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讀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么?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寫道:“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p>
類似的,還有出自陳繼儒《小窗幽記》·洪應(yīng)明《菜根譚》:“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p>
最早接觸范仲淹的《岳陽樓記》是在高中時期語文課時,上過此課文的朋友們都知道它是高中必背篇目,也是考查的重點。其中那句最為經(jīng)典的語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更是高頻翻譯題,理解起來相對不難,它主要指:不因外物的好壞與自己的得失而喜悅或悲傷。
但,翻譯等于理解么?
我相信大部分高中生跟我一樣,僅僅停留在“翻譯”這個層次,而并未留意其真正所要表達的含義。自然這也無可厚非,畢竟當初的目的只是應(yīng)試。
那么,距高中畢業(yè)也有近十年的時間了,當我再次想起這句話,內(nèi)心深處才真正有了體會。
雖僅兩句短語,但讓大多數(shù)人最難理解的是,“喜”與“悲”是人類最常見的情緒,怎么可能不受外界影響而抒發(fā)感情呢?
當然,要百分百做到是幾乎不可能的,至少從一個常人的角度來看。因為情緒是人固有的,我們不可能真正脫離喜怒哀樂。那么這句話是否失去其意義?我的理解是,即使不能完全達到,但你可以趨近于那個境界。

首先,我們談?wù)劄楹涡枰安灰约罕?。請你此時試想一下,倘若一個人因為居住的環(huán)境不盡人意,而整天怨天尤人,他能有動力去改變嗎?倘若一個人因為生意虧損而自暴自棄,他能有好的未來嗎?不言而喻。
痛苦與悲傷,的確是人正常的情緒,但這類情緒除了一時的釋放,再難找到好處。一方面,負面情緒會增加生理患病的風險,許多疾病便是由大量壞情緒所積聚而釀成的;另一方面,負面情緒過度累積會阻礙人的發(fā)展,蒙蔽人的雙眼,使其看不清前路。擺脫壞情緒是每個成年人應(yīng)學的必修課。
怎么盡可能地擺脫壞情緒呢?關(guān)鍵在于我們要學會看淡。看淡外物,看淡得失,看淡一切。人這一生,來時一無所有,去時一無所有,所有擁有的都只是暫時的。甚至對于茫茫宇宙,我們的存在曇花一現(xiàn),百年后被人遺忘,永遠地逝去。談到這里,你還會為了一些雞毛蒜皮而傷神么?把自己照顧好,才有精力顧及其他,不要因為壞情緒毀了自己的前途。

接著,我們談?wù)劄楹涡枰安灰晕锵病?。許多人不解,連“喜悅”也需要收斂么?擁有快樂的情緒確實能夠讓人精神振奮,從而更有動力。那么如果讓你選擇,你會選擇大起大落的心態(tài),還是一個平靜穩(wěn)定的心態(tài)呢?我想多數(shù)人更青睞后者,理由很簡單,穩(wěn)定的情緒對健康大有裨益。
除了對健康有益之外,平穩(wěn)的情緒能夠使人接近豁達淡泊的境界。試想一下,倘若你正處于事業(yè)巔峰,你激動得忘乎所以,你容易變得怎樣?——容易出問題。許多人得勢之時,讓喜悅沖昏了頭腦,近而過上頹廢墮落的生活。而對于一個“不以物喜”的人來說,成功只是一時,不能被眼前的利益迷惑,接下來的路也要腳踏實地地走。相較之下,差距顯而易見。
另外,我們也需要降低對任何人或物的期望值。這里需要提及事物的“兩面性”,相信大家都聽過“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原本以為的好事,終于演變成了壞事;原本以為的好人,終于黑化變成惡人,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所以,降低期望,穩(wěn)定情緒是必要的,特別是在當下任何事都可能發(fā)生的社會。
面對無常的人生,我們需要以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態(tài)度來面對。
我是從卡拉帕星球來的男孩,專注分享人生經(jīng)驗與思考,喜歡的話點個贊,關(guān)注一下,助您順利。

你讀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了么?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