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之外的王勃——原來他也知命
早起在知乎寫了一個關于王勃的問題,分享給大家:
前兩天回顧《滕王閣序》,這首王勃幾乎不費力氣即興寫出的駢文之最,也是他落水之前最后的作品。大眾或許最熟悉一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這幾年研究五術、周易,再讀到:“君子見機,達人知命”,回首再看王勃人生經歷,猛然發(fā)現一條很容易被忽略的細節(jié):
王勃十歲時熟讀六經(包括易,當然這在古代很常見)
十二歲至十四歲時,王勃跟隨曹元在長安學醫(yī),先后學習了《周易》《黃帝內經》《難經》等,對“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有所知曉。
一般人看到這里很容易只看到中醫(yī)(我已看到很多說法在這個地方只關注到學了中醫(yī)),而忽略周易。
王勃自己說對“蓋授《周易章句》及《黃帝素問難經》,乃知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匱之數?!?br/>三才是指天、地、人。其中六甲是指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相關的還有一理、二氣、四星、五行、七曜、八門、九星。也就是說十二到十四歲王勃就對“山醫(yī)命相卜”中的多門有了研究。
我是人到二十二歲因為抑郁多年、母親生病、命途多舛,才開始接觸,開始研究周易,學習術數。而我本人也可以從人生經歷上去理解王勃。
我也是幼年早慧,從小讀書很好,k12階段按今天的話講叫做卷王。除了還不錯的學業(yè)成績,我從小學多門興趣班,所有的周末都是在培訓班度過的,科技項目從小學到高中包攬了省市級獎項,拿過國際發(fā)明展的金獎。但是后來自高考開始跌到谷底,陸續(xù)接受了一系列的人生打擊。
我說這些不是為了將自己跟王勃比較,比不了。
王勃六歲能寫詩,九歲讀《漢書》并敢糾錯,十六歲科舉及第做最年少的朝廷命官。
他是天才神童,寫文章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br/>我沒有如此大才,縱使偶爾能寫出一兩篇不錯的文章,也是“文章憎命達”的類型。
我剖白自己的經歷,是因為我真切的可以理解王勃的痛苦。一個人如若人生前十幾二十年順風順水,特別是一個聰明人,突然一日跌入谷底,那滋味比從未精彩過還要難受。最難過的是自己的這關。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再說回剛才講的:
王勃對周易有深入學習這一點,也能解釋王勃本人的語句及其背后的思想。
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這句與《易·系辭》有關。
是指君子可以通過預兆、細微的征兆而判斷事物走向。通達樂觀的人因為知命而不感到擔憂。
通過這句話再看王勃這個人,就會增加一個新的層次的感悟。
歷來對他的評價都是“天才”、“神童”,卻少人看到他的樂觀通達不亞于(五百年后)“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東坡。
雖然在《滕王閣序》里,王勃用了一連串的典故,將自己比作前朝郁郁不得志的官員。
前面剛說完:(人家好好的宴席這句其實說這句話不太合適,說明他情緒已然上來了)
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
萍水相逢,盡是他鄉(xiāng)之客。
后面緊接著: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
馮唐易老,李廣難封。
屈賈誼于長沙,非無圣主;
竄梁鴻于海曲,豈乏明時?
然后,在這里陡然轉折:
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
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
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
北海雖賒,扶搖可接;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
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
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一下又通達樂觀了,這就是他自己說的:君子見機而達人知命。這一篇千古不朽的《滕王閣序》不僅是王勃與自己命運的和解,更是與自己的和解。只可惜,天妒英才,寫后不久,他就仙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