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馬俑博物館)歷史
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200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成立,包括兵馬俑博物館和秦始皇帝陵(麗山園)。201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成立四十周年之際,以“守護·傳承·創(chuàng)新·發(fā)展”為主題的展覽隆重舉行——

這個展覽位于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內,通過大量珍貴的文字、圖片和實物資料,向游客講述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四十年的發(fā)展歷史。
走進展廳,墻壁之上,可以看到一塊1979年9月10日葉劍英題寫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牌匾。1979年10月1日,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以后,這塊牌匾長期懸掛于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的入口處。如今,四十多年過去,這塊牌匾已經成為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輝煌歷史的見證物。

1906年至1910年,日本學者足立喜六對西安周圍的歷史遺跡進行實地考察。他曾經來到秦始皇帝陵,對這里的封土進行拍攝,留下秦始皇帝陵最早的照片。
1962年2月,陜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派王玉清、雒忠如、彭子健對秦始皇帝陵進行為期數月的考古調查與勘探。他們測繪出第一張陵園平面布局圖,還發(fā)現(xiàn)了陶質五星水管道、石質排水管道和建筑遺址等,正式拉開秦始皇帝陵考古的序幕。
1974年3月,在秦始皇帝陵東約1.5公里處,西楊村的幾位農民在這里打井時,偶然發(fā)現(xiàn)一批破損的秦代武士陶俑。6月27日,在《人民日報》的內部刊物上,新華社首席記者藺安穩(wěn)發(fā)表《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的報道。從此以后,全世界的目光開始投向此地。


1974年7月15日,陜西省組織考古隊開始在這里進行勘探和試掘,先后發(fā)現(xiàn)三座埋藏秦代陶俑的大坑,初步命名為“秦始皇陵兵馬俑坑”,分別編號為一號坑、二號坑和三號坑。
1975年8月24日,國務院批準陜西省革委會《關于在秦始皇陵兵馬俑坑遺址上建立博物館的報告》。1976年9月,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大廳動工修建;1978年4月,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大廳主體完工;1979年10月1日,以兵馬俑一號坑遺址大廳為主體的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建成開放。
1986年,為了滿足博物館發(fā)展和觀眾參觀的需求,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二期擴建工程被列為陜西省重點工程項目。1989年9月27日,兵馬俑三號坑遺址大廳對外開放;1994年10月1日,兵馬俑二號坑遺址大廳對外開放;1999年10月1日,秦始皇帝陵文物陳列廳對外開放。至此,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基本形成現(xiàn)在的格局。


四十多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從孤立簡陋的保護大棚,發(fā)展成為集考古遺址和歷史環(huán)境風貌保護于一體,融合教育、科研、游憩、休閑等多項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間。
四十多年來,經過幾代秦俑人共同努力,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多次被評為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全國文化先進集體、文物系統(tǒng)先進集體、全國五一勞動獎狀等;同時,這里先后被認定為國家一級博物館、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國家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陶質彩繪文物保護國家文物局重點科研基地。
四十多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考古工作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1999年,“秦兵馬俑二號坑考古發(fā)掘”項目獲得國家文物局“田野考古一等獎”;2010年,“秦兵馬俑一號坑第三次考古發(fā)掘”項目獲得“西班牙阿斯圖里亞斯王子獎社會科學獎”;2013年,“秦始皇陵園考古發(fā)掘”項目獲得中國社會科學院六大考古發(fā)現(xiàn)。
四十多年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文物保護工作取得許多突破性的進展。1997年,“秦陵一號銅車馬修復”項目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秦俑彩繪保護技術研究”項目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16年,“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出土脆弱遺跡臨時固型材料研究”獲得國家文物局“十二五”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chuàng)新一等獎、“遺址博物館環(huán)境監(jiān)測調控關鍵技術研究”獲得二等獎;2017年,“中國古代彩繪的指紋識別及有機/無機雜化材料保護關鍵技術和應用”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微納米硅基雜化材料的研制及其在風化磚石陶質文物的保護應用”獲得陜西省科學技術二等獎;2019年,“考古發(fā)掘現(xiàn)場出土脆弱遺跡臨時固型材料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四十多年,彈指一揮,從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喚醒了沉睡2000多年的秦始皇帝陵神秘軍團。從改革開放的春風,到今天新時代的中國,兵馬俑繼續(xù)煥發(fā)魅力,向世界傳播著屬于中國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