旗”雷達為其提供火力控制。
反潛導彈

1134B的反潛裝備由2座四聯(lián)裝URPK-3型“暴風雪”反潛導彈發(fā)射系統(tǒng)(北約代號SS-N-14“石英”)、魚雷、深水炸彈組成。
“暴風雪”反艦反潛系統(tǒng)由彩虹設計局1968年研制成功,1973年裝備海軍?!氨╋L雪”能夠在20~400米深度范圍內,5000~50000米發(fā)射半徑內對潛艇構成威脅。由2座四聯(lián)裝KT-M-1134A型發(fā)射筒組成,發(fā)射角度為18º,與艦首的“風暴”防空導彈共用1部“雷電”-M雷達。它采用85RU型導彈為發(fā)射母體,85RU實際是一個火箭助推器,全長7.5米,采用固體火箭沖壓發(fā)動機,射程55千米,飛行速度0.95馬赫,一次可裝載1~2枚AT-2型魚雷或E53-72型魚雷。若換裝反艦導彈,其射程為35千米,戰(zhàn)斗部重500千克。85R在“雷電”-M指揮導引下進入目標截擊高度,便自動放下魚雷,魚雷自動打開降落傘落水,以25節(jié)速度在水中搜尋目標,當自動尋的裝置鎖定目標后,魚雷便提速到40節(jié)高速駛向目標。
反潛深彈

艦首2座12管RBU-6000深彈投擲器,裝144枚RPG-60深彈;艦尾2座6管RBU-1000深彈投擲器,裝60枚RPG-10深彈。深彈的火控程序名為“暴風”-1134B,當攻擊集群潛艇時,深彈則由“巡邏兵”-1程序指揮。RBU型深彈除攻擊潛艇外,還可攔截敵方魚雷。根據“大力神”-2和“競技手”聲吶提供目標信息,RBU深彈投擲器可以同時攻擊5~6艘潛艇,命中率在30%~50%之間。?
魚雷
1134B裝備的是PTA-53型氣動魚雷發(fā)射系統(tǒng),魚雷射程為6000~8000米。發(fā)射單元為2座五聯(lián)裝發(fā)射管,可發(fā)射SET-53、SET-53M或SET-65型魚雷,無備用魚雷。每組PTA-53型系統(tǒng)標準裝填是2枚反艦魚雷和3枚反潛魚雷,其火控程序名為“海神”-1134B。

與1134A一樣,RBU-6000深彈發(fā)射器放在艦首沿平面中線對稱位置,中間由一塊特制的多孔防焰板隔開。往艦尾方向看,1134B與1134A的不同之處開始表現(xiàn)出來,它的一對電子誘餌發(fā)射器的位置比1134A更接近艦首,安放在雙聯(lián)裝“風暴”防空導彈B-192型發(fā)射裝置的前面。在艦橋駕駛艙的左右兩側,布置有2座“暴風雪”(URPK-3)四聯(lián)裝反潛導彈發(fā)射裝置。
下沉式機庫的兩側各有1座RBU-1000深彈發(fā)射器,格柵式著艦裝置下面就是“競技手”拖曳變深聲吶以及可移動水壓回收絞車,回收絞車的旁邊是“側衛(wèi)”-DU水聲異動報警系統(tǒng)及其升降裝置,其下是舵機用PEG-8-3型變速箱。
駕駛艙頂部平面中線位置的最前方安放1部“頓河”導航雷達基座和1套“貝加爾”導航系統(tǒng),駕駛艙頂部中央位置裝備1部“雷電”-M火控雷達,用來引導“風暴”防空導彈。AMG型防銹鋁合金建造的前桅中段安放1臺ARP-50R無線電測向器,前桅頂部是1部“安加拉河”(MR-310A)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袄纂姟?M火控雷達之后是1臺MT-45型水面監(jiān)視系統(tǒng)的攝像機,前桅基部兩側各1部“頂環(huán)”(MR-105)炮瞄雷達用來引導AK-726炮。1134B的前桅比主桅要低一些,這一落差在1134A上恰好相反。
