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本源——源質(zhì)與能量(116)時間專題(16):“‘獨立時間’與‘量子理論’(6)”
書接前文,這篇文章繼續(xù)討論獨立時間與量子力量的有關內(nèi)容。??
在上篇文章中我討論了這樣一個情況——當“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因故——主要指“沒有足夠的相對位移空間”或“引力失衡程度改變”——無法保持與“微觀被觀測對象”的同步“變化”、不再擁有與“微觀被觀測對象”的同步“時間”,進而喪失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能力時,原屬于該“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的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能力通常會被該“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所屬的“宏觀觀測主體”所擁有的其他“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所繼承,而該“宏觀觀測主體”也因此不會徹底喪失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能力——這樣一個事實。
不過這里還有一個問題需要討論——雖然在通常情況下“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因故喪失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能力時,原屬于該“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的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能力將通常將在一定程度上被該“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所屬的“宏觀觀測主體”所擁有的其他“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所繼承,而該“宏觀觀測主體”也因此不會徹底喪失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能力——但這意味著該“宏觀觀測主體”能夠?qū)⑺鼘Α拔⒂^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觀測結果”全部“有序”且“完整”地保留下來嗎?
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從理論上來說,“宏觀觀測主體”將自身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觀測結果”全部“有序”且“完整”地保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當“宏觀觀測主體”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時,它們拿到的“觀測結果”通常都是“碎片化”的“片段”,并且在“時間”的層面上,這些“觀測結果”通常都是“無序”的。
為什么會說——“宏觀觀測主體”將自身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的“觀測結果”全部“有序”且“完整”地保留“幾乎”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事情,當“宏觀觀測主體”對“微觀被觀測對象”進行“認知”與“觀測”時,它們拿到的“觀測結果”通常都是“碎片化”的“片段”,并且在“時間”的層面上,這些“觀測結果”通常都是“無序”的——呢?
想要回答這個問題還要回到“認知”與“觀測”——這一行為的本質(zhì)——一個物理單位或物理結構對另一物理單位或物理結構進行“認知”與“觀測”——這種“認知”與“觀測”行為本質(zhì)上是一種基于力的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影響效果,這種互相影響效果會直接影響“觀測主體”及“被觀測對象”并直接為雙方帶來某種程度的“變化”、亦或者會通過某種中間載體傳遞它們互相對對方施予的力的影響效果從而至少間接影響“觀測主體”及“被觀測對象”中的至少一方并使該方發(fā)生某種程度的“變化”——換而言之,如果“觀測主體”及“被觀測對象”中有一方自身不具發(fā)生“變化”的基礎或沒有發(fā)生“變化”,則該方不論是作為“觀測主體”還是“被觀測者”都是不能意識到自己參與了該“認知”與“觀測”的行為,也不能留下任何的“認知”與“觀測”的“觀測結果”的。
