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豪華品牌會跟思域打嘴仗?——藍旗亞在臺灣(上)【談車觀史 001】
大家好,這里是中國通用航空。
開學(xué)就是高中生了,很少有時間做視頻。但辛辛苦苦搜集的素材也不能浪費了,于是個人考慮先發(fā)一個專欄,等以后有時間再把它轉(zhuǎn)成視頻。當然,如果有人看我這篇文章不錯想做個視頻的,歡迎私聊。閑話少說,切入正題吧。
說起藍旗亞,大多數(shù)不怎么了解車的人會思考它和起亞有什么關(guān)系,有些人會想起B(yǎng)組的知名賽車037和拉力賽戰(zhàn)神Delta,也有些人會想起B(yǎng)eta那離譜的生銹狀況,還有些人會想起它們瘋狂的意式豪華車:Thema和Thesis。總之,藍旗亞這個瘋狂的品牌,在車史上留下了不少經(jīng)典車型,無論是好到令人銘記,還是差到令人銘記,如果細細講的話,可能三天三夜都講不完!不過鮮為人知的是,藍旗亞曾經(jīng)在臺灣開創(chuàng)過一段精彩的故事。所以,本期我就不講藍旗亞那些往事了,就講一講藍旗亞在臺灣市場上的故事。
一、初露鋒芒
在講藍旗亞在臺灣地區(qū)的故事之前,我先講述一下當時藍旗亞和臺灣地區(qū)的狀態(tài)。七十年代初,正值天主教民主黨和社會黨執(zhí)政期,意大利和蘇聯(lián)關(guān)系不錯,于是意大利從蘇聯(lián)進了一批質(zhì)量不怎么樣的鋼材——盡管這種說法尚未被證實,但當時意大利的工業(yè)確實被不穩(wěn)定的政局和頻繁的罷工困擾著。這種情況的受害者,最有名的就是阿爾法羅密歐的Alfasud,其次就是……藍旗亞Beta,正是這兩款車,毀掉了整個菲亞特集團品牌在英國乃至全球的口碑,而剛剛歸入菲亞特集團的藍旗亞更是遭遇了不小的危機和巨額虧損。


面對在眾多市場口碑崩塌的問題,藍旗亞急需拓展市場。此時,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臺灣地區(qū),正在經(jīng)歷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期,汽車市場也越來越豐富。雖然藍旗亞在以前也由一家叫永利的進口商導(dǎo)入過Beta Berlina,更早以前還曾經(jīng)由徐氏代理引進過Gamma,譯名為“領(lǐng)先”(同港譯),但銷量基本不溫不火。然而,藍旗亞渴望更大的市場。彼時的三信集團正在不斷擴張,代理的菲亞特在臺灣賣的也很好。于是,差不多是在1980年,藍旗亞品牌就將自己的代理權(quán)轉(zhuǎn)交給了三信,確定譯名為“蘭吉雅”——能看出來三信確實想給藍旗亞打造優(yōu)雅高端的形象。不過,當時三信手里還握著捷豹等不少豪華品牌的代理權(quán),因此,藍旗亞在臺灣大部分時候是一個很尷尬的形象,定位介于菲亞特和捷豹之間——這為藍旗亞提供了不少機遇,但也成為制約藍旗亞在臺灣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藍旗亞最早在臺灣導(dǎo)入的車型是Trevi和Beta coupe,接下來咱們分開聊聊。
1980年,藍旗亞為了挽救因為Beta而一落千丈的品牌聲譽,推出了一款三箱的傳統(tǒng)轎車——Trevi。這款車導(dǎo)入臺灣的版本多為2.0 i e型,雙凸輪軸引擎搭載了市面少見的機械驅(qū)動增壓器,搭配五速手動或三速自動變速箱。這款來自引擎性能還不錯,最高時速可達180千米每時,零百加速也能到達10.2秒,而少量導(dǎo)入臺灣的頂級版VX,安裝了羅茨增壓器后則甚至能到達9.6秒,最高時速也到了190千米每時。內(nèi)飾方面,這款車同許多藍旗亞一樣,采用了Zegna布內(nèi)飾,不過最特別的是它的“千瘡百孔”的儀表盤:當時正值太空熱潮,這款儀表盤的設(shè)計靈感就來源于此,不過,我并不覺得它很有科技感——也有媒體嘲笑它是“瑞士奶酪”。



