巾幗不讓須眉,“東方居里夫人”王承書
她的名字,只有極少數人知道,她的故事,更是鮮為人知,然而,她卻是一位絕非一般的奇女子!她曾轟動全世界,卻因一件大事,她“拋夫棄子”,隱姓埋名30年,成為中國最神秘的存在。她的傳奇故事,值得每個人銘記,她的精神值得每個人傳承,她叫王承書。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王承書的名字,并不像錢學森、鄧稼先、錢三強等科學家一樣熟悉。但王承書有一個外號,是“中國的居里夫人”,其能力之強、貢獻之大,便可見一斑。

1912年,王承書出生在上海一個書香門第世家,自小她就與民國名媛的興趣截然相反。當同齡人都在吟詩作畫的時候,她卻沉浸在數學、物理的領域中不可自拔。同齡人的排斥,自幼體弱多病,這些都無法阻礙她學習的熱情,上學期間她的數學始終是第一,即便曾因病休學兩年,依舊如此。后來初中升學考試,她以最優(yōu)的成績畢業(yè)。17歲是一個女孩最美好的年華,王承書也在那一年找到了自己一生的摯愛——物理學。雖然年紀不大,但那時的她就非常清楚地知道,飽受戰(zhàn)亂迫害的中國,極度需要科學支撐。一個女孩,卻能有這樣的見解,在當時社會實在是難能可貴。

1930年,18歲的王承書又離夢想近了一步,她如愿被保送進燕京大學物理系。當時,王承書所在的班里僅有13個入學新生,她是唯一的一個女學生。經過四年奮勇角逐,她的成績超過了班上所有人,還超過了物理系所有人,1934年,她成了物理系連續(xù)三年唯一以第一名成績畢業(yè)的女生。并獲得學校最高榮譽,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誰說只有理工男?女子絲毫不遜色,王承書讓很多人重新審視女性。本科順利畢業(yè)后,她選擇繼續(xù)留在學校攻讀研究生,并且1936年取得碩士學位后選擇留校任教,擔當燕京大學物理系助教。

1939年王承書墜入愛河,與英國學成歸來的張文裕成婚?;楹蟮乃龥]有如普通人一般相夫教子,安于現狀。彼時的中國正處于風雨飄搖之際,王承書也不得不離開北京,輾轉多地,隨后,她申請了美國“巴爾博”獎學金,并在1941年得到了回復,被美國密歇根大學錄取,成為物理學家”烏倫貝克”的學生。就這樣,帶著對事業(yè)的執(zhí)著追求,她堅定地走在科研路上,她是一介弱女子,可她瘦弱的身體里,蘊含的巨大能量,讓全世界都刮目相看!1951年,師徒二人完成了“稀薄氣體動力學論文”,開創(chuàng)了“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王承書,三個字成為物理學領域的新星。接下來,她又第一個證明了“索南多項式”,這個成果,再次引起國際學術界巨大轟動,當大家知道,這是一個中國人,還是一名女性的研究成果時,所有人紛紛目瞪口呆?!盀鮽愗惪恕薄狈Q她是一個“了不起的人才”,而西方科學界深信:王承書若能堅持下去,必定能獲得諾貝爾獎。然而,她卻拒絕了這樣光明無限的未來!

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在世界上引起了軒然大波。這個消息飛快地傳到了大洋彼岸,也傳到了王承書夫婦的耳中。王承書的歸國之心再也按捺不住。她與丈夫張文裕一致認為他們應盡快回國,為祖國的發(fā)展貢獻一份力量。然而,此時的美國掀起了一股搜查共產黨人、驅使、強迫外國國際雇員效忠美國政府的熱潮。對于擁有特殊才能的在美的中國人,美方都對其進行限制,不允許他們回國,更何況是頂尖科學家王承書。在重重阻礙下,她只好繼續(xù)留在美國做研究。1955年,隨著中美關系的緩和,王承書終于等來了回國的契機,為避免美國政府的檢查,她將寶貴的書刊和資料,從美國陸續(xù)寄往北京,足足有300多個郵包。1956年,王承書回到了闊別15年之久的祖國。面對百廢待興的新中國,王承書并沒有抱怨,她暗下決心。要以十倍的精力,百倍的熱情拼命工作,要把自己全部的智慧和力量奉獻給祖國!

從那以后,王承書成了一個十足的工作狂。她沒日沒夜地撲在科研工作上,鉆研各種資料,整理各類數據,還要準備教案,以期能十二分地完成組織交付的工作。短短五六年里,王承書不僅培養(yǎng)了好幾批北大物理系畢業(yè)生,還以祖國的需要為需要,為祖國的熱核變研究事業(y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時間來到了1961年,由于中蘇關系惡化,蘇聯撤走了所有專家,使得我國的核武器研究陷入了困境,大家仿佛在一瞬間都變成了無頭蒼蠅,不知道從何下手。面對如此形勢,我國著名核物理學家錢三強想到了王承書。分離鈾同位素是一項高度機密任務,接受以后必須對所有人保密,包括家人。而且要淡出眾人的視線,不能出席任何會議。沒想到當錢三強說出任務以后,王承書毫不猶豫地說:我愿意。

1962年,她告別了家人和自己年幼的孩子,獨自一人悄悄來到504廠進行科研項目。而放眼整個504廠,她是唯一一名女性科學家。雖然是女兒身,但她卻有著不輸給男人的堅強和毅力,她每天都拼命工作,和時間賽跑。沒日沒夜地與數字打交道,和其他科研者一同探討項目問題,只有50多歲的她,已有了一頭花白的頭發(fā)?;侍觳回撚行娜?,1964年1月,她所在的504廠終于成功提取出合格的高濃鈾產品,為原子彈的爆發(fā)提供了燃料基礎。同年10月16日,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看著巨大的蘑菇云在神州大地上升起,全世界的人都對中國刮目相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可王承書的歷史使命并沒有結束。隨后,我國又開始著手氫彈、人造衛(wèi)星等研發(fā)工作。王承書陸續(xù)參與了多項重大科研任務,但因為工作的保密性,她只能淡出公眾視野。在學術界、在媒體上從沒有過她的身影,甚至很多時候,連王承書的丈夫與兒子,都不知曉她到底在哪兒,在做什么。

長年不倦的工作,使她積勞成疾,但她卻很少去醫(yī)院治療,因為她既怕影響工作,也不愿多花國家的錢。她對自己“摳門”得厲害,可她對國家和社會卻無比慷慨!她總是把自己的各種獎勵和稿費,捐給單位用來購買書刊,為彌補辦公費用的不足。1994年6月18日,多年為國操勞、積累下一身病痛的王承書,終于走到了生命的盡頭,這一年她82歲。而她唯一的囑咐,就是把自己的畢生積蓄,全部捐贈給希望工程,用來資助貧困地區(qū)的孩子讀書。王承書,這是一個并不為人所知的名字,可這個名字卻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在新中國的崛起之路上,有著無數像王承書這樣的無名英雄。他們?yōu)榱俗鎳尼绕鹋c強盛,遠離家人父母,甘受孤寂清冷,嘔心瀝血、宵衣縮食。他們才是共和國的真正脊梁,值得后人永遠追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