主桅兩側各有4個突出的球形天線罩,這就是“古爾祖夫”-A(MRP-150),北約稱為“邊球”的機械掃描式大功率干擾機,“古爾祖夫”-A共有8個球形天線罩。通常情況下,“古爾祖夫”-A系統(tǒng)需要和“鐘”系列電子偵察設備配合使用,因此在1134B的主桅附近還裝有2座“擊鐘”(MRP-12型)電子偵察天線,1臺“打鐘”信號截獲接收機,2座“敲鐘”雷達告警接收機天線,在“古爾祖夫”-A系統(tǒng)中,“敲鐘”起定向搜索接收機作用,目標指引由“海灣”偵察設備提供,“海灣”偵察設備是一種“擊鐘”和“打鐘”的組合方式。主桅的頂部則是一部碩大的“曙光”(MR-600)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刻赤”號在80年代后期用“樺樹菇”(MR-650)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取代了MR-600。
1134A采用的是當時相當流行的煙囪與桅桿二合一的煙道桅桿設計,但其問題也隨之而來,雷達被煙塵熏得漆黑,1134B放棄了1134A的煙道桅設計,主桅與煙囪分離。每舷各2座AK-630速射炮,由“三角旗”(MR-123)火控雷達負責指揮。
134B的戰(zhàn)斗信息控制系統(tǒng)由“林蔭大道”和“堅定”組成。這兩個系統(tǒng)都是蘇聯(lián)第一代艦船戰(zhàn)斗信息控制系統(tǒng),作為戰(zhàn)艦的大腦其功能有情報搜集、地圖信息分析、武器系統(tǒng)評價和戰(zhàn)斗發(fā)送指令?!傲质a大道”是信息自動交換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旨在自動處理艦隊的信息聯(lián)絡,自動分析反饋信息,為聯(lián)絡友方艦艇提供信息搜集服務,為聯(lián)合反潛創(chuàng)造統(tǒng)一的數(shù)據計算程序?!皥远ā毕到y(tǒng)負責地圖信息分析處理和自動輸出戰(zhàn)斗指令。根據聲吶、雷達以及各種紅外線裝置,包括MI-110K和MI-110R紅外熱像水痕探測儀,MG-409K型聲吶浮標信號接收機等提供的信息對目標定位、分析目標運動軌跡和自動航行。由“貝加爾”S4數(shù)據輸出系統(tǒng)、MPTS-301E目標指令備份系統(tǒng)、MT-45M電視顯示器、“火光”-50-1紅外線裝置、MBY-2A型技戰(zhàn)術分析計算機組成。
在火力攻擊上,MPTS-301目標指令備份系統(tǒng)處于聯(lián)系“曙光”(MR-600)、“安加拉河”(MR-310A)和“雷電”火控雷達的樞紐位置,相當于1134B的神經中樞。其任務是向火控雷達發(fā)送目標指令、計算空中目標的高度、生成目標運動軌跡報告。1134B也裝備了“山脈”安全使用武器及聯(lián)動保障系統(tǒng)。
電子偵察設備為1套“海灣”電子偵察系統(tǒng)?!昂场庇?臺“打鐘”(MRP-11-16M)信號截獲機和1臺“擊鐘”(MRP-11-14M)電子偵察設備組成?!昂场毕到y(tǒng)旨在為“安加拉河”提供機動目標測向參數(shù)。“刻赤”號上裝備4套“甜酒桶”(MP-404)電子偵察系統(tǒng)取代“海灣”電子偵察系統(tǒng)。
