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俞”
釋“俞”
楊嘉鑫 201930320242
摘要:對于“俞”字的本義,學界爭論頗多,主要有三種說法:一是表示舟在向前行駛,二是把木頭中間挖空做小舟即“刳木為舟”,三是用刀刺破患部,將膿血接入盤中。本文試圖從“俞”字的甲骨文、金文形體推測字義,并根據(jù)同源字原理,調(diào)查以“俞”為聲符的形聲字隱含的共同意義,從而反證“俞”字在造字時的本來意義。通過考證,本文認為“空中木為舟”義最有可能是“俞”字本義。
關鍵詞:“俞”字;字源學;同源字
?
在現(xiàn)代漢語中,“俞”字作為語素只可表示姓,沒有獨立意義。但現(xiàn)代漢語仍保存著一大批以“俞”為聲符的常用字,如“愉”“愈”“喻”“逾”等。而俞字本義為何?對文字本義即造字理據(jù)的解釋多參照《說文》,而《說文》的解釋在很多時候亦缺乏明確證據(jù)。單從文字形體說明字本義,很難避免臆測,而很多情況下,形聲字的聲符也具有表意作用,所以可以根據(jù)同源字的原理,通過探究具有同一個聲符的形聲字的共通意義來反向推理原聲符的意義。對于“俞”本義的考證,只有同源字反推法與字形理據(jù)推測結合時,才能提供更被信服的解釋,這成為本文的研究思路。
?
一 “俞”字形義
《說文》中“俞”的小篆形體為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對于其的形義,《說文》釋為“俞,空中木為舟也。從亼,從舟,從巜。巜,水也?!边@個解釋,可能是兩種觀點的雜糅。對字義的解釋“空中木為舟”是指把木頭的中間挖空[[1]]來做舟,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所說的“刳木以為舟”;而對字形的說解似乎沒有為“空中木為舟”提供解釋:“亼”“舟”“巜”和“空中木”都沒有關系,更沒有指出是如何把木頭中間挖空的?!爸邸薄皫w”似乎表示舟在水中,而“亼”仍不能得到解釋。《說文》對“亼”的解釋為“三合也。從入一,象三合之形。凡亼之屬皆從亼。讀若集”,從此來看,“亼”與“集”同義,而這個部件在“俞”表示何義?單從《說文》無從推測。
《說文》解釋的模糊為后人釋“俞”留下了很大的空間。戴家祥主編的《金文大字典》就認為金文“俞”中“亼”這個符號標示的是水的流向,整字意味著舟順水而行[[2]]。日本學者白川靜認為是盤,是帶把手的長針,用作手術刀,刺破患部,將膿血接入盤中[[3]]。而“亼”這個符號在“俞”中本義究竟為何,不能單從形體猜測,還需要其它輔助證據(jù)進行推斷。
?
