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 會員登陸 & 注冊

昭君出塞前后:她如何能以微小注腳來詮釋和平?

2022-02-03 14:25 作者:redplayyyyyyyy  | 我要投稿

公元前33年,西漢王朝的第169個年頭,火紅的夕陽再次攀上了長安城的宮墻,一如往日般地為新生的晨曦作預告。宮女王昭君凝視著漸漸暗下來的窗欞,光斑在窗戶紙上倏地一下便不見了。昭君知道,這是自己此生最后一次送別長安的夕陽;往后的日子里,也不知大漠的夜晚是否會來得更晚些?回想起當初選擇嫁給匈奴單于的決定,她并不后悔。自己少時離開南方老家,被選為宮女后便一直住在宮中。幾年光景了,昭君仔細地搜索記憶中長安城的模樣,卻只記得宮殿的樣子,其余的街市、燈火、田園農莊,似乎一概不曉得了。昭君感慨,出身良家子的自己只能日日守在宮中等待皇帝召見,就這樣等下去,只怕終歸年華老去、獨自凋零。雖然不知道遙遠的大漠究竟是不是像傳聞中那般氣候惡劣,但比起眼下的日子,她說服自己這或許就是命運的轉機。次日,晨曦已至,昭君想象了無數次的未來已經到來,兩百余人的隊伍從長安向遙遠北方的單于庭進發(fā)。

昭君出塞。來源/網絡

昭君不知道的是,雖然她像前10位與匈奴和親的大漢公主一樣進入了大漠,但她們所處的時代背景與歷史機遇,令后世對她們的記憶截然不同??梢哉f,昭君做出的這個決定,以偶然性順應了歷史的必然,也使她成為了名流千古的頌揚對象。此話怎講?讓我們先將視野拉回到100多年前的西漢。從白登之圍到馬邑之謀西漢之前、大秦之末,蒙恬去世后,匈奴人再次蓄積起強大的力量,隨時準備攻掠南方豐饒的土地。漢初,冒頓單于殺父自立,以武力征服北方各族,率領鐵騎直逼漢地。越過長城,匈奴人一路搶掠,重回陰山以南的河南地,時刻覬覦著廣袤的中原腹地。公元前200年,韓王信勾結匈奴南侵馬邑,進逼晉陽。高祖劉邦率32萬大軍迎敵,卻生生被匈奴40萬大軍困于白登山整整七天七夜。

白登之圍示意圖。來源/發(fā)現(xiàn)中國@酸芥末

后來,劉邦聽從婁敬(也稱“劉敬”,為賜姓)的建議,遣大漢公主嫁于匈奴單于,并配贈豐厚的財物。從此,“和親”便成為漢朝處理與周邊少數民族關系的基本國策之一。從高祖起,經呂后、惠孝、文、景、武帝歷代不改,共有10位公主或宗室女子遠嫁匈奴單于。但是,和平不能僅僅依靠和親,更需要強大的國力。隨著世代繁衍于中原大地的人們慢慢休養(yǎng)生息,經“文景之治”到漢武帝時,匈奴與漢朝的對抗局勢發(fā)生了變化。公元前133年的夏天,武帝調集30萬大軍在馬邑伏擊匈奴,雖然漢軍被匈奴識破后無功而返,但此役意味著漢朝強力反擊匈奴的序幕正式拉開,帶有“委曲求全”色彩的漢匈和親也自此中止。此后10余年間,李廣、衛(wèi)青、霍去病等大將連勝匈奴,以摧枯拉朽之勢奪回河南地、朔方城等地。漢朝又設武威、酒泉、張掖、敦煌四郡,河西走廊至鹽澤(今新疆羅布泊一帶)再無匈奴身影。經9次出擊,漢軍擊退匈奴2000余里,自此“漠南無王庭”,漢朝的北患基本解除。

漢朝北擊匈奴地圖。來源/知乎@地圖帝

昭君出塞:重啟漢匈和親

銅壺刻漏,斗轉星移。昭君出塞的這一年,距離“馬邑之謀”剛好過去了100年。而自百年前中止的和親,在這一年再度重啟。只是這次的局勢是:西漢強而匈奴弱。公元前60年,匈奴內亂,五單于并立。一番內斗之后,形成呼韓邪單于與郅支單于南北對立的局面。為自保,呼韓邪單于降漢,而郅支單于退居漠北、控制西域,與漢王朝敵對。