電子干擾系統(tǒng)包括1臺“古爾祖夫”-A(MRP-150)和1臺“古爾祖夫”-B(MRP-152)機械掃描式大功率干擾機(“尼古拉耶夫”號和“奧沙科夫”號除外),“古爾祖夫”系統(tǒng)北約稱“邊球”系統(tǒng),有手工和自動操作兩種工作方式,可同時干擾2個目標,具有頻率掩蔽和阻塞,頻率復制的方式,制造艦艇機載搜索雷達與岸基雷達之間的頻率干擾,還可通過快速重建頻率來干擾巡航導彈的導引雷達。
1134B的電子戰(zhàn)手段還有PK-2艦載干擾金屬箔條發(fā)射系統(tǒng),該系統(tǒng)包括2座Zif-121誘餌發(fā)射器,由“三度音”火控系統(tǒng)控制。Zif-121的外形為小炮塔形式,2根并列向上的炮管用來發(fā)射箔條彈。Zif-121的備彈全部采用新羅西斯克應用物理研究院研制的TS系列箔條彈,備彈總數(shù)為200發(fā)TSP-41型箔條彈,或TSO-47型光電組合箔條彈,或TST-47型紅外線箔條彈,均為手工裝填。
此外,還有“側衛(wèi)”-DU水聲異動報警裝置,當受到自導魚雷攻擊時起報警作用。其組成包括6臺無線電發(fā)射機,14臺無線電接收機,13臺短波收發(fā)機,2臺超長波發(fā)射機。
1134B搭載1架卡-25PL搜救型直升機???25PL必須配備格柵式著艦裝置,該裝置看來是種相當原始的著艦裝置。它是一塊長11米、寬10米的格柵,格柵上刷有防滑涂層用來固定反潛直升機,周圍有一圈護欄,格柵式著艦裝置通過系緊裝置固定在甲板上。直徑分別是4米和7米的2道白色同心圓刷在甲板中央上充當起降準星用。
卡-25PL存放在艦尾防水空調機庫內,機庫尺寸為12.5×4.8×5.5米。該機庫頂面和兩扇庫門可由水壓裝置帶動的絞盤來開啟,因此實際上是一個半埋式機庫。機庫內一部旋桿式升降電梯負責卡-25PL日常的進出。機庫及旋桿式升降電梯的工作模式是:為迎接直升機出機庫,庫頂和兩扇庫門先全部打開,然后電梯升降平臺將直升機從機庫下層升至與主甲板處干同一平面,最后由與拖曳聲吶共用的絞盤將直升機連同格柵式著艦裝置一起拖至起降區(qū)等待起飛。

卡-25PL一次可搭載4枚AT-1航空魚雷,或吊掛20枚PLAB-250-120空投深彈,或32枚PLAB-50型空投深彈,或240枚PLAB-MK2空投深彈。此外還可搭載5種特種戰(zhàn)術外掛組合:l枚AT-1航空魚雷或4枚PLAB-250-120空投深彈;8枚PLAB-50型空投深彈或120枚PLAB-MK2空投深彈;10枚OMAB-25-12D信號彈或10枚OMAB-25BH信號彈。54個PGB-M1型水下噪聲電浮標;15個雷達應答浮標。
卡-25PL裝備了蘇聯(lián)產第一部吊放式聲吶“神目”(VGS-2),以及拖曳式磁異探測儀和光電探測器,在機頭下方的雷達艙內裝有搜索雷達,雷達艙直徑1.25米???25PL并不具備夜間和全天候反潛作戰(zhàn)能力???25PL在艦體橫向搖動8º,甲板上方氣流速度18米/秒,兩側舷間風力5~8米/秒之內氣候和海況下可正常起飛。
卡-25PL本身配備足夠的三防措施,包括通用型防水自動閉鎖系統(tǒng),5個過濾通風裝置、27個航空過濾吸收器,KDU-4A型放射物監(jiān)控裝置以及6個輻射計和其他一些自動化設備。
與1134A相比,1134B的傾斜式下沉直升機庫、起降平臺、起降指揮窗是重新設計的產物,起降平臺鋪設一個格柵式著艦裝置。
1134B采用雙軸雙槳推進,主機為2臺M-62正車燃氣輪機,每根主機軸套接1臺雙速減速器,采用對稱方式布置在主機艙內,總功率92000馬力,每根主機軸再連接2臺M-8E補燃燃氣輪機,功率為20000馬力,倒車功率單軸6000馬力;2臺主機與各自的減速器放置在中部靠艦首的機房,各配備2臺渦輪發(fā)電機;艦尾部為2組共4臺補燃燃氣輪機,配備1臺渦輪發(fā)電機。主機軸通過1臺斜角齒輪減速器與隔音離合器相連。
