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zhuǎn)自水滸吧】央視版水滸最失敗的兩處改編
央視版最大的問題是刪減過多,至于劇情改編,有好有壞,改編得好的地方先不提,改編得不算好的地方,其實大多數(shù)也處于“可以接受”或“可以理解”的范圍內(nèi)。
但是有兩處改編,問題很大,可以說相當失敗。
其一是晁蓋出征曾頭市時,宋江在后方,先是截住宿太尉的官船,請求宿太尉向皇帝轉(zhuǎn)達自己希望招安的意圖,然后又和吳用定計,要賺盧俊義上山,“坐第一把交椅”,提高梁山聲望,為招安鋪路。
編劇將原著“鬧華山”一段截住宿太尉官船的劇情推遲,將計賺盧俊義的劇情提前,改編整合后集中放到晁蓋出征的時間段,從節(jié)奏來看,是為了使劇情更緊湊,從人物刻畫來看,是為了展現(xiàn)宋晁二人“招安”與“反招安”的對比,但隨之而來的問題卻無法解釋。
首先地理位置就是一個大bug,原著宋江當時為救史進和魯智深,帶著人馬在少華山,正好遇到了來上香的宿太尉,央視版里因為沒有鬧華山的故事,就變成了宋江打坐在水滸寨,宿太尉路過梁山泊,那么問題來了,宿太尉從汴梁出發(fā)向西去華山,船隊為什么會經(jīng)過東邊的梁山?這好比唐僧往西取經(jīng),卻路過了東邊的花果山,典型的南轅北轍。水滸原著本身也有不少地理問題,但至少在這里是沒有錯誤的,而電視劇的粗暴改編,則是在地理問題上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盡管如此,與人物形象的崩塌相比,地理上的問題反倒是旁枝末節(jié),在這段劇情中,宋江沒有和晁蓋知會一聲,就擅自跑去向宿太尉傾訴衷腸,稱梁山兄弟個個都想招安為國出力,最過分的是,晁蓋尚在,他居然就要請盧俊義上山,“坐第一把交椅”,第一把交椅都不是你的,你憑什么請別人來做?
可能有的朋友會說,編劇這么改,不正好體現(xiàn)出宋江架空晁蓋、目無晁蓋嗎?
是的,如果本劇的宋江就是蕩寇志、賊三國、揭投降派宋江里那樣厚黑偽善的人設(shè),這種改編當然沒問題。
但問題是,本劇的宋江不是這個人設(shè),編導(dǎo)曾說過,原著宋江形象比較蒼白,所以本劇給宋江的定位是“忠義雙全”。編導(dǎo)的主觀意識上,對宋江是持褒揚肯定的態(tài)度的,對于他力主招安,以至于梁山走向衰亡,編導(dǎo)對他的定位也是“好心辦壞事”那一類的。
忠義雙全的宋江,背著晁蓋要請另一個人上山坐第一把交椅,這不是人設(shè)崩塌是什么?

另一個問題就是觀眾最為津津樂道的“林沖之死”,不少人都很認可這一段改編,認為這一段超越了原著。
誠然,原著這一段的處理并不算高明,因為劇情需要,高俅被俘,卻不能死,與之有深仇大恨的林沖該如何反應(yīng)?作者采用的方式是淡化這一矛盾,甚至是回避這個問題,宋江固然是全程跪舔高俅,林沖楊志也只是在某些版本里怒目而視,這確實不是一個讓讀者滿意的安排。
編劇顯然也注意到了這一點,于是改編成林沖要怒殺高俅,被宋江阻止,眼睜睜看著仇人遠去,氣倒在地,最后在招安的鑼鼓聲中郁郁而終。
這個改編對觀眾的沖擊力無疑是巨大的,林沖的悲劇形象得到了圓滿的刻畫,宋江也為此拉滿了仇恨。正所謂林教頭,人人憐憫,投降派,個個唾棄。
但是故事的邏輯卻變得狗屁不通,純粹是為虐而虐,為慘而慘,為了凸現(xiàn)悲劇感,林沖沒了腦子,宋江沒了雙商。
原著作者為什么要回避林沖和高俅的正面矛盾?因為以林沖在梁山的地位,他要殺高俅,宋江根本攔不住,也沒有理由攔。
林沖是什么人?梁山元老,馬軍五虎將第二,天星排名第六,晁蓋宋江兩任寨主的擁立者,戰(zhàn)功累累的主力戰(zhàn)將,梁山上資歷、功勛、名望能和他相比的人,寥寥無幾,這樣一個人,當他提刀要進門,梁山會有小嘍啰敢對他說“宋頭領(lǐng)有令,任何人不得入內(nèi)!”?
宋江又是一個什么人?一個走遍天下迷弟一堆的老大,人們可以質(zhì)疑他的人品,但是誰會質(zhì)疑他的雙商?以宋江的情商,即使為了招安要放走高俅,他會連一聲招呼都不和林沖打,隨隨便便就把高俅放了,還強行阻止不準林沖報仇?
如果林沖要報仇,完全不用提著刀去殺人,只需要找到宋江,說一句“高俅與小弟有不共戴天之仇,今日請大哥與小弟做主?!?/p>
如果宋江一定要放走高俅,肯定也該提前找到林沖,和他商量“我知道賢弟與高俅有深仇大恨,本該將他殺了為兄弟報仇雪恨,只是此人是朝廷重臣,如若殺了,勢必教我梁山招安無望,所以宋江特來與賢弟商議,如何處置高俅……”
要知道,面對忘恩負義無理取鬧惡意勒索的閻婆惜,宋江尚且可以一再忍讓,面對懂事聽話知書達禮,擁立過自己、搭救過自己的林沖,他卻事先不通氣,事后不解釋,自說自話放走高俅,從頭到尾完全沒有任何地方考慮一下林沖的感受,就算他人品不好,這樣的操作,情商何在?智商何在?
當然,不這樣改編,又如何能讓林沖感覺被自己敬重的大哥出賣,以至于活活氣死呢?至于這改編是否合理,編劇應(yīng)該是沒有考慮的了。
也就是從林沖氣死開始,梁山后面所有的折損,賬都算在了宋江的頭上,配合方臘那句“用兄弟們的血涂紅自己的官袍”,宋江“賣兄弟求官位”成了板上釘釘,編導(dǎo)可能自己也沒想到,他們這樣一改編,宋江的形象倒是不“蒼白”了,可要說“忠義雙全”,又有哪個觀眾會認可?
說句題外話,罵宋江“不忠不義”的蕩寇志,雖然黑遍整個梁山,卻寫了宋江為給林沖報仇,兵發(fā)曹州,捉高衙內(nèi),困高太尉,在幫助林沖報仇這件事上盡心盡力,而設(shè)定宋江“忠義雙全”的央視版電視劇,卻無視一切合理性,讓宋江既不講情義也不講道理,自說自話放走高俅,將林沖活活氣死,這不得不說是一件很諷刺的事情。

ps:本文是水滸吧吧主無為樓主的作品,如有不滿,可前往原帖傾訴,本人對此文言論概不負責(狗頭)
原帖地址https://tieba.baidu.com/p/7928767498?share=9105&fr=sharewise&see_lz=1&share_from=post&sfc=copy&client_type=2&client_version=12.29.1.1&st=1664090925&is_video=false&unique=CDBB0A48B7A10A8BD0795069812D380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