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片/廣告片/微電影/訪談/視頻拍攝之基礎三燈布光法–山東濟南上山傳媒解析
宣傳片/廣告片/微電影/訪談/視頻拍攝之基礎三燈布光法–山東濟南上山傳媒解析

服務產(chǎn)業(yè)涵蓋廣告片拍攝制作、宣傳片拍攝制作、形象片拍攝制作、紀錄片拍攝制作、微電影拍攝制作、動畫制作、平面設計、形象整合,藝術節(jié)承辦,網(wǎng)絡直播,短視頻制作,沙畫創(chuàng)作等多個領域。上山傳媒以山東總部為依托創(chuàng)立了上山(山東)影視制作中心、上山(北京)數(shù)字工作室、上山(河北)音頻制作中心、上山(東平影視基地)分公司四大分支機構。至今創(chuàng)作及發(fā)行的優(yōu)秀影視作品100余部,服務客戶100余家。

如果將視頻影像比喻成一幅畫,光線就是畫筆,光影造就了影像畫面的立體感。本期上山傳媒小編就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視頻影像拍攝中最基礎的三燈布光法。
不同類型的影視作品的布光方法皆不相同,由于制作成本和觀看環(huán)境等因素,傳統(tǒng)院線電影的布光體系更為復雜精細,但是觀眾在電影院畫面上卻很少看到“布光”的痕跡,直觀感受就是電影畫面相比電視劇畫面較“暗”。

編輯
電影的布光更為復雜精細

編輯
而電視劇、網(wǎng)絡劇因為制作周期、預算等因素的限制,布光體系則相對來說更為簡化,而隨著電視劇、網(wǎng)絡劇的接受平臺向手機、平板等移動終端發(fā)展,其布光方式也發(fā)展地更加極端化——比如曝光較高,人物面光較平,沒有明顯的陰影,畫面直觀感受較“亮”。
電視劇的布光明暗反差較小

編輯
電影與電視劇不同的布光方式并無好壞之分,而是由不同的傳播介質和觀賞環(huán)境所決定的。但是,無論風格如何,影視畫面的布光最基本的原則——打造畫面的立體感,是萬變不離其宗的。
那么到底什么是畫面的“立體感”呢?有過繪畫基礎的人一定聽說過素描中的“三大面五大調”,用一張素描臨摹圖來簡單解釋一下,三大面就是光照射在物體上形成的亮面、 灰面、 暗面三個受光程度不同的面,而其中的暗部由于受到其它的反射光的影響又形成了明暗交界線、反光和投影,所以亮面、灰面、交界線、反光和投影統(tǒng)稱為“五大調”。
三大面五大調

編輯
繪畫中的“三大面五大調” 造就了畫面的空間感、層次感。而影視畫面同樣要求我們通過燈光來形成畫面中的明暗、立體,打造畫面的質感。
傳統(tǒng)的電影打光方法要求“五光俱全”,主光、輔光、眼神光、輪廓光和環(huán)境光都要涉及。我們這里講的基礎三燈布光主要是指針對以人物為主體的影視燈光方案,主要包括主光、輔光和輪廓光。
人像三燈布光效果圖

編輯
主光
所謂主光指的是模擬拍攝環(huán)境中的主要光照來源,比如晴天的室外,主光通常來自太陽,室內主光主要來自光線充足的窗戶或者各種人造燈具。主光的作用是照亮主體(人物)。
單主光效果

編輯
燈位圖-主光

編輯
主光的位置通常放置在主體側前方,并且在主體與攝像機之間連線約45度角到90度之間的范圍內。需要注意的是,主光越向側面移動,光在人物臉上形成的效果就越具有戲劇效果。當主光位于90度方向時,形成極端的側光效果。這樣的效果并不能說不好,應該看創(chuàng)作者的意圖,對比鮮明的側光通常在表現(xiàn)陰郁詭異氣氛的作品中出現(xiàn)。
側光效果(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
主光最完美的角度也就是位于45度角并以略微高于主體的高度俯射主體,這樣的主光會在人物臉部鼻子側面與眼下形成一塊明顯的三角形陰影,人物的臉部非常具有立體感。由于歐洲古典畫家倫勃朗經(jīng)常在他的人像繪畫作品中使用這種光線效果,因此這種光效又被稱為“倫勃朗光”。
倫勃朗光

編輯
輔光
輔光的作用是修飾主光照射主體后留下的陰影,可以理解為繪畫五大調中的“反光”。在日常的生活環(huán)境中,反光無處不在,人的眼睛習慣了陰影不明顯的視覺環(huán)境,所以輔光能夠還原較為真實和生活化的視覺效果。
單輔光效果(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
輔光的位置通常位于主體(人物)的另一側前方,通常也位于主體與攝像機之間連線45度到90度的位置。輔光的位置不同,在人物臉上呈現(xiàn)的藝術效果和感受也不同,需要和主光合理搭配使用。
燈位圖-輔光

點編輯
這里就要提到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光比。所謂光比就是光照強度的比例。光比跟光源的強度,光源與主體的距離,光源的面積等都有關系。為了簡化計算光比,我們在拍攝現(xiàn)場通常用不同功率的燈光設備來大致計算光比。
主光與輔光的光比沒有固定數(shù)值,但是要注意的是,主光的強度一定要比輔光大,通常設置的主光與輔光的光比有2:1,4:1等。
輪廓光
又稱為發(fā)(第四聲)光。輪廓光是三燈中唯一不是模擬自然光的一種布光方法,其本質上是一種修飾光。那么為什么需要輪廓光呢?
起修飾作用的輪廓光

編輯
因為鏡頭會把三維空間壓縮成二維平面,主體與背景之間的距離被壓縮,尤其當主體和背景的顏色較深或者較為接近時,會形成主體和背景融在一起的感覺。 而輪廓光通過打量主體人物的頭發(fā)(所以輪廓光也叫發(fā)光的原因),肩膀等邊緣,從而將主體和背景分開,增強畫面的層次和縱深感。
單輪廓光效果(圖片來自網(wǎng)絡)

編輯
輪廓光的位置通常位于主體后側方與主光大致相對的位置,并以略高于主體的高度俯射主體,需要注意的是,輪廓光的強度會影響畫面中真實性或藝術性的方向。經(jīng)過柔化、較為自然的輪廓光不易被肉眼察覺,適合用在采訪、訪談等紀實類影像的拍攝中,而較硬且較亮的輪廓光則具有藝術化的修飾效果,通常用在音樂MV,以及某些渲染氛圍的劇情片中。
燈位圖-輪廓光

編輯
這里還需要介紹一個關于光的質感的概念,我們通常用“硬”和“軟”來形容光質。硬光所形成的光和影的對比明顯,而軟光則反之。同樣用繪畫中的概念來理解就是,硬光所形成的明暗交界線明顯,而軟光所形成的明暗交界線較淡,不易察覺。需要特別提醒的是,在多數(shù)情況下,三燈布光法中的主光、輔光和輪廓光都要求光質盡量柔和。
光質:硬光和軟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