Trevi在全球市場并不成功,只生產(chǎn)了4年,數(shù)量僅為40628輛。在臺灣市場,這款被命名為“三叉型”的車的銷量也不盡人意,再加上意大利制造的質(zhì)量也是有目共睹,因此保存下來的Trevi非常少。這款車在臺灣一直賣到了1986年,直到它更加成功的后繼車型Thema在臺灣闖出一片天地,Trevi才黯然退場。




作為一個瘋狂的品牌,藍旗亞也需要導(dǎo)入一款彰顯自己個性的車。于是,他們導(dǎo)入了臭名昭著的Beta的coupe車型——雖然后期的質(zhì)量已經(jīng)好了很多,同時它在北美的銷量也還算差強人意。這款車依然采用來自菲亞特的雙凸輪軸發(fā)動機,導(dǎo)入臺灣的版本配備了博世開發(fā)的電噴技術(shù),采用五速手動變速箱,最大可輸出120馬力——事實上,Trevi的很多部件都來自于Beta。由于之前永利已經(jīng)導(dǎo)入過Beta的四門款Berlina,這款車在市場上也有一定的知名度。當時,三信著重宣傳Beta的運動屬性,甚至導(dǎo)入過Montecarlo——但并不像后來的Thema 8.32那樣引人注目,數(shù)量也很少,更糟的是應(yīng)該沒有車存留到今天。




總之,藍旗亞一開始的銷量絕對算不上好。三信也注意到了這一點,意識到,按照傳統(tǒng)豪華車的銷售方法銷售藍旗亞這種車肯定行不通。恰巧,原廠推出了兩款不錯的產(chǎn)品——Prisma和Thema,他們將會成為三信改革銷售模式的獲利者,帶領(lǐng)藍旗亞在臺灣走進一個黃金時代。
不過,由于藍旗亞的質(zhì)量實在是有目共睹,因此在臺灣的銷量一直不怎么樣。這種狀況的改變,多虧了兩臺車:一臺是Prisma,一臺是Thema。
二、如日中天
這兩款車都是平臺產(chǎn)物,但都充滿藍旗亞自己的特色。先從時間較早的Prisma說起。這款車在1982年作為大名鼎鼎的Delta的三廂版在日內(nèi)瓦車展上亮相,然后開始投產(chǎn)。同Delta一樣,這款車也是由喬治亞羅設(shè)計,賓尼法瑞那也參與了一部分。Prisma導(dǎo)入臺灣的版本同樣采用當時罕見的雙凸輪軸發(fā)動機,這款發(fā)動機來自菲亞特,但藍旗亞的工程師做了些許修改讓它更運動。在這臺發(fā)動機的幫助下,Prisma有150匹馬力,零百加速甚至能到達10.2秒。前懸麥弗遜,后懸扭力梁,搭配五速手動或三速自動變速箱。搭載了來自于法拉利的Marelli Digiplex點火裝置。不過,這款車的定位偏豪華一些,于是,藍旗亞為這臺車裝配上了Zegna設(shè)計的羊毛布內(nèi)飾,還配備了空調(diào)。
說回臺灣。三信在看到這臺車后,認為這款車一定能滿足臺灣市場的個性化需求,于是在原廠上市不久后就引入了這臺車,中文譯名選為“棱鏡型”,同時大量投放廣告,將前面我提到的各種先進配置,優(yōu)秀的動力和優(yōu)雅的外觀作為賣點進行宣傳,而且,彼時的藍旗亞,正在拉力賽賽場上神擋殺神,佛擋殺佛,自然,這一點也被三信拿來宣傳——雖然臺灣當時還沒有Delta,著重宣傳Prisma和Delta之間的密切關(guān)系。據(jù)臺灣人評價,“完美掩蓋了意大利車的缺點”。在當時的藍旗亞中,相比于老態(tài)龍鐘的Trevi和質(zhì)量糟糕的Beta,Prisma確實很有吸引力。


