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文回顧】黃桂秋藝術(shù)生涯(戴新道)

黃桂秋生于一九O五年。在其愛好京劇的父親影響下,幼時練習唱京劇。二十歲那年,他中學畢業(yè),偶而在北平“浙慈會館”堂會上演出《女起解》受到了行家們的注意。一九二六年經(jīng)人引見,正式拜在青衣宗師陳德霖的門下。在其師嚴格訓練下,藝事日益精進,不久就正式“下?!?。一九二七年,經(jīng)老夫子陳德霖提攜,搭余叔巖班任三牌演員,開始顯露頭角。過了一年,他在馬連良“春福社”掛二牌聲譽良好。一九三一年,搭名花旦筱翠花班子演出。一九三四年,又搭武生宗匠楊小樓的班子。他還先后隨高慶奎、王又宸、言菊朋、雷喜福等演出于北京、天津、濟南等地。值得黃桂秋自豪的是:名揚四海的“老鄉(xiāng)親”孫菊仙曾和他同臺合演過。當時陳德霖對這位弟子深為器重,在年邁多病情況下常伴黃桂秋唱戲。一九三一年師徒同臺合演《大登殿》,陳的王寶釧,黃的代戰(zhàn)公主,這是陳老夫子的最后一次演出。這些京劇名宿對黃桂秋藝術(shù)上的影響很大,使他無論在表演風格上,還是在演唱技巧上都有較大的長進。
一九三八年,黃桂秋到上海演出,自挑大梁,以其高亢圓亮、嬌媚甜潤的嗓子和端莊凝重的氣質(zhì)而名滿劇壇。蘇少卿先生在《半月戲劇刊》上贊云:“桂秋,江南正工青衣之佼,”代表了京劇界對他的評價。這一時期他演出的劇目有《別宮祭江》、《春秋配》、《玉堂春》、《王寶釧》、《仕林祭塔》、《三娘教子》等。一九四一年以后,黃桂秋就一直定居在上海。其間多次同周信芳、俞振飛、姜妙香、芙蓉草等著名藝術(shù)家合作演出??箲?zhàn)勝利后不久,黃桂秋在皇后大戲院(今和平電影院)貼出八本《雁門關(guān)》,他演青蓮公主,芙蓉草的蕭太后,紀玉良的楊八郎,連滿數(shù)月,欲罷不止。又一次演《販馬記》,黃演桂枝,俞振飛演趙寵,姜妙香扮演保童,可謂珠聯(lián)璧合,相得益彰,也是連連客滿,盛況空前’至今仍為不少京劇老觀眾所稱道。
四十年代的黃桂秋,經(jīng)過長期的舞臺實踐,勤學苦練,博采眾長,繼承了老夫子的傳統(tǒng)青衣古樸方正的唱腔,又“老腔新唱”以嬌媚甜潤、柔中見剛、韻味醇厚、字正腔圓為特點,形成了自己獨特風格,被譽為“黃派”。他不僅為上海附近的觀眾所傾,而且影響全國,黃派劇目廣為流傳,上海街頭巷尾“黃腔”頻傳,此時可謂黃派藝術(shù)發(fā)展的鼎盛時期。
新中國誕生后,黃老先生懷著對社會主義京劇事業(yè)極大的熱忱投入演出活動。他組織“秋聲京劇團”,到各地城鎮(zhèn)深入工農(nóng)群眾之中,為推廣、傳播、發(fā)展京劇事業(yè)傾注了大量心血。無論在大江南北,還是關(guān)里關(guān)外,黃桂秋每到一地無不受到當?shù)厝罕姷臒崃覛g迎。在黨的關(guān)懷下和人民群眾的支持下,黃派藝術(shù)又有新的進展,他的表演更趨精進,更于生活氣息;他演出的劇目思想性更強。如他的《祭江》一劇,早有“獨岫群芳”之譽,但他從不滿足已有的成就,還是精益求精,對劇本認真加以改動,使這出戲的意義有所深化。原劇描寫的孫尚香驚聞劉備死訊后,痛不欲生,到江邊祭后投江而死,出現(xiàn)在舞臺上只不過是一個普通的烈女形象。新本《祭江》就體現(xiàn)了孫尚香識別了其兄孫權(quán)利用她到西蜀奔喪的機會,意欲興兵侵吞的陰謀,她不愿吳蜀之間再動于戈,為使兩國生靈免涂炭,毅然決定以死來挫敗孫權(quán)詭計。這樣孫尚香的形象就更加光彩照人了。他還新編了《新春秋配》、《梁紅玉》、《鞭打蘆花》等劇受到了好評,一九五四年在華東戲曲觀摩演出大會上他獲得了演員一等獎。以后,先后參加了新民京劇團和上海京劇院。六十年代初,黃桂秋雖年事已高,但偶演一場,仍是噪音清脆甜潤,觀眾贊不絕口。正當黃老先生為繼承發(fā)展京劇流派作出貢獻之際,1966年以后,黃派藝術(shù)受到摧殘,黃派聲腔在上海舞臺絕響近二十年。黃桂秋先生于一九七八年離開了我們。
1976年以后,在黨的“雙百”方針指引下,京劇藝術(shù)獲得新生,黃派藝術(shù)也開始復蘇,重露芳華。黃浦區(qū)文化館已于十一月舉行過“紀念黃桂秋流派演唱會”,黃派藝術(shù)研究小組也宣告成立,黃桂秋孫女黃小秋也登臺獻演黃派名劇《女起解》。相信,在專業(yè)工作者和業(yè)余愛好者共同努力下,“黃派”一一這顆京劇藝術(shù)寶庫中的明珠,必將會閃躍著燦爛奪目的光輝。(戴新道)
【舊文回顧】黃桂秋藝術(shù)生涯(戴新道)的評論 (共 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