在1134B的動力機組中,供電由“西蒙風”(M-5)保護系統(tǒng)和“臺風”遙控系統(tǒng)這2個渦輪發(fā)電機控制系統(tǒng)提供,2個系統(tǒng)合稱為“帕米爾”-2系統(tǒng)。“帕米爾”-2系統(tǒng)控制4臺與主機聯(lián)系的GGY-12.5A渦輪發(fā)電機和1臺與補燃燃氣輪機聯(lián)系的GGY-6M渦輪發(fā)電機,總功率5600千瓦,電壓380伏,頻率50赫茲,采用“安加拉河”-B自動控制系統(tǒng)。發(fā)電機組采用4+1工作模式,即4臺1250千瓦的GGU-12.5A渦輪發(fā)電機和1臺600千瓦的GGU-6M渦輪發(fā)電機,后者專供艦首聲吶站使用。
1134B的燃氣輪機經過重大改進,是一種可逆轉式燃氣輪機,不需要附加調速器和可逆減速器等部件就能實現(xiàn)倒車,不論可靠性還是經濟性均比可變螺距螺旋槳高。按照北方設計局的結論,1134B的燃氣輪機同以往建造的任何燃氣輪機相比,性能都是杰出的。在同等燃油儲備情況下,1134B以19節(jié)每航行1390海里要比1134A的2臺蒸汽輪機以同樣速度多出30%的續(xù)航力。這主要是因為1134B的燃氣輪機采用了補燃技術,燃氣輪機燃燒產生的高溫高壓煙氣通過渦輪發(fā)電機組發(fā)電,出燃氣輪機的煙氣進入補燃型余熱鍋爐,產生高溫高壓蒸汽,反過來驅動蒸汽型溴化鋰吸收式冷水機組制備冷卻燃氣輪機的冷卻水。
根據不同的運行模式,1134B的電子油路控制系統(tǒng)將燃料合理地分配給燃氣輪機,這樣可以節(jié)約不必要的油耗。并把動力機組劃分為若干相對獨立的機組,分別為其建立懸掛平臺,能夠最大程度消除水聲場效應,這樣做也能降低以搜索目標速度航行時,發(fā)動機噪聲對己方聲吶站的干擾,從而提高聲吶識別率。1134B還首次安裝了BM-600蒸汽型溴化鋰吸收式制冷裝置。
1134B的燃料儲存在雙層底結構油庫中。分成36個油罐,最大容積2153噸,鍋爐給水池容積15噸,在艦尾部有一個為直升機特制的容積為21000升的航空煤油儲油罐。此外還有3個容積分別為22.6噸、47.5噸、75.4噸的淡水儲存罐。
1134B自動控制系統(tǒng)可確保全艦處于最適宜的管理模式下和無故障操作。主機和各種輔機用油的正常儲備是915噸,完全儲備1830噸,極端情況下可達2153噸。主機用潤滑油儲備是10.4噸,淡水儲備為144.5噸,鍋爐用水儲備為14噸。直升機用航空煤油儲備為16.8噸。
1134B配備的是2部銅制4葉低噪聲螺旋槳推進器,船中兩側各裝2對固定式減搖鰭。對于安裝了2對鰭的艦船來說,后鰭常會受到前鰭嚴重的水動力干擾,以及船的運動對后鰭的影響,使后鰭的升力下降。為了提高2對鰭系統(tǒng)的減搖效果,一般情況下采用增加前后鰭間距的方法來減小前鰭與后鰭間的相互干擾。但對于滿載排水量超過8000噸,航速32節(jié)的1134B來說,為了獲得更高的適航性,設計師在前后鰭間距之間采用了增加1對UK-134-5型可收放式減搖鰭的方法來補償后鰭升力下降,從而提高了2對鰭的整體減搖效果。
艦艦員編制為425人,包括52名軍官、62名士官、311名水手。
高級軍官居住在5個單間內,其中2個擁有全套生活設施。其余住在2個雙人間和1個4人間內。
軍士長們居住在能容納44人的起居區(qū)內,包括2個雙人間,4個4人間,2個5人間,1個6人間和1個10人間。軍士們則住在18人的起居室空間內。