沒過多久,原廠停產(chǎn)了Trevi和Beta,不過,他們推出了一個更好的替代品:大名鼎鼎的Thema。
藍旗亞Thema與1984年都靈車展上首次亮相,不久后上市。這款車是Type 4計劃的產(chǎn)物,為了降低成本,與阿爾法羅密歐164,薩博9000和菲亞特Croma共享一個平臺——這就是為什么船長會把164和9000組合成一臺能開的雙頭車。不過,這款車的品質(zhì)比164和Croma都好,同它在瑞典的兄弟9000相當——有趣的是,這兩款車都在臺灣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這款車由賓尼法瑞那設(shè)計,別看方方正正,風阻系數(shù)僅為0.32。至于發(fā)動機,導(dǎo)入臺灣的版本雖然據(jù)說有V6版,但基本上要么是多點電噴的雙凸輪軸引擎,要么是后來渦輪增壓的turbo 16V版,因此,它成為了臺灣的渦輪啟蒙車型之一——也是當時最便宜的渦輪車之一。這款渦輪增壓發(fā)動機也能帶來最高時速破200千米每時,百公里加速七秒多的好成績,i.e雖然差點,但百公里加速也在十秒左右。變速箱則采用五速手動或四速自動變速箱,而且擁有當時堪稱先進的四輪獨立麥弗遜懸架。至于內(nèi)飾方面,裝配奢華,非洲紅木,真皮座椅一應(yīng)俱全——座椅甚至來自于意大利的高檔家具品牌。在一些不起眼的地方,這款車也在處處體現(xiàn)意大利的奢華浪漫——比如,手套箱蓋上有放咖啡杯的杯架,后排有掛禮服的掛鉤,凡此等等,不一而足。別忘了這是藍旗亞當時唯一的中大型車!
如此好車,自然吸引了三信的目光。三信認為,這款別致的意大利豪華車,導(dǎo)入臺灣一定很有吸引力。于是在1985年,三信開始正式導(dǎo)入Thema,取名為“帝馬”,其中包括多個版本,并打出了“身在帝馬中,永坐頭等艙”的廣告語。果然,三信沒判斷錯,這款車廣受臺灣消費者歡迎,成為當時進口房車的代表之一。




不過,藍旗亞的銷售表現(xiàn)似乎還是不夠太好。1986年,原廠對Prisma進行了一次小改款,修改了造型,增加了霧燈,整體上更向Thema看齊,發(fā)動機也進行了更新。三信見狀,決定將這次小改款后的Prisma導(dǎo)入臺灣,同時修改其譯名為“霹靂馬”。但是,怎樣給這臺已經(jīng)有點落后于市場的車打開銷路呢?









三信的回答是:降價!自1986年夏季開展的“飛艇低價風暴”,給自家的菲亞特Regata(“飛艇”)大打廣告牌和降價牌,成功忽悠——啊不,是吸引了不少消費者后,三信開始就對自己代理的品牌執(zhí)行高性價比策略,自然藍旗亞也少不了。當時正好臺幣升值,三信于是一路降價,最后甚至降了15%,購買一臺Thema甚至只需要81.5萬臺幣!
降價后的藍旗亞,在產(chǎn)品力方面,對同價位的市場,基本上可以做到類似降維打擊一般的效果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提升品牌知名度了。此時正值藍旗亞在拉力賽大殺四方的時期,于是他們大打拉力賽牌,宣傳自家的拉力賽賽車Delta的三廂版——Prisma。然而,這還不夠。

在1987年,三信打出了一系列秒天秒地的廣告:先是將Thema和寶馬5系、奔馳E級進行對比,基本上滿屏都體現(xiàn)了Thema的“超值”:配置堪比300E,價格相當于520i,這不算贏算什么?雖然,實話說,Thema也是好車,但十幾年后,消費者們就懂得了,為什么藍旗亞只能曇花一現(xiàn),而奔馳寶馬卻還是奔馳寶馬——當然這是后話了。


至于定位偏低一些的Prisma,三信則是找上了一臺廉價車進行對比:三陽本田的喜美(思域),一款自從第一代開始就在臺灣生產(chǎn)銷售的車,可以說算是陪伴臺灣市場成長的一代神車。彼時,二代喜美憑借不錯的產(chǎn)品力和深入人心的廣告在臺灣大賣,而這也為藍旗亞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廣告素材。于是,在1987年的某天,臺灣的消費者們在報紙上讀到了這樣一則奇異的廣告:
“蘭吉雅謹向升級至Prisma的喜美車主致敬”

