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你肯吃苦,就有吃不完的苦
又到了畢業(yè)季,大街上時而可見穿著學士服、碩士服的同學在拍畢業(yè)照。伴隨著畢業(yè),另一個令人焦慮的話題開始越來越多地被關注起來:找工作。
年輕似乎總是伴隨著迷茫,無論是應屆畢業(yè)生還是正在考研、考公的人,大家似乎都對未來感到不確定:我也不知道我所做的努力有沒有用,先試試看吧……
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獨有的現(xiàn)象嘛?

如果把時間往前推二十年,上一代人的努力是有用的嗎?一個人年輕時很努力,后來ta獲得了成功,看起來努力似乎是有用的,這也是勵志故事中常見的橋段。
其實正是因為我們自己并不確信,才需要勵志故事來告訴我們一些事情。我們唯一能確信的只是努力與成功具有時間上的先后順序,但并不能準確地知道他們是否具備因果關系。
換句話說,所謂的成功,并不一定是努力所造成的,它還可以是時代的洪流帶來的:一個人如果生對了年代、趕上了時代的機會和紅利,那么ta即便不是人中翹楚,過上平安富足的日子也并非難事。
曾經高速發(fā)展的經濟和日新月異的社會,造就了一大批鯉魚跳龍門的人,起點低一點沒關系,只要肯動腦子、肯吃點苦,到沿海去、到北上廣去,機會一定會眷顧有準備的人。
人們如同坐在一條大船上,航向了更高更遠的地方,卻并不是因為自己劃槳多么賣力,而是水位漲了上來。就像牛市時每個人都覺得自己是股神,當潮水退去時才知道誰在裸泳。
但坐在船上享受了水位上漲的人,并不見得知道自己是如何到達了現(xiàn)在的位置上,因為人們傾向于告訴他人:這一切都是我努力的結果。

這就是社會心理學中所說的「自利歸因」:將自己的成功歸因于自己的努力,而將失敗的經歷歸咎于不可控制的外在因素。
人們之所以會這么做,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出于維護自尊心的需要,找出那個對自己最有利的“因果關系”(Greenberg et al., 1982),進而感到自己是好的、有能力的。
或者是想給他人留下正面的印象,獲得別人的尊敬或者贊揚,因而成功時給自己臉上貼金,失敗時給自己找借口(Tetlock, 1981)。
盡管維護自尊心的舉措本身并無對錯,但自利歸因卻會讓人們的認知產生偏差:既然我靠努力成功了,那么你不成功,當然是因為你不夠努力呀。
這個邏輯推到極致,會讓人覺得那些遭受了壞事的人一定有他們自身的原因,世界是公平的,壞事只會降臨在壞人和蠢人身上(Hafer, 2000)。
這讓人們一方面守住了自尊感:我是好人、聰明人,同時也可能會去責怪那些單單是因為倒霉而受到侵害和盤剝的人。

其實,在時代面前,個體是非常渺小的。時代的一粒沙子,落在個體身上就是一座山;時代的一次起伏,就足以埋進去一代人的青春。
所以,曾經行得通的奮斗之理、成功之道,放在不同的條件下,可能會完全失效,人們總是高估自身的影響力,而低估時代趨勢的力量。
這可能也是為什么兩代人之間總是雞同鴨講,他說“我們現(xiàn)在就過得很好呀”,你說“我做什么似乎都沒用”;他說“我們這不是也熬過來了嘛”,你說“我可不想像你們那樣”……
也許我們并不能改變你的現(xiàn)實處境,但我們看得到,你的處境確實不易:與付出不成比例的回報,以及那個不知能否握在手中的未來。
編輯 | 橘黃夜貓
監(jiān)制 |?Leo
審核 |?Care解憂學術團隊
圖片 | 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