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似《封神三部曲》完整卡司陣容曝光!??!真假參半,注意識別!不信謠不傳謠!...

#電影封神第一部#,#封神第一部神話成真特輯#
@電影封神第一部官方微博
大家好,我是末那主理人四季。
首先感謝烏爾善導演的信任與幫助,讓我們從熱愛傳統(tǒng)文化的雕像藝術工作室,成長為可以一力承擔《封神三部曲》數字生物概念設計、以及特效妝造道具制作的末那眾合;前后四年多的時間里不僅僅是眾多優(yōu)秀藝術家們的磨合和碰撞,更是一群純粹封神原著粉的精神狂歡,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得不面對的問題:
1.我們如何做好一個明代成書的商周故事?
封神原著的時代特殊性注定了它有太多雜糅的成分,為我們確定設計基調的前期工作帶來太多阻力。
查閱參考了多方資料后,烏爾善導演部分取舍最后敲定【三分商周 七分宋元】的美學基礎;在遵循原著商周故事背景結構的前提下,汲取宋元道教藝術巔峰時期的元素,來保持《封神三部曲》美學設計的【傳統(tǒng)性】【合理性】與【統(tǒng)一性】。
2.什么樣的設計能努力貼合不標簽化的封神原貌呢?
封神作為家喻戶曉的神話傳說,之前已有大量成熟的衍生影視作品——一方面奠定了角色的大眾基礎,但另一方面也帶來了很多先入為主的主觀標簽。
而在眾多傳統(tǒng)形象中如何【準確提煉更為貼合的設計元素】、同時解決電影語言呈現成熟動態(tài)造型【技術層面】的不足,也成為了我們概念設計首要解決的問題。
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雷震子,這次的造型與往常印象中的鳥嘴羽翅便大有不同,也讓大家有了很多疑問;今天我們帶大家重溫他的完稿步驟,從【設計元素】以及【技術層面】兩個角度來為各位一一解答:
雷震子是《封神三部曲》中最難設計的一個角色,除去既要保留本身鮮明的特色又要保持美術風格的統(tǒng)一性外,
導演大膽嘗試的動作捕捉的拍攝手法也對其本身的建模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
早在【提煉傳統(tǒng)元素】初期,我們便發(fā)現尋常印象中的雷震子對標造像多出現于畫像、文學作品等,擁有濃重傳統(tǒng)造像風格的同時也就意味著大多不太在意造型解剖——這就導致轉化為實體造型時、不但丟失了傳統(tǒng)味道有些不倫不類,更是有種無法融入電影的不真實的生硬質感。
于是我們打回了最初,從最基本的資料中提取元素來造一個屬于《封神三部曲》的雷震子:
原著中形容他“兩邊肉翅身長二丈,面如青靛發(fā)似朱砂,眼睛暴湛獠牙恒生,出于唇外長嘴雷公”——這里便可以看出與往常印象和歷代作品中的細微差別了,
“雷公嘴”是指上唇結構偏長,畢竟我們熟悉的悟空也經常被叫做“毛臉雷公嘴的和尚”,而在傳統(tǒng)作品中容易與迦樓羅金翅大鵬鳥的造型模糊混淆留下一個雷震子“鳥嘴”的印象;
“肉翅”也是基于原著的初始皮膚,在設計上圍繞電影造型的設定需求來進行一些更個性化的調整——畢竟每一個時代都會有一個具有當代特征的形象,封神里諸多人物其實也都是在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演變成現在的模樣。
敲定初始皮膚和大概方向后大家便迅速進入收集素材的階段,大量采風研習了道家水陸畫、壁畫和彩塑,從參考比例結構的《二郎搜山圖》到雷震子石青石綠的體色,從早期的玉皇廟到終版參考的大慧寺;在每一次接近崩潰的改稿和獲得新知的喜悅里,我們對封神的熱愛也越發(fā)篤定——這不僅僅是一份耗時四年多的大型工作,更是無數個大夜里我們與歷史文明細枝末節(jié)遙相呼應的對話。
而從【技術層面】角度,為了合理的造出滿足動作捕捉的雷震子,我們借鑒了部分國外的設計經驗,采取了雕像起稿、掃描最后渲染的技術思路,前期陸陸續(xù)續(xù)嘗試了十多個版本的雕像設定——
《二郎搜山圖》的鬼怪提供了骨骼,大慧寺的鬼母子像給了泥胎;
中國傳統(tǒng)色里的石青石綠染好了皮,細節(jié)質感來自昆侖的鳥獸。
我們在保持傳統(tǒng)塑像風格的基礎上疊加了一些解剖結構與肌肉質感,原本泥胎木塑的雷震子在動態(tài)特效加持下終于血肉飽滿了起來。
在滿足了【傳統(tǒng)性】與【合理性】之后,我們還面臨著【統(tǒng)一性】的難題:
一是時間線上為了滿足篇幅舍棄部分造型的統(tǒng)一性:
比如原著中雷震子是長大后誤食了仙杏才變成了青面獠牙的形象,其實從西伯侯撿到他到最后形態(tài)我們做了七個階段的設計;
其中包括正常膚色的小雷震子到翅膀生長瞳孔變化的各階段細致造型,但最后因為篇幅調整我們需要舍棄一些故事鋪墊的過程,最終還是選擇了綠色皮膚的小雷震子——不得不提拍攝的時候為他做了個機械的道具給李雪健老師抱著,六個工作人員圍繞著控制動作,看起來甚至有種花團錦簇的喜慶。
二是基于整個封神世界觀人物形象的設定統(tǒng)一性:
我們在雷震子的肉翅上糾結了許久,畢竟提到肉翅大家很容易想到類似于蝙蝠和西方飛龍的翅膀;如何做到明顯區(qū)別于這兩種,避開這種突兀的既視感就成了一個很大的難題。
最后還是烏爾善導演提出每個角色的設定要歸屬其生態(tài)系統(tǒng),要保持一個系統(tǒng)內的統(tǒng)一性——由于雷震子是在昆侖誤食了仙杏,我們便把他和四不相、龍須虎、九龍攆等放在一起,將昆侖系的生物設定以更偏優(yōu)雅的姿態(tài)呈現——最終決定以類似魚鰭的結構來支撐這對肉翅,靜態(tài)和動態(tài)視覺上與蝙蝠和飛龍都有了明顯的差異性,我覺得最后的效果非常好、且具有創(chuàng)新的獨特性。
堆積如山的初期概念設計稿,十幾版雕塑稿渲染稿,拍攝現場的實物參考,和我們三年不窺園埋頭小黑屋的歷程,實在不是短短一篇介紹可以說完的。
從資料采集到最后銀幕成品,這是一個不斷調試的漫長而龐大的過程;我們也很慶幸能成為其中的一分子,為中國影視的設計與技術踏出勇敢嘗試的一步。
最后感謝烏爾善導演,感謝眾多優(yōu)秀的行業(yè)內前輩,感謝各位觀眾讀者,感恩我們文明的璀璨。
祝封神不負期待,祝中國電影越來越好!7.20咱們電影院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