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情侣中文字幕电影,在线麻豆精品传媒,在线网站高清黄,久久黄色视频

歡迎光臨散文網(wǎng) 會員登陸 & 注冊

程碧波:紋明,從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研究大秦(9.0版上)

2023-04-11 15:39 作者:行道者  | 我要投稿


摘要:本文以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研究中國古稱大秦之地,并籍此重新界定人類紋明。

關鍵詞:紋明;大秦;吐火羅道;山海經(jīng)

按:本文核心內容已在雜志上發(fā)表。現(xiàn)已于2019年11月20日將全文公布。因篇幅較多,現(xiàn)調整為上下篇。9.0版上篇在圖15后糾正驢分國考證,在圖62后《漢西域諸國圖》《西土五印之圖》對條支、拂菻、多勒建等地的證據(jù)支持。9.0版下篇在第七部分增加“西域漢人的分布”考證,是歷史上西域漢人存在的原始證據(jù)。術不易,尊重版權,轉引請注。

一?引言

? ? ? ?大秦常見于中國史書。學界多將其定為以意大利半島為本部的羅馬,德國夏德認為其為敘利亞、埃及及小亞細亞在內的羅馬東部[i]。本文將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結合,得出全新結論。本文研究方法是將舊地圖和中國古文獻中的標志性大地理特征、方位距離特征和局部地名考證三者交驗。本文多次引用三幅地圖,一是Map of the Turkish Empire,地圖上有“TURCICIIMPER II”(土耳其君主蘇丹穆罕默德二世,西元1432-1481)的半身像[ii]。其年代應為西元1432-1450年之間(參見《從舊地圖研究尼羅河出海口與兩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以下簡稱甲地圖。

圖1 甲地圖

? ? ? ?二是Representation ofthe Turkish Empire,出自Flemish地理學家和學者Abraham Ortelius(1527-1598)于1570年出版的第一版《Theatrum orbis terrarum》。[3]以下簡稱乙地圖。

圖2 乙地圖

? ? ? ?三是約西元1635年Willem JanszoonBlaeu(1571?1638)在阿姆斯特丹繪制的奧斯曼土耳其地圖[4]。以下簡稱丙地圖。

?

圖3 丙地圖

? 以下地圖中方位,若無特別說明,皆指劃紅線處的方位。

二?舊地圖與文獻分析

? ? ? ?中國敘事史書所載里程,常為實際行走的里程;中國天文科技類古籍所載里程,常為直線里程。故前者里程常遠大于后者里程。

? ? ? ?本文所據(jù)中國歷史文獻主要為《山海經(jīng)》、司馬遷于西元前108年開始撰寫的《史記》、班固于西元58年-82年期間編著的《漢書》、南朝劉宋時范曄于西元432年私人撰寫的《后漢書》、北齊魏收于西元551年受命撰寫的《魏書》、唐李延壽獨立成書于西元659年的《北史》、唐杜佑(西元801年刊?。┑摹锻ǖ洹?、西元940年石敬塘命令編修的《舊唐書》、西元1044年宋仁宗下令編修的《新唐書》。

? ? ? ?西域歷史,較詳實的是甘英西行路線(西元97年)。范曄(西元398-445年)《后漢書.西域傳》說:“自皮山西南經(jīng)烏秅,涉懸度,歷罽賓,六十余日行至烏弋山離國,地方數(shù)千里,時改名排持。復西南馬行百余日至條支。條支國城在山上,周回四十余里。臨西海,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土地暑濕,出師子、犀牛、封牛、孔雀、大雀。大雀其卵如甕。轉北而東,復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后役屬條支,為置大將,臨領諸小城焉。

皮山,即新疆皮山縣。烏秅在皮山西南,現(xiàn)不詳,應是今巴基斯坦Batura一帶。懸度為今巴基斯坦Shandur。罽賓國為今巴基斯坦Haji abad。以黃線標示路徑,如下圖4。

圖4 2019年10月衛(wèi)星地圖,皮山至罽賓路線

《漢書.西域傳》:“至烏弋山離,南道極矣”,說明烏弋山離是南方極限,瀕臨大海。

? ? ? ?西元1885年圖5(A Map of the Countries betweenConstantinople and Calcutta: Including Turkey in Asia, Persia, Afghanistan and Turkestan,Edward Stanford Ltd.)[5]。

