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聲裊裊,曲韻悠揚,劉慧揚在長沙圖書館漫談古琴藝術
曲韻悠揚,泠泠七弦訴琴心;琴聲裊裊,高山流水覓知音。3月26日,國家二級演奏員、長沙交響樂團副團長、長沙市群眾藝術館副館長劉慧揚應邀來到長沙圖書館,在橘洲講壇舉辦了以《泠泠七弦訴琴心——漫談古琴藝術》為主題的音樂講座。100多名熱心讀者在現(xiàn)場聽取了講座,欣賞了美妙的古琴曲。

古琴,又稱瑤琴、玉琴、絲桐和七弦琴,在中國有3000多年的歷史,是古代地位最崇高的樂器,被列為琴棋書畫四藝之首。

講座伊始,劉慧揚先彈奏了一曲《良宵引》,仿佛把大家?guī)У皆掳罪L清、萬籟俱寂的秋夜。她從古琴的悠久歷史講起,介紹了古琴的基本構造、古琴制造技藝、古代名琴軼事、古琴的演奏形式等相關知識,展示了古代文人雅士借助于古琴抒發(fā)感情和幽思的高雅情景,彰顯其高潔的品格,以及傾注在古琴之上的聰明才智。

通過劉慧揚的講述,我們知道了《禮記》等古代典籍中記載的古琴,長3尺6寸5分代表一年365天,13個徽代表一年12個月和1個閏月,以及五弦、六弦、七弦的來歷;知道了全唐詩兩萬多首詩中,與古琴有關的詩達1500多首,大詩人李白和杜甫等都有不少詩作提到了古琴。

我們還知道了某筆記本商人在香港拍賣會上花巨資買下唐代古琴——九簫環(huán)佩,又在全國廣泛招募能彈奏九簫環(huán)佩者,最終唯獨劉慧揚的老師、中央音樂學院李祥霆教授彈奏成功的故事。

講座中,劉慧揚配以李祥霆教授的對應詩句,穿插演奏了《關山月》《平沙落雁》《陽關三疊》《流水》等經典曲目。

古琴在她靈巧的十指下,時而描繪出一幅清冷蒼茫的月夜圖,時而描繪出一幅恬靜優(yōu)美的水墨小品畫,時而如泣如訴,時而慷慨激昂,時而如清泉鳴響于山澗,時而如激流穿峽掀起驚濤駭浪。琴音奏響在圖書館的講座大廳里,余音繞梁,韻味悠長,令在座聽眾如癡如醉。


其間,劉慧揚還即興彈奏了一曲《無題》,以表達對到場聽眾的感謝之情。最后一曲《梅花三弄》,讓人想見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態(tài),不禁對梅花傲霜斗雪的高尚品格肅然起敬。

通過劉慧揚的演奏,我們仿佛能體會到古代文人雅士“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的曠逸、“閑拂檐塵看,鳴琴侯月彈”的閑適和“風吹綠琴去,曲度紫鴛鴦”的浪漫。

在講座結束后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劉慧揚回答了現(xiàn)場聽眾關于哪個時間段學習古琴最好、如何在青少年中普及古琴演奏知識等問題。

針對講座中即興彈奏的《無題》,應她的提議,好幾位聽眾紛紛試著給取了十分雅致的題目。本人不揣冒昧,結合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的傳世名作《賦得古原草送別》,現(xiàn)場賦四言小詩一首,并為劉慧揚即興彈奏的樂曲取了頗有詩意的題目《晴翠遠芳》。

小詩如下:
晴翠遠芳
& & &
晴空如洗
春照和陽
芳草萋萋
翠柳輕揚
真情傳遞
詩意流淌
琴音裊裊
如聞遠芳

這次講座,給現(xiàn)場聽眾普及了古琴的歷史文化和樂理知識,讓大家享受了古琴名曲充滿詩情畫意、韻味十足的音樂藝術大餐,認識到了傳承和弘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