公元前60年,西漢在烏磊城(今新疆輪臺縣境內)設西域都護府。來源/知乎@地圖帝

又過了兩年,呼韓邪單于朝漢,終于自稱藩臣,而宣帝也優(yōu)禮有加,給予其豐厚的賞賜。此時的郅支單于通過在西域地區(qū)的籌謀,其勢力已經不容小覷,甚至殺害了漢使。漢將甘延壽、陳湯為搶占制敵先機,不惜以矯制的方式帶兵攻入單于城,直接將箭射中郅支單于的鼻孔,后又于城內將其刺死。至此,郅支單于一支全軍覆沒。公元前35年,呼韓邪單于上書漢朝廷,表示愿意入朝覲見。2年后,呼韓邪單于再度朝漢,“自言愿婿漢氏以自親”。和親的漢女子是誰?正是昭君。此時的匈奴與漢和親,已不是從前漢朝為了穩(wěn)住匈奴南侵而采取的權宜之策了;相反,單于為求與漢建立更為密切的關系,提出求取漢女子,愿做漢家女婿。因此,昭君出塞,其實是為漢匈關系“錦上添花”。不過,錦不錦上添花并不是昭君之慮,她只是歷史洪流中的一名漢宮女子。對她而言,知曉呼韓邪單于欲娶漢室女子一事后,做出主動報名的決斷肯定需要莫大的勇氣。畢竟,那時的昭君也就是一個約莫20歲年紀的女孩而已。

李彩樺飾演的王昭君。來源/電視劇《昭君出塞》截圖

我們不知昭君之思,但是依常人之情,可以猜想她或許是為了改變自身命運而做出遠嫁的選擇,并在未完全自知的情況下以自己的未來換取更為穩(wěn)固的和平。《后漢書·南匈奴列傳》是這樣記載昭君的:“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初,元帝時,以良家子選入掖庭。時呼韓邪來朝, 帝敕以宮女五人賜之。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裴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于失信,遂與匈奴。”史籍對昭君及其容貌的記載也很少,但是人們仍舊堅定地因昭君之德而認可昭君的“落雁”之貌。公元前33年,昭君頭戴紅暖兜、身著紅斗篷,遠去他鄉(xiāng)。元帝將這一年改為“竟寧元年”,取國境安寧之意;呼韓邪單于也將昭君命為“寧胡閼氏”,顏師古注云:“言胡得之,國以安寧也”。昭君就這樣迎來了未知的人生,而歷史的新篇章也由此開啟。昭君出塞后漢匈民生之變昭君嫁于呼韓邪單于后,誕下一子,名曰伊屠智牙師。昭君出塞第3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為繼續(xù)維持漢匈和平,昭君遵從匈奴婚俗,復嫁呼韓邪長子復株累單于,并育有兩女。昭君出塞后,其侄王歙、王颯也獲封“和親侯”,且他們封爵的名字取自和親之事而非縣邑之名,此足見昭君在漢匈關系中之重要。漢匈關系的大幅度緩和,最明顯的體現(xiàn)就是邊境景象的變化?!斑叧顷涕],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沒了敵對和殺戮,一切都欣欣向榮。由于戰(zhàn)事停歇,漢匈兩方的人口也有了穩(wěn)定增長,草原上多了許多縱馬奔騰的喜樂之顏。兩族的融洽相處,進一步帶來了文化層面的融合。過去,匈奴與漢人之間的學習交流僅限于貴族之間,或是因軍事需要而被動進行,例如趙武靈王曾推行的“胡服騎射”。昭君出塞后,這種偶發(fā)性的學習交流變成了遍在性的相互學習,也從貴族間的交往走向了平民大眾。首先,其后的每位單于都會派一位兒子到漢王朝待詔,由于長期身處漢文化之中,質子們回到匈奴部落后,會將他們習得的漢語、漢文、漢儀講給匈奴人聽,也由此影響了他們的文化生活。此后,有更多王、侯率領他們的部屬入漢,學習漢文化。其次,匈奴開始借鑒漢朝的繼承制度。匈奴原來依照“傳國與弟”的方式進行單于的政治繼位,后來,呼韓邪單于采取了“兄終弟及”的方式。至單于比時,繼承制度同時納入傳子與傳弟兩種途徑,形成交叉繼位的混合機制。再者,隨著昭君出塞與漢匈文化融合,中原的手工業(yè)制作技藝也被匈奴習得。據考古發(fā)現(xiàn),西漢晚期的匈奴男性墓葬中,出現(xiàn)了弓、弩機、劍、矛、斧,乃至流星錘等兵器,可以將之視為匈奴人對中原兵器制作的學習與借鑒。此外,匈奴人的生活、生產中也摻雜了部分農耕勞動,傳說昭君為牧民們帶去了中原的五谷種子,還教當地的婦女使用胭脂等化妝品。而匈奴人純熟的養(yǎng)殖、車輛、武器和騎射等技藝,也被隨后友好往來的漢使帶回了中原。漢匈就這樣在彼此的相互學習中,共同擁抱生產力水平的進步與民族文化內涵的拓寬。這種民族間的交流學習,其實也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方向和永恒主題。不僅是文化上的深度交融,昭君出塞后,由于國家戰(zhàn)爭消耗的減少,不論匈奴還是漢王朝,均得以抽出更多的財力與物力投之于社會建設。于是,雙方不久后就互通關市,徭役賦稅也減少了很多。公元前27年,昭君出塞已過6載,復株累單于朝漢,漢朝贈與其錦繡2萬匹、絮2萬斤,糧食、酒曲、醬,還有各種工藝品和眾多具有中原特色的樂器。匈奴人自己也開始制作青銅器和鐵器,包頭就曾出土了鐫刻著“單于和親”“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字樣的西漢晚期瓦當。

西漢“單于天降”“單于和親”瓦當。來源/網絡

這些器具不僅意味著漢匈全方位的學習與交融,還說明那時漢代邊關的匈奴人已經在和平的時代過上了安居樂業(yè)的定居生活。而這些均與昭君出塞密切相關。

為什么昭君這么美?

