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fā)現(xiàn):墨菲定律,帕金森定理,彼德原理


二十世紀西方文化三大發(fā)現(xiàn)一直被人津津樂道。他不僅僅是文化發(fā)現(xiàn),更是跟心理學息息相關,非常的有趣。可以說我們每天的生活,都會遇到這三個發(fā)現(xiàn)。只是我們不知道。
墨菲定律: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將導致災難,則必定有人會做出這種選擇。
引申出來最多的是這4句。
一、任何事都沒有表面看起來那么簡單;
二、所有的事都會比你預計的時間長;
三、會出錯的事總會出錯;
四、如果你擔心某種情況發(fā)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發(fā)生。
很多人可能覺得這是廢話吧。然而這就是三大發(fā)現(xiàn)之一,平凡之中見偉大。
提出的人是美國空軍基地的上尉工程師,愛德華 墨菲。不是非誠勿擾的孟非。很多烏鴉嘴啦,烏賊嘴啦,就符合墨菲定律??醋闱虻膽摳畜w會。很有意思的是墨菲還不是研究心理學的。他是在測試火箭實驗的時候提出了這個定律,大概是1949年。
帕金森定律
跟帕金森病不一樣,不是趙本山小品說的哆嗦(那是腦血栓后遺癥啦笨蛋)。
帕金森定律是英國著名歷史學家諾斯古德·帕金森提出的,他在1958年出版書籍《帕金森定律》。之后就成為了官僚主義的別稱。
內(nèi)容大致是
機構(gòu)人員膨脹的原因及后果:一個不稱職的官員,可能有三條出路,第一是申請退職,把位子讓給能干的人;第二是讓一位能干的人來協(xié)助自己工作;第三是任用兩個水平比自己更低的人當助手。這第一條路是萬萬走不得的,因為那樣會喪失許多權(quán)利;第二條路也不能走,因為那個能干的人會成為自己的對手;看來只有第三條路最適宜。于是,兩個平庸的助手分擔了他的工作,他自己則高高在上發(fā)號施令,他們不會對自己的權(quán)利構(gòu)成威脅。兩個助手既然無能,他們就上行下效,再為自己找兩個更加無能的助手。如此類推,就形成了一個機構(gòu)臃腫,人浮于事,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的領導體系。
所以帕金森定律又叫官場病”、“組織麻痹病”或者“大企業(yè)病”。在經(jīng)濟學和管理學里面說的比較多。
彼德原理
不是蜘蛛俠的彼得帕克。它是由管理學家勞倫斯·彼得提出的。他是現(xiàn)代層級組織學的奠基人,在經(jīng)濟學,管理學和哲學都非常有名。
內(nèi)容是每個人在層級組織里都會得到晉升,直到不能勝任為止。換句話說,一個人,無論你有多大的聰明才智,也無論你如何努力進取,總會有一個你勝任不了的職位在等待著你,并且你一定會達到那個位置。
其實這是組織晉升的問題,每個人也都會遇到。如何升職,如何面對自己的瓶頸。只有你能夠改變自己,才能突破自己的瓶頸。否則你的努力只能朝你固定的瓶頸去走。這其實也是讓人明白,每個人自己都是有自己的極限的。有自己可以做到和做不到的事情。并不是日本動漫一樣,有大家的加油鼓勁,就能一次次站起來,就能開掛打敗對手。
三大定律非常的現(xiàn)實和普遍,對于增加自己的談吐非常有用。明白3大定律,也可以更好的面對自己和調(diào)節(ji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