廣告里說,換車換成Prisma的車主里,思域車主是最多的——上面還特意擺上了一臺思域。三信向這些眼光獨到的車主們表示敬意和感謝,然后宣傳,這款車是由賓尼法瑞那設(shè)計,內(nèi)飾來自于Zegna,而且搭載了雙凸輪軸引擎,關(guān)鍵還是進口車,價格有那么便宜!在最后,三信也不忘讓自家的老大哥Thema也露了個臉。
這則廣告引起了巨大的轟動,也讓很多人記住了藍旗亞Prisma這款車。但別忘了,三陽本田不像奔馳寶馬,由于挑戰(zhàn)它們的車型太多,看到這種笑笑就罷了。南陽實業(yè)的高層意識到,這是個宣傳自家車型的好機會!接著,幾天后,臺灣的消費者們,又看見了這樣一則更奇異的廣告:“在蘭吉雅向喜美致敬之前,喜美早已和世界一級名車同步!”

這個廣告里,三陽本田將藍旗亞下的戰(zhàn)書縮小到了一邊,在文案中宣傳了自己先進的多氣門引擎回應(yīng)藍旗亞,然后又在后面引用了各大媒體對思域的評價,最后還模仿三信,在結(jié)尾讓自家的三門思域亮了個相,字里行間,似乎透露著一種信息:“你看看你Prisma,你一個比我貴了20多萬的進口車,還跟我比,這是不是就說明我在某些方面上已經(jīng)贏了吧?”
最終,兩方雙贏,皆大歡喜:Prisma拉高了自己的知名度,思域也提高了自己的品牌形象。
當然,藍旗亞的瘋狂廣告不止這一個。之前,他們就曾在報紙上刊登過這樣一個廣告:

這廣告上擺著四臺車,有大名鼎鼎的Delta和Thema,還有名聲弱一些的Y10和Prisma——等等,你藍旗亞在臺灣不只有Prisma和Thema嗎,咋放了四臺車?那請你看看上面的字:“1987四大最佳名車,本地可選最好兩部!”——也沒欺騙消費者。當然,假如真的有消費者腦子不開竅,拿著廣告去藍旗亞店里硬要買不太好的那兩部怎么辦?
插句題外話,Delta其實也并不是完全與臺灣市場沒有任何交集。1992年第一代藍旗亞Delta的最終版,大名鼎鼎的HF,就有一位臺灣車迷買了一臺,當時還得到了一些報刊的宣傳——不過現(xiàn)在這車應(yīng)該是沒了。
1988年,Thema進行了中期改款,將原本的8氣門引擎更換為16氣門引擎,雖然售價有所增加,但依然憑借之前打下的市場,豪華的配備以及超高性價比吸引了不少客戶,turbo i e16V版本甚至成為了臺灣市場的渦輪啟蒙車之一。當然,最低端的i e版本是最好賣的,甚至創(chuàng)下過年銷800臺的戰(zhàn)績,成功讓一臺行政級豪華車變成了走量車。








