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博物院:參觀楊家灣彩繪兵馬俑,感受浴火重生的西漢軍團
2022年7月26日,在咸陽博物院內(nèi),經(jīng)過一個多月的提升改造,以“浴火重生的西漢軍團”為主題的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專題陳列重新對外開放。8月14日上午,我參觀了煥然一新的展廳,感覺這里的變化不是很大——
1965年8月24日,在咸陽市渭城區(qū)正陽鎮(zhèn)楊家灣村北側的塬上,生產(chǎn)大隊社員平整土地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精美的西漢彩繪兵馬俑,被稱為“楊家灣兵馬俑”。隨后,陜西省考古研究所咸陽考古隊在這里發(fā)現(xiàn)11座外藏坑,出土步兵俑、騎馬俑、盾牌模型、車馬飾等3000多件文物。
1975年12月,在咸陽博物館內(nèi),楊家灣西漢兵馬俑陳列室對外開放。1978年5月,美國舊金山文化中心孫小玲博士在這里拍攝《楊家灣兵馬俑》專題片。1980年11月,在咸陽博物館西北角的院落內(nèi),模仿原本出土兵馬俑土坑的位置,重新建成的西漢兵馬俑館對外開放。
2004年5月6日中午,我第一次走進咸陽博物館,看到排列整齊的楊家灣兵馬俑,出乎我的意料,感覺非常震撼。當時,只有西側一座展廳,兵馬俑擺放在平臺上,周圍沒有用玻璃覆蓋。2009年1月15日下午,我第二次走進咸陽博物館,東側又開放了一座展廳,陳列著新修復的兵馬俑。
2014年5月18日,經(jīng)過重新策劃布展,利用玻璃罩保護后,以“浴火重生的西漢軍團”為主題的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陳列對外開放,由“驚世的偶然發(fā)現(xiàn)”“尋找兵馬俑的主人”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三個獨立的展廳組成。
轉眼之間,八年過去,經(jīng)過提升改造的展覽,依然保持著曾經(jīng)展廳的格局。過去,展廳內(nèi)使用的傳統(tǒng)光源產(chǎn)生大量紅外線、紫外線和熱量對兵馬俑的彩繪造成一定傷害。同時,部分燈具光衰嚴重,參觀者無法清晰地欣賞文物。于是,在保護文物的基礎上,咸陽博物館改善了展廳燈光照明,對陳列裝飾環(huán)境和老化缺損設施進行改造,讓游客們盡可能地看到文物的特征和細節(jié)。
楊家灣兵馬俑包括1965件士兵俑和586件騎馬俑,被譽為“三千人馬”。陶俑姿態(tài)各異,有的手持盾牌,有的緊握韁繩,有的舞動身體,有的低頭辦公,分別被稱為立射俑、執(zhí)旗俑、持械俑、扛物俑、薄書俑等。
在這些陶俑之中,有一件指揮官俑,體型比其他陶俑都高。他的身高56厘米,頭頂戴紫紅色冠,身穿紅白鑲邊的綠色戰(zhàn)袍,內(nèi)著大紅深衣,外套黑色鎧甲,雙腳穿繡花靴。右手上舉,左手下伸,好像在指揮軍隊。
如今,在咸陽博物院(文廟博物館)內(nèi),西北角的小院長期作為西漢兵馬俑館。這里的建筑從曾經(jīng)的咸陽城隍廟搬遷而來,包括牌坊、東西廂房和正殿。目前,西側廂房展示楊家灣兵馬俑的方陣,東側廂房展示每一件兵馬俑的細節(jié),從整體到局部,從宏觀到細節(jié)。
在東側展廳的結尾處,通過多媒體視頻播放,介紹了楊家灣兵馬俑的發(fā)現(xiàn)過程和兵馬俑主人的探索。根據(jù)《水經(jīng)注》記載,這里曾經(jīng)被稱為周氏陂,可能是周勃或者周亞夫的墓葬所在地。同時,通過多媒體互動技術,設計各種有趣的游戲,介紹了楊家灣兵馬俑三種不同的兵種來源,根據(jù)面部的形態(tài)分為關中人、隴西人和巴蜀人。
目前,楊家灣西漢彩繪兵馬俑被分散收藏到中國國家博物館、陜西歷史博物館、陜西考古博物館。但是,咸陽博物院收藏的兵馬俑數(shù)量最多,系統(tǒng)介紹兵馬俑的基本情況,成為這里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上?,展廳面積狹小,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遠遠不及漢陽陵和獅子山楚王陵等同時期的兵馬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