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背后到底有什么現(xiàn)實?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這句話并非吹噓,而是后世對于明朝的客觀評價。
那么明朝為何是天子守國門呢,籠統(tǒng)上大眾中喜歡明朝的認為是明朝皇帝有骨氣,鐵骨錚錚。討厭明朝的認為明朝疆域太小,可憐到竟然使北京成為邊城。
客觀來說的話,貧道認為天子守國門其實暴露出的最大問題就是明朝開國之初的太祖成祖努力打天下,后代的子孫敗家無度。
明朝最初的都城是南京,成祖朱棣篡位成功以后遷都于北京。這位一生不是在打架就是在打架路上的皇帝,其實遷都于北京以后并非沒有提前打算,像五征蒙古和東北設奴兒干都司,利用這種以攻代守的方式來為北京獲取了巨大的戰(zhàn)略緩沖。
成祖朱棣時期的明朝不只是萬國來朝,疆域也達到了上千萬,北京是當之無愧的內(nèi)陸城市??上е扉χ蟮娜首诤托跁r期就開始陸續(xù)放棄長城以外的戰(zhàn)略要地,到了明世宗嘉靖帝在位前期的中興之世,所謂的中興,隨著占據(jù)新疆東部的哈密衛(wèi)被徹底放棄,從此以后出嘉峪關再也不是大明的天下。
而隨著疆域的快速縮水,巔峰時期的上千萬疆域不說今天沒多少人記住相信,就是都城北京都開始慢慢成為邊城。明朝皇帝不得不開始直面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脅,像嘉靖帝時期北方蒙古韃靼部俺答汗一波突襲就兵臨北京城下,釀成了“庚戌之變”的奇恥大辱。到了晚明,面對東北的建州女真,更是毫無招架之力,甚至皇太極時期幾次入關侵襲,還有一次兵臨北京城下。
所以不得不說明朝皇帝所謂的天子守國門還真是一種無奈,背后透露出什么呢,透露出明朝太祖成祖以后的明朝皇帝太過敗家,導致疆域大縮水,京師暴露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鐵蹄之下,所以不得不天子守國門。
當然明朝皇帝的氣節(jié)還是值得肯定稱贊的,不論怎么說,相比于后世的咸豐逃熱河慈禧光緒跑西安還要割地賠款的恥辱,明朝諸帝寧死不屈的精神還是值得后世肯定學習的。

喜歡這篇文章的轉(zhuǎn)發(fā)和點個贊長按5秒給個三連,順便關注天天,關注天天不易走偏,人均壽百,年入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