既然藍旗亞銷量這么好,那自然三信就要像后來的某些車企一樣,導(dǎo)入一些特仕車了。當然,他們是藍旗亞,絕對不會像某些車企一樣,改改外觀,加幾個位置就能當特仕車賣了。要改就得改個大的——于是就有了大名鼎鼎的8.32。
8.32中的8代表V8引擎,32代表32個氣門,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這是一款注重動力的運動特仕車。當然,別的廠家的運動特仕車都只是改套件,添配置,但藍旗亞直接把來自法拉利的F105發(fā)動機,一款在308GTB/GTS,328GTB/GTS和蒙迪爾(Mondial)車型上得到使用,貫穿了整個法拉利八十年代,能輸出215馬力,扭矩285牛米的2.9升的V8發(fā)動機(后期型降了10匹馬力)塞進了這臺前橫置前驅(qū)的行政級轎車,匹配特制的六速手動變速箱,零百加速能到達6.8秒(后期型7.0秒),極速240公里每小時(后期型235公里每小時),對于一臺八十年代車重1.4噸的行政級轎車來說,這個成績算非常好了。當然,畢竟Thema是臺前橫置前驅(qū)車,與運動壓根不沾邊,而且定位還是偏豪華的,于是藍旗亞的工程師也對F105做了一點小改動。比如,他們把原來的平面曲軸換成了十字曲軸,使行駛更平穩(wěn)。當然,藍旗亞似乎想給這車一個扮豬吃老虎的定位。因此這臺車的外觀沒有改動許多,只是低調(diào)地增加了一個電動尾翼,安裝了五輻輪轂,在內(nèi)飾方面也是保持了原來的豪華。
說回臺灣市場。自這臺車1986年亮相后,三信就考慮把它導(dǎo)入臺灣市場。于是,一年后,他們決定正式導(dǎo)入這款車,著力宣傳它的法拉利引擎,還打出了一句我很喜歡的廣告語:“思想,只比它快了一點?!?/p>
1988年改款后的Thema同樣也有8.32版本,三信還是把這個版本引進了臺灣并繼續(xù)宣傳,采取接單生產(chǎn)的方式進口。然而,廣告宣傳也沒用。8.32的價格已經(jīng)和許多跑車以及奔馳S600EL相當,高達265萬臺幣,但因為當時的銷售戰(zhàn)略,藍旗亞在臺灣市場上就是個低價豪華品牌,賣這么貴,誰會買單?就像很多人說的那樣,“讓我買臺法拉利引擎的藍旗亞,那我為啥不買臺法拉利?”正因如此,8.32在全球范圍內(nèi)的產(chǎn)量都不高,前期型只有2370臺,后期型只有1150臺。而引進臺灣的呢?只有五臺,一臺暗紅色的前期型,三臺黑色的后期型,一臺藍色的后期型。然而很幸運,這幾臺車里,仍然還有一兩臺保存了下來,直到前幾年還在臺灣的大路小道上奔馳。




不過,8.32在接下來這款特仕車面前簡直太平淡了。畢竟,藍旗亞是一個豪華品牌,需要一款真正的以豪華為賣點的特仕車。于是,他們推出了Thema Limousine。這款車采取訂單生產(chǎn)的模式,搭載2.8升V6發(fā)動機,雖然這款車的內(nèi)飾與普通版并無不同,但藍旗亞應(yīng)一些客戶的要求給一部分Thema Limousine配備了防彈裝置。不過,神奇的是,這款車的軸距比原版增加了30厘米,但長度僅增加了20厘米!這臺車在1988年的臺北車展上亮相,但由于當時人們不太能把藍旗亞與豪華聯(lián)系起來,最終只引進了四臺——包括一臺防彈款。

1989年,藍旗亞Prisma停產(chǎn)。此時,臺灣市場已經(jīng)成了藍旗亞全球第四大市場,也是歐洲以外的最大市場,單是Thema就年銷一千三百多臺,甚至銷量比西班牙還要好。不久后,三信導(dǎo)入了這款車的繼任者Dedra,取譯名為“帝尊”。這款車的故事,我們下期再講。
時間又過了幾年,市場的競爭更加激烈,老舊的Thema也似乎落后于時代了。1992年,藍旗亞推出了Thema的最后一個改款204,外觀變得更加現(xiàn)代,發(fā)動機性能也有所提升。當然,三信也把這款車導(dǎo)入了臺灣。同之前的兩款車型一樣,雖然售價提高到了109.8到119.8萬,這款車也憑借豐富的設(shè)施配置和較高的性價比賣得不錯。




不過,意大利貨的電子設(shè)施質(zhì)量大家都懂,但三信在宣傳自家所有意系車的時候,完美避開了所有意大利車的通病。大猩猩曾有言,藍旗亞有多少優(yōu)點,就有多少缺點,但三信的宣傳,讓臺灣的消費者都忽視了缺點——所以盡管當時藍旗亞乃至菲亞特阿爾法羅密歐的銷量確實很不錯,但保存下來的并不多。
1994年,Thema停產(chǎn)。1995年,三信停售Thema,接替的車型是Kappa——這車的故事我們也下期再說。
縱觀藍旗亞這段時間在臺灣的發(fā)展,可以說,三信的低價策略取得了巨大成功,而Prisma和Thema也給臺灣人的心目中留下了不少回憶和印象。然而,藍旗亞在臺灣,會不會一直像這樣一帆風順呢?
預(yù)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