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M1911手槍
發(fā)明家和槍械設計師約翰·摩西·勃朗寧(John Moses Browning)的傳奇一生中設計了許多槍械,擁有128個槍械專利,他最著名的產品中包括了溫徹斯特30-30、勃朗寧自動步槍、FN M1935勃朗寧大威力手槍、勃朗寧.30機槍和.50口徑機槍等等,而這里介紹的就是經久不衰的柯爾特1911型.45 ACP半自動手槍。
當海勒姆·馬克沁(Hiram S. Maxim)發(fā)明了利用射擊后坐力實施自動裝填循環(huán)的機槍后,約翰·勃朗寧從那里得到了啟發(fā),6年后,即1889年他就開始試驗和完善自動裝填技術。勃朗寧先是試著把溫徹斯特1873型杠桿裝填步槍改成了通過槍口的導氣式動作原理的自動裝填步槍,在1890年和1891年又制造了使用相同操作原理的一種機槍,這種機槍經過改進后被賣給位于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Hartford)柯爾特專利武器制造公司,并生產出1895型機槍,由于這種機槍向下弧形運動的導氣活塞系統而被戲稱為“勃朗寧馬鈴薯挖掘機”(Browning Potato Digger)。其后勃朗寧設計的第一把自動裝填手槍也是采用導氣式操作原理,并向美國專利局申請了專利。
在1896年,約翰·勃朗寧和他的兄弟與柯爾特公司簽訂合同正式建立合作關系,勃朗寧兄弟作為柯爾特公司的私人開發(fā)者和設計者,在15年后他們研制了著名的柯爾特1911型.45 ACP口徑手槍,而柯爾特公司生產的勃朗寧手槍均冠以柯爾特-勃朗寧手槍之名,勃朗寧在柯爾特公司發(fā)明的手槍結構原理也被人們稱為柯爾特-勃朗寧(Colt-Browning)式自動原理。
在1911年3月29日,由勃朗寧設計,柯爾特公司生產的.45自動手槍被選為美軍部隊的制式輔助武器,并正式命名為“柯爾特1911型.45 ACP”(Colt, Model 1911, Caliber .45 ACP),“ACP”表示“柯爾特自動手槍”。 在最終形式中,M1911是后膛閉鎖、單動擊發(fā)的半自動手槍,發(fā)射.45 ACP彈,彈匣容量7發(fā),空槍重是39盎司,全長8.25英寸,全高5.25英寸,固定瞄準具,不過照門所在的楔形槽可以允許照門左右微調。手槍最后進行烤藍處理,并采用有網格紋的木質握把側片。
1912年4月,M1911手槍開始正式列裝部隊,當美軍第一次裝備自動手槍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在美國正式參戰(zhàn)前,美國政府已經從柯爾特和春田兵工廠購買了約140,000把M1911手槍。為了盡快完成最初的訂單,春田兵工廠在1913年開始置辦工具來制造M1911,有31,000把由春田兵工廠生產的M1911在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戰(zhàn)爭前交貨,在戰(zhàn)時根據需求,到1918年止春田兵工廠又多制造了45,000把M1911手槍。
這些手槍的底把上都印上了“美國財產”(UNITED STATES PROPERTY)的標記,套筒上的銘文有“美國陸軍1911型”(MODEL OF 1911 U.S. ARMY)的文字。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開始時就加速生產,直到1918年5月之前,生產速度增加到每天1,000把,在1918年夏季試過增加到每天2,200把。
為了擴充軍隊的需要,在1917年采購策劃人估計需要總共765,000把手槍,這個估計數字經過兩次上浮,第一次到達130萬,然后又加到270萬。要 滿足這個龐大的供應計劃意味著這種手槍必須增加柯爾特公司之外的承包商,因此訂單下到了雷明頓UMC公司(Remington-UMC)、溫徹斯特公司(Winchester)、巴勒斯計算器公司(Burroughs Adding Machine Co.)、蘭斯頓莫諾鑄排機公司(Lanston Monotype Machine Co.)、國家收銀機公司(National Cash Register Co.)、A.J.薩維奇軍需品公司(A.J. Savage Munitions Co.)、薩維奇武器公司(Savage Arms Co.),除以上的美國公司外,還增加了兩個加拿大公司——卡龍兄弟制造公司(Caron Brothers Mfg. Co.)和北美輕武器有限公司(North American Arms Co., Ltd.)。但由于戰(zhàn)爭結束以及其他原因,在這些公司中只有雷明登UMC公司完成了數量最大的訂單(訂單為150,000,交貨量為22,000),雷明登UMC公司在康涅狄格州布里奇波特的車間是當時美國最大的武器生產線,在那里已經為美軍提供了勃朗寧的自動武器。北美輕武器公司也生產了一些手槍,但總數大概不足100把。其他一些比較小的公司在1918年戰(zhàn)爭結束時還沒有開始生產M1911,比如薩維奇公司。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陸軍軍械部評估了柯爾特.45手槍的戰(zhàn)斗表現。如圖所示,他們提出要進行如下變化:

加寬準星,而發(fā)展出“派垂吉式瞄準具”(Patridge-type)瞄準具,允許射手在低光照條件下也能迅速瞄準。
加長擊錘頂紋,使射手更容易用握槍手的拇指扳下擊錘。
將扳機在其護圈內稍向后移,并將扳機前平面刻紋,特別有利于帶手套操槍射擊,也避免一些手掌較小的射手出現扣板機時手指不夠力的情況。
將平直光滑的握把后背部刻上條紋,并呈弓狀拱起,以便于握持,增強了手感。
修改握把護片的防滑紋,使手感更好。
在握把靠近扳機的位置削了兩個凹面,使手指更容易操作扳機。
延長虎口上方的槍尾突出部,不但造型美觀,也便于操槍。

1911手槍歷經了多次戰(zhàn)火的洗禮,在美軍中一直服役到1985年,當美國武裝部隊打算以9mm口徑的M9代替M1911時,讓許多1911的愛好者都感到驚愕。當國會的命令頒布時,海軍陸戰(zhàn)隊非常反對轉用伯萊塔手槍。海陸空三軍內有些特種部隊仍然選擇使用1911式手槍作為的輔助武器,一些SWAT也偏愛使用1911式手槍。直到現在,許多美國人仍然相信1911手槍是最好的戰(zhàn)斗手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