言至于此,前文所說的“以偶然性順應了歷史的必然”已經得到了解釋。當年,呼韓邪單于提出愿為漢庭之婿,而隨之與他入匈奴的女子可以是主動報了名的王昭君,也可以是其他任何一位宮女。昭君這個個體在整個漢匈關系的歷史背景中,便是一個偶然性注腳。而歷史的必然則是穩(wěn)定的農耕經濟較之脆弱的游牧經濟而言,漢強而匈奴弱的局面是注定會出現(xiàn)的。在這樣的局勢下,匈奴大多會順應形勢,歸附漢朝。于是,歷史的動人之處便這樣誕生了:幾十年的金戈鐵馬后,漢匈迎來新的發(fā)展局面。此時,一個經過深思熟慮的單于決意向漢朝示好。在這樣一個宏大的政治關系布局中,有一名幽居于長安城漢宮掖庭的南方姑娘,以超然的勇氣決定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里,抓住機會,主動加入了這一布局。出身平民的王昭君從民間走出,走入了幽幽宮廷,又走入了茫茫大漠。她的抉擇,直接為家人帶來了封侯的榮耀,也為國家長久的和平提供了良好助力。但是,從整個漢匈關系的角度看,昭君出塞其實并不是兩者走向和平的必然要素。史籍對昭君出塞一事的記載也只有區(qū)區(qū)數百字,遠不及后世文學對昭君的描繪。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不少昭君詩,有寫“昭君怨”的“獨留青冢向黃昏”,有寫“昭君幸”的“人生樂在相知心”,也有寫“昭君贊”的“死戰(zhàn)生留皆為國”。

昭君塑像。來源/網絡

那么,昭君究竟為何能夠成為幾千年來被國人不斷傳頌與謳歌的歷史人物呢?昭君作為“良家子”,身份不尊貴,也自不必肩負起漢皇室女子所應負擔的政治聯(lián)姻義務。但是她卻主動獻出自己,遠去大漠,對后來的漢匈和平產生了直接影響,后世也多從“以‘和親’換‘和平’”的角度稱贊昭君。人們歌頌昭君,本質上是對民族文化交流與民族團結的深度認同與向往。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和合”思想生于儒家、道家、墨家、陰陽家、佛家等文化流派的相互融合,主張求同存異、崇尚整體,也具有包容性與協(xié)同性的內核。我們對民族關系的認知,其實是深蘊于其中的。董必武曾吟詠昭君詩:“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漢和親識見高?!闭丫鋈敲褡逵押门c團結的象征,也使民族團結大義得以彰顯。這不僅契合了“和合”精神,也能夠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與向心力。昭君為何這么美?因為她生動地活在每一個秉信“為萬世開太平”的華夏子孫心里。

參考文獻:

[1]翦伯贊.王昭君家世、年譜及有關書信[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06):30-36.[2]王寶琴.昭君形象的類型及其文化內涵[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73-78.[3]劉戈,郭平梁.漢匈“和親”的本來面目是什么?[J].河北學刊,2005(05):121-128.[4]桂勝,張友云.昭君出塞與漢匈社會民生之考察[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04):76-79.[5]張怡平.王昭君與漢朝的和親政策[J].綏化師專學報,2004(02):87-89.[6]張烈.從白登之圍到昭君出塞——論此階段的漢匈關系及漢王朝的決策[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8(03):132-140.[7]朱紹侯.兩漢對匈奴西域西羌戰(zhàn)爭戰(zhàn)略研究[J].史學月刊,2015(05):5-42.[8]高建立.“和合”文化背景下昭君文化的價值生成[J].三峽論壇(三峽文學.理論版),2010(03):26-29+147.[9]張文德.?王昭君故事傳承與嬗變[D].南京師范大學,2004.[10]王子今.關于王昭君北行路線的推定[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4(03):17-25.


昭君出塞前后:她如何能以微小注腳來詮釋和平?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汨罗市| 乐陵市| 天柱县| 明星| 安多县| 综艺| 家居| 江津市| 巫溪县| 潮州市| 古蔺县| 宁城县| 武宣县| 大埔区| 宁德市| 吴桥县| 乌鲁木齐市| 肇庆市| 石嘴山市| 汝城县| 牙克石市| 长泰县| 霍山县| 乐业县| 山东省| 晋州市| 南通市| 武强县| 利津县| 岢岚县| 左贡县| 荔波县| 横山县| 东丽区| 五家渠市| 阿克苏市| 屏边| 驻马店市| 焦作市| 镇远县| 衢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