水手們集中在12個水手起居區(qū)內,這12個水手起居區(qū)內擁有若干個從15人間到54人間不等的房間,總共320個鋪位,水手食堂可同時容納150人用餐。
另外,艦上還設有手術室、擁有4張帆布床的醫(yī)務室、一般接治室、消毒室等。還有2個日常值勤醫(yī)療站,1個在左右舷之間的水手區(qū)通道,另一個在艦首部的水手區(qū)。
1134B以規(guī)整、嚴酷的側面形象在蘇聯(lián)艦隊、造船工業(yè)、燃氣輪機研制的歷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如果它的前任卡辛級能夠被美國人稱為“唱歌的護衛(wèi)艦”的話,那么,1134B則完全配得上“唱歌的巡洋艦”這個美譽。
毋庸置疑,1134B是蘇聯(lián)海軍面向遠洋反潛邁出的一大步。它擁有極高的適航性、強大的武備、杰出的獨立作戰(zhàn)能力、高標準的配套居住環(huán)境,這一切創(chuàng)造了舒適而宜人的條件,延長了艦員在氣候復雜多變的大洋上作戰(zhàn)的時間。同時,1134B也贏得了對手的尊重,美國人也認為其是蘇聯(lián)在20世紀70年代設計建造的最成功的反潛艦。
然而,1134B固有的缺陷是無法根除的。例如它的反艦手段依然十分有限,全燃動力裝置設計過于復雜和燃油消耗過多等。大部分情況下,戰(zhàn)艦全速航行的概率很小,而且大航程與燃油儲備成正比,這種情況最多只會發(fā)生在跨戰(zhàn)區(qū)調動上,不過,即使是戰(zhàn)區(qū)調動也不常見。
太平洋艦隊演習中,暴露出“暴風雪”反潛魚雷發(fā)射系統(tǒng)的設計最大射程與目標指令引導之間存在沖突,這導致火箭助推器和魚雷并不能完成其最大射程。更要命的缺陷在于,從火箭助推器發(fā)射魚雷到魚雷在截擊海域降落,敵方潛艇雷達都能截獲信號并提前采取行動。其實早在與“灰鯔魚”級(690型)潛艇的較量中,就發(fā)現(xiàn)后者總能輕易截獲魚雷落水信號,并釋放“西鯡魚”聲響誘餌炸彈誤導魚雷。由于實戰(zhàn)中被魚雷一發(fā)直接命中的概率并不大,因此敵方潛艇很可能也會采用這種方法與魚雷周旋。
“安加拉河”(MR-310A)三坐標對空搜索雷達和“曙光”(MR-600)分別擁有對空中目標150千米和300千米理論上的探測范圍。但通過太平洋艦隊演習,暴露出兩種雷達能夠穩(wěn)定保持的探測范圍只有100千米多,并且都缺乏對多個機動目標的識別與選擇能力,這種缺陷大大影響了1134B的反潛與防空能力。進一步的問題在于它也很難發(fā)現(xiàn)低空目標和巡航導彈,常常等到低空目標臨近并將要采取攻擊時才會被發(fā)現(xiàn),但此時已無時間自衛(wèi)了。
最后,對同時代地區(qū)沖突的研究表明,大型艦只的防空與反潛需要得到護航艦只的支持,單打獨斗的發(fā)展思路是不合時宜的,僅靠巡洋艦來承擔水面艦艇防空反潛的重任還遠遠不夠,護航艦必須承擔起中程和近程防空的責任,同時擁有中程防空火力的護航艦只還要適當補充火力。馬島戰(zhàn)爭有力說明了這一點,英國海軍作為同時代海軍的佼佼者在實戰(zhàn)中被阿根廷人狠狠上了一課。這場戰(zhàn)爭連同中東戰(zhàn)爭的經驗教訓引起蘇聯(lián)軍界的廣泛學習,結果成為發(fā)展下一代遠程壓制型防空反潛武器的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