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開戰(zhàn),中國會優(yōu)先攻擊美軍在島鏈的目標,不需要學習烏軍
最近,美國和日本智庫一直在通過兵棋推演模擬美軍介入臺海事務與解放軍發(fā)生世界大對決的場景,而美國軍隊也在積極的進行改革,包括海軍陸戰(zhàn)隊和美國陸軍都在發(fā)展應對大國戰(zhàn)爭的能力。
美軍改革的重要方向是發(fā)展分布式殺傷鏈,也就是把更多的作戰(zhàn)力量改為分散在廣闊的太平洋上,要在很多島嶼上建立美軍的基地,然后部署遠程攻擊導彈,這樣就能避免被解放軍的導彈一鍋端了、
那美軍的改革方向能獲得成功嗎?美國海軍前作戰(zhàn)部長加里·拉夫黑德在眾議院軍事委員會上給出了另外一個答案。他說:當美軍與中國發(fā)生沖突時,前沿部署的美軍戰(zhàn)艦并不會成為解放軍打擊的首要目標,中國軍隊很可能會借鑒烏克蘭軍隊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兵不血刃的將美軍從中國近海逼走。
他所說的烏克蘭軍隊的作戰(zhàn)經(jīng)驗指的是:烏軍反攻赫爾松時,通過不斷的打擊俄羅斯軍隊的后勤補給線,最終導致俄羅斯軍隊的一次大撤退。美軍現(xiàn)在對付中國的分布式殺傷鏈無非就是將海軍陸戰(zhàn)隊和美國陸軍部署在印太的一些島嶼上,通過玩游擊戰(zhàn)的方式跟解放軍捉迷藏,這么搞是為了提高美國軍隊的戰(zhàn)場生存率,但是也留下了一個很大的漏洞。
如果美軍大量的基地處在一些孤島上,就需要很多的后勤船只穿梭于西太平洋進行物資補給,美軍的補給艦要頻繁的往返于這些基地,甚至要往返于島鏈基地和美國本土之間,美國海軍的作戰(zhàn)艦艇數(shù)量沒有中國多,所以根本不可能在太平洋上給所有的運輸艦艇提供護航,這就為解放軍打破美軍的后勤保障體系創(chuàng)造了機會,或者說只要解放軍干掉了美軍的后勤補給艦,美軍印太地區(qū)的整個作戰(zhàn)體系就玩完了。
按照這位美國將軍的說法,解放軍可以學習烏克蘭軍隊痛擊俄羅斯軍隊的辦法來痛擊美軍,聽起來好像很有新意,其實只不過是重復提到了美軍在中國家門口作戰(zhàn)所面臨的戰(zhàn)略短板,這個短板的根源是美國本土距離中國太遠,而島鏈基地又過于分散,給后勤補給造成了巨大的困難。
此外那些部署在導彈基地上的目標很難隱蔽威脅中國的同時自己也是一個活靶子,因此解放軍在打擊美軍時根本不需要向烏克蘭軍隊學習,因為完全沒有這個必要。
首先雙方一旦開戰(zhàn),中國軍隊必然會優(yōu)先打擊美軍的攻擊力量,重點打擊后勤,意味著我們要承受美軍的第一擊,而解放軍完全有實力連美軍的島鏈目標和后勤一起打。
其次打擊美軍在亞太的大型軍事基地和彈藥庫遠比打擊后勤補給船更有效率,放著關島、夏威夷、航空母艦這么好的高價值目標不打,先去打美軍的后勤補給船,太不劃算。何況這些船只的移動速度比較慢,有的是時間給我們慢慢打。
美國在印太地區(qū)作戰(zhàn)的短板不只是后勤補給,而且就算是美軍把一些作戰(zhàn)力量分散到了島鏈上,其目標仍然相對集中,打擊這些目標無非就是多耗費一點導彈而已,以中國強大的工業(yè)生產(chǎn)能力和導彈技術水平,送這些分散的美軍上西天又有何難。
最后美國的后勤補給船是最脆弱的目標,但是打擊這些船只往往要求中國艦隊要前出西太平洋,其風險還是比較大的。所以美軍面臨的尷尬局面是在中國軍隊開始打擊這些后勤補給艦船的時候,意味著已經(jīng)將美軍在島鏈上的目標打殘了,最后打不打這些后勤補給船已經(jīng)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解放軍無法消滅美軍島鏈上的火力點,那么前出西太平洋打擊后勤補給船就會冒較大的風險,所以美國將軍事力量分散部署到島鏈上雖然留下了后勤補給這個大短板,但是解放軍可能不會在第一時間考慮學習烏克蘭軍隊的做法。
我們要做的是先敵開火,先敵消滅,直接將美軍在島鏈上的軍事設施和武器裝備摧毀,就算美軍的補給船將補給送上了岸,也難以解決島鏈防御作戰(zhàn)的困難,只要美軍在島鏈上的目標被摧毀了,那么這些后勤補給艦船也就失去了作用,解放軍此舉可以幫助美國人一勞永逸的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