——上面這段話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還是舉個例子來說明一下吧。
比如說,我們用眼睛看到東西——“看”——這一“認知”與“觀測”行為本質(zhì)上是光子與視網(wǎng)膜的相互作用,光子進入視網(wǎng)膜,在視網(wǎng)膜中轉(zhuǎn)變?yōu)殡娦盘栠M而轉(zhuǎn)化為神經(jīng)電流,神經(jīng)電流在神經(jīng)細胞之間傳導,最終轉(zhuǎn)化為神經(jīng)系統(tǒng)內(nèi)的突觸連接、Na、K離子的電勢差亦或是某種專門用來記錄、傳遞信息的糖、蛋白質(zhì)、亦或是其他種類的化合物等等等等,從結果而言,我們?nèi)祟愅ㄟ^“看”這一行為進行了對外界的“認知”與“觀測”,而這些“認知”與“觀測”在最終又以神經(jīng)突觸的形成、離子電勢差的形成、有機化合物形成等多種多樣的、我們“觀測主體”自身發(fā)生的“變化”——以這種物理層面實際存在的“變化”的形式留存在了我們身體里面,成為了我們對我們身體之外的世界感知后產(chǎn)生的“記憶”、亦是我們進行了“認知”與“觀測”行為后遺留下來的“觀測結果”,但很明顯地,假設我們在執(zhí)行了“看”這一“認知”與“觀測”行為之后突觸連接沒有形成、離子電勢差沒有形成、有機化合物亦沒有形成,如果以上物理性質(zhì)的“變化”最終都沒有產(chǎn)生,那么我們自然也就不會擁有“記憶”也就不會有對“看”到的東西留有任何感知了。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我們?nèi)祟惖钠渌泄僖嗷蛘呤俏覀內(nèi)祟愃鶆?chuàng)造的觀測儀器,我們?nèi)祟惖母泄賹ν饨邕M行“觀測”與“認知”后形成的結果基本都會和眼睛收集到的信息一樣轉(zhuǎn)化為電信號并在神經(jīng)細胞之間傳遞,最終以新形成神經(jīng)突觸、離子電勢差、有機化合物等物理層面的“變化”的形式被儲存,而我們?nèi)祟愔圃斓挠^測儀器收集到的信號數(shù)據(jù)大多會先轉(zhuǎn)化為電流,再轉(zhuǎn)化為晶體管中的電信號,最終變成我們?nèi)祟愖罱K握在手里的“數(shù)據(jù)”——這同樣是以物理層面的“變化”的形式被儲存的——然后,你只需要通過一點簡單的觀察就可以發(fā)現(xiàn),不論是我們?nèi)祟愔苯油ㄟ^我們的感官對其他“被觀測者”進行“認知”與“觀測”還是通過我們?nèi)祟愔圃斓膬x器設備對“被觀測者”進行“認知”與“觀測”,我們想要取得“觀測結果”,“觀測”過程中所涉及的物理層面的“變化”就必定涉及其中——但是,在前幾篇文章中我也提到了,很多時候我們?nèi)祟愖陨砘蚴俏覀內(nèi)祟愔圃斓膬x器作為“宏觀觀測主體”在對“微觀被觀測者”進行“認知”與“觀測”時,我們壓根不能維持與“微觀被觀測者”同等的“引力失衡程度”或是構成我們存在的“宏觀觀測主體的微觀結構”不具足夠的相對位移空間,不能與“微觀被觀測者”進行同步的“變化”,因此,最終我們不能保持與“微觀被觀測者”擁有相同的“關聯(lián)時間”也不能完全記錄“微觀被觀測者”的整個相對運動位移過程,所以最終,很遺憾地,我們?nèi)祟惸玫绞稚系摹坝^測結果”注定是“碎片化”的“片段”,并且在“時間”的層面上,這些“觀測結果”通常都是“無序”的——而這,就是量子力學“概率存在”一說來源的本質(zhì)——當一個正常的、符合一般物理規(guī)律的相對位移過程只能截取數(shù)個“碎片化”的片段時,并且這些“碎片化”的片段還在“時間”層面上被打亂時,那么,不論該相對位移過程原本是個多么正常,過程,經(jīng)過上述的一通亂七八糟的處理,我們最終拿到的“觀測結果”也絕對會相當混亂,而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想得到一個稍微靠譜點的數(shù)據(jù),那也就只能多搞點實驗,疊概率,搞出個“以概率的形式存在”——這樣的東西了。
以上,便是量子力學理論和相對論沖突的來源和本質(zhì),關于這點之后的文章再說吧。
說實話,這個“時間專題”我還有不少東西沒說,但是最近幾篇文章寫的東西已經(jīng)基本和“量子理論”接軌了——其實我以前寫這個“時間專題”就是為了和以后要寫的“量子專題”接軌的——我正在糾結之后的幾篇文章要不要稍微把“時間專題”擱一擱,先給“量子專題”開個頭,至少把量子理論概率存在的那堆玩意是個什么情況說了,至于“時間專題”本身我是在把“量子理論”的這個頭寫完回來補,還是直接在我統(tǒng)合現(xiàn)在寫的這些“源質(zhì)與能量”系列文章、撰寫“統(tǒng)合萬物理論”時在“統(tǒng)合萬物理論”里補充我就之后再考慮。
總之,快3K了,我煩了,溜啦。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