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料越用越多,作物產量不升反降,農田越來越“餓”的根源是什么
施肥多產量低真的是土壤餓了嗎?
土壤養(yǎng)分是否充足,對農作物的產量影響很多,所以農戶朋友在種植的時候施肥經常抱有寧可多不能少的心里,但是漸漸地發(fā)現肥料是一年比一年追施的量大,但是農作物產量卻不見有明顯的提高,反而生長過期病害以及各種問題頻發(fā),嚴重降低了農作物的產量,因此就有人說是土壤變餓了,是因為連年種植追施的肥料被土壤固化了,所以作物吸收不了養(yǎng)分,土壤也變成“化肥土”,這才導致作物長勢不好以及總施肥產量不變的結果,其實不然。

現在的農田土壤不僅不“餓”反而很“飽”,我們就以小麥為例,每年在種植小麥之前農戶朋友都會翻耕土地同時還施底肥,一般一畝地都要追施將近一百斤左右的肥料,而且在小麥生長的過程中還會進行追肥,而作物的產量是有極限的,并不是說肥力越多小麥產量就越高,如果這樣直接把小麥種到肥料上就行了,正常情況下200斤小麥需要8斤氮、3斤磷、7斤鉀,而農戶追施的肥料是完全富余的,況且每茬作物都在過量施肥,所以說土壤根本就不“餓”反而很“飽”。
農田越來越“餓”根源是什么
有機質缺失:判斷土壤肥力高低的根本就是看土壤中有機質的含量高低,土壤中有機質含量越高,能把土壤中追施肥料殘留的硫酸根、氯離子、亞硝酸鹽等有害物質轉化為能夠被水溶解的有機化合物,有效避免土壤板結、鹽堿化、酸化等情況發(fā)生,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因此在有機質豐富的土壤里,十斤肥料可能就能起到有機質匱乏的土壤中二十斤的肥效。

有益微生物匱乏:有益微生物在土壤中的作用同樣不可小覷,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數量越多新陳代謝就越豐富,而這些代謝物能夠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從而提高土壤的保墑保水以及透氣性,為作物生長提供適宜的生長環(huán)境,除此之外有益微生物還具有固氮、分解養(yǎng)分、提供有機酸、氨基酸等作物必須的物質,促進肥料的吸收利用率以及作物的生長發(fā)育。中港萬象萬象土傳情采用生物螯合技術,將天然礦源黃腐酸與銅、鐵、錳、鋅、硼、鉬等作物所需的多種營養(yǎng)元素科學配比,并添加了多種基因酶、能量擴散劑等物質,促進營養(yǎng)共存的優(yōu)勢互補,快速安全通過葉片傳輸進入細胞內部,為作物提供了全方位的營養(yǎng)物質。
中港萬象萬象土傳情大大促進作物的光合作用,加速干物質和糖分的合成并能提高作物細胞自身的修復和愈合能力,增強作物的抗病、抗逆、抗衰和免疫能力,使作物健壯生長,改善品質,增產增收。并含有豐富的生根因子,使作物根系發(fā)達健壯給養(yǎng)全面,大幅度提高產量真正實現作物增產看得見的高產目的。

這就是作物施肥量大但是產量還是上不去的根本原因,除此之外農戶朋友還應該知道,有機質和有益微生物這兩者是相輔相成的,沒有有機質,有益微生物根本無法生存,而土壤中有益微生物數量越多活性越大,土壤的有機質也會越豐富,但同時種植農作物只有有機質和有益微生物也是不夠的,也需要肥料的參與,只有這三者之間相互平衡這樣農作物才能長得好產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