二 以“俞”為聲符的形聲字的意義
在單靠字形難以確定造字理據(jù)的情況下,我們可以根據(jù)同源字的原理,通過探究以“俞”為聲符的形聲字的意義,來反向推理“俞”的本義。
(1)匬
《殷虛書契前編·六·三五四》:“方不出于匬?!?/span>
《說文·匚部》:“匬,甌,器也。從匚,俞聲?!蓖躞掎尷骸皡P下云,甌匬,器也。大徐奪匬字?!盾髯印贰魍柚褂诋T臾’。蓋亦謂地之凹處似甌匬也。”
《集韻·侯韻》:“《說文》:‘甌器也?!?/span>
《類篇·匚部》:“甌器也?!庇帧傲恳病?,指量器。
《玉篇·匚部》:“匬,器,受十六斗?!?/span>
《漢語大字典》:yǔ ①[甌匬]古代容器,可容16斗。或作“甌臾”。也單言“匬”。②殷代地名。
《漢語大詞典》:1.古代的一種容器,容量為十六斗。2.殷時地名用字。
根據(jù)以上文獻,“匬”指一種容器,還指殷代的地名(方不出于匬)。
(2)堬
《集韻·虞韻》:“冢也。《方言》:‘秦晉之間謂之堬?!?/span>
《廣韻·虞韻》:“《方言》云墳、堬、培、塿、埰、埌、塋、垅皆冢別名?!?/span>
《廣雅·釋邱》:“冢也。”
《玉篇·土部》:“《方言》云秦晉之間?;蛑^之堬?!?/span>
明·董斯張《廣博物志》:“于云陽的少昊之堬?!?/span>
《漢語大字典》:yú 冢。
《漢語大詞典》:冢,墳。
根據(jù)以上文獻,“堬”是冢,即墳的意思。
(3)窬
《說文·穴部》∶“窬,穿木戶也。從穴,俞聲。一曰空中也。”
段玉裁注:“是則于門旁穿壁,以木衺直居之。令如圭形。謂之圭窬?!?/span>
《廣額·虞韻》∶ “窬,門邊小竇。”
《字匯》:“窬,逾墻曰窬。”
《論語·陽貨》:“子曰:‘色厲內(nèi)荏,譬諸小人,其猶穿窬之盜也與?!?/span>
《禮記·儒行》:“環(huán)堵之室,篳門圭窬?!?/span>
《淮南子·氾論》:“古者大川名谷,沖絕道路,不通往來也,乃為窬木方版,以為舟航?!备哒T注:“窬,空也?!?/span>
《淮南子·泰族》:“埏埴而為器,窬木而為舟?!?/span>
《史記·萬石君列傳》:“取親中裙廁窬,身自浣滌”
《后漢書·陳忠傳》:“夫穿窬不盡,則至彊盜。”
《漢語大字典》:yú ①門邊象圭形的小洞。②空;挖空。③鑿穿(墻壁)。④通“踰”。越過。⑤受糞便的木桶、木槽。
《漢語大詞典》①門旁像圭形的小洞。②受糞便的木槽、木桶。③挖空。④通“ 踰 ”。翻越。⑤通“ 覦 ”。參見“ 窺窬 ”。[窬木]中間挖空的木頭。[窬桶]馬桶。
根據(jù)以上文獻,“窬”可作名詞或動詞。作名詞時,有“門旁像圭形的小洞”(篳門圭窬)和“受糞便的木桶、木槽”(取親中裙廁窬)意;作動詞時,有“挖空”(乃為窬木方版)“越過”(夫穿窬不盡)等意。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西漢的《淮南子》兩次指出了“窬”的意思——“將木頭中間挖空做成船”,這為“俞”字“空中木為舟”的原義提供了證據(jù)。
(4)腧
《玉篇·肉部》:“腧,五藏腧也。”
《廣韻》:“傷遇切,去遇書?!?/span>
《五音集韻》:“羊朱切,去遇書。腧腧,媚貌?!?/span>
《黃帝素問靈樞經(jīng)·卷一·九針十二原》:“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府六腧,六六三十六腧?!?/span>
《漢語大字典》:(一)shù 人體上的穴道,又特指背部的背腧穴或四肢的五腧穴。如:腧穴,胃腧;肩外腧。(二)yú ①腧腧,媚貌。②用同“腴”。
《漢語大詞典》:1.shù ①“ 輸”的被通假字。②“腧穴”的省稱。2.yú 豐腴。
根據(jù)以上文獻,讀shù時,“腧”是人體穴位名(五臟五腧);讀shù時,“腧”為形容詞,有“豐腴”等意。
(5)瘉
《說文》:“病瘳也。從疒俞聲。以主切?!?/span>
《集韻·虞韻》:“病也?!庇?,“病瘳也”。
《廣韻·虞韻》:“病也?!墩f文》曰病瘳也?!?/span>
《類篇·疒部》:“病也。又……病瘳也?!?/span>
《玉篇·疒部》:”病也?!?/span>
《爾雅·釋詁下》:“瘉,病也?!?/span>
《詩經(jīng)·小雅·正月》:“父母生我,胡俾我瘉?!?/span>
《國語·晉語九》:“趙簡子問于壯馳茲曰:‘東方之士孰為瘉?’”
《荀子·堯問》:“吾三相楚而心瘉卑,每益祿而施瘉博?!?/span>
《漢書·卷一·高帝紀上》:“漢王疾瘉,西入關,至櫟陽?!?/span>
《漢書·卷五○·汲黯傳》:“使黯任職居官,亡以瘉人,然至其輔少主守成,雖自謂賁育弗能奪也。”
《漢語大字典》:yù ①?。缓?。②同“愈”。1.病愈;醫(yī)治好。2.超過;高明。3.更加。
《漢語大詞典》:1.病。引申為災難。2.指危害。3.同“ 愈 ”。痊愈。4.同“ 愈 ”。指治愈。5.同“ 愈 ”。越,更加。6.同“ 愈 ”。勝過;高過。[瘉疾]使疾病痊愈。
從以上文獻,“瘉”可作名詞、動詞、副詞。作名詞時,有“病”之意(父母生我,胡俾我瘉)和“賢才”之意(東方之士孰為瘉?);作動詞時,有“病好了”之意(漢王疾瘉,西入關,至櫟陽)和“超過、勝過”之意(使黯任職居官,亡以瘉人);作副詞時,通“愈”,有“更加”之意(吾三相楚而心瘉卑,每益祿而施瘉博)。作“超過、勝過”和“更加”意解時,疑是“愈”的古字。因為《說文》未收“愈”而收“瘉”,所以后者的產(chǎn)生應早于前者。
以上五個字,皆具有“空”的意思?!皡P”指一種容器,容器是空的;“堬”指冢,墳墓中間也是空的;窬作名詞指“門旁像圭形的小洞”或“受糞便的木桶、木槽”,作動詞時指“挖空”等,都有“空”的意思;“腧”是人體穴位名,穴位含“空”義;“瘉”作名詞時可指“病”,人生病時很虛弱,好像身體被掏空,有“空”之義。所以,我們可以反向推斷出“俞”的原義就含有“空”的意思,這與《說文》“空中木為舟”的解釋是符合的。并且,《淮南子》也兩次指提到了“窬”字“將木頭中間挖空做成船”的意思,這又為“俞”字的本義提供了佐證。
三 結語
本文考察了對“俞”字形義的三種解釋,又從同源字的角度入手,通過探究以“俞”為聲符的形聲字的意義來反推“俞”的本義,最終得出了以下結論:“空中木為舟”義最有可能是“俞”字本義。但由于能力和精力所限,本文還存在著很大的局限。事實上,從“俞”得聲的字并非都有“空”的意義。劉凌將以“俞”為聲符的形聲字分為四組,四組字分別有“中空、凹陷、虛空”“變動不居、暢達前行”“累積而至于很高程度”“紫色或黑色”的意義[[4]]。劉凌將后三組字的意義視為“空”義逐漸引申的結果,還考察了與“俞”讀音相同的“臾”“余”等字,最終得出了“俞”字本義是“空中木為舟”的結論。而在從以“俞”為聲符的形聲字的意義反推“俞”本義時,不同學者對同一個字的字義分類也不同。如對于“堬”字,劉凌認為其屬“累積而至于很高程度”義,而林源認為其屬“空”義[[5]]。對于這些,本文亦無力考證。關于“俞”的本義,還需要學界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1]] 林源.《說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復旦大學,2004:54.
[[2]] 戴家祥,轉(zhuǎn)引自劉凌.釋“俞”[J].蘭州學刊,2013(09):175.
[[3]] 白川靜,轉(zhuǎn)引自劉凌.釋“俞”[J].蘭州學刊,2013(09):175.
[[4]] 劉凌.釋“俞”[J].蘭州學刊,2013(09):176-178.
[[5]] 林源.《說文解字》心部字研究[D].復旦大學,200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