圖5 西元1885年地圖,(罽賓)至烏弋山離

圖5中,Vashak,Wushutee即烏弋山離。左下角Teez即條支。再見西元1744年圖6(NewMap of Persia,IsaakTirion)[6]

圖6 西元1744年地圖,(罽賓)至烏弋山離

? ? ? ? ?圖6中,Woesteine、Woe∫t即烏弋山離。Wonen應是烏難離。由以上兩圖可知其南方區(qū)域為Vashak,Wushutee、Woe∫t、Woesteine,后改名為今天的Balochistan(俾路支?。艚芭盘亍?。《漢書.西域傳》又說“罽賓國,王治循鮮城,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烏弋山離國,王去長安萬二千二百里”,可見罽賓距離烏弋山離國不遠,漢朝時烏弋山離的北境比圖5、6更靠北得多。此烏弋山離以南是沙漠,再兼人煙荒蕪、給養(yǎng)缺乏、缺乏地圖,需逢山開路遇水架橋,是以有諸多行路障礙。

? ? ? ?甘英從烏弋山離往西南行到海邊的條支。今Pozm Tiyab(即恰巴哈爾海灣西部半島),東部半島稱為Tis。Pozm意為港口,條支即Tiyab港之音。此西部半島臨波斯灣出口,今海拔70-80米,周回四十余里,海水曲環(huán)其南及東北,三面路絕,唯西北隅通陸道,與《后漢書》描述一致。且此港處于波斯灣出口開闊處,距阿拉伯半島最短海路345公里。與《后漢書.西域傳》“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赍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shù)有死亡者”吻合。轉北而東,復馬行六十余日至安息,亦與地理吻合。見西元2019年10月衛(wèi)星地圖7。

圖7 西元2019年10月衛(wèi)星地圖,條支

? ? ? ?圖8是西元1881年Rand McNally and Company, Chicago出版的地圖。圖中條支港標注為“Teez”。

圖8 西元1881年地圖,條支(Teez)

從烏弋山離到條支的路線為圖9:

圖9 西元2019年地圖,從烏弋山離到條支的路線

? ? ? ?“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shù)有死亡者”常被解釋為抄襲古希臘的海妖歌聲的故事,這不對。從條支橫渡波斯灣,船只遠離陸地,定位困難,可能遇上海市蜃樓而迷失方向。所以“思土戀慕”,而非“思女戀慕”或“思歌戀慕”。

? ? ? ?《后漢書.西域傳》“自安息西行三千四百里至阿蠻國。從阿蠻西行三千六百里至斯賓國。從斯賓南行度河,又西南至于羅國九百六十里,安息西界極矣。自此南乘海,乃通大秦。其土多海西珍奇異物焉……有松柏諸木百草。人俗力田作,多種樹蠶?!笄貒幻珥K,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注,此蠶與中國蠶不同?!段郝?西戎傳》:“(大秦)名曰海西布……或云非獨用羊毛也,亦用木皮或野繭絲作”)。此乃從安息東界到安息西界,并非指從條支到安息西界。這是安息到大秦的北路。西域為封建體制,同一國名,有時指本國都城,有時指本土,有時指包含屬國的本國控制區(qū)。本段中,第一個“安息”指本土,第二個“安息”指包含屬國的安息控制區(qū)。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10。

圖10 甲地圖,南乘海通大秦

? ? ? ?由圖10,阿蠻國即Ormus,斯賓國即Zebet,斯賓國南度的河即幼發(fā)拉底河,于羅國即Orcho,從Orcho往南渡海到大秦疆域。漢朝時波斯灣比圖10更加北上,上游河床更低,故Zebet與Orcho間只有注入波斯灣的一條河。圖10過分往西北傾斜,故從Orcho往南渡海的路線看起來是往東南走?!?span id="s0sssss00s" class="color-pink-03">乃通大秦”,故漢時大秦國都應在Orcho的南面。見圖11(NortheastAfrica and Arabia,Stieler)。

圖11 西元1875年,大秦(Dschailan、Dschenabi)

圖11中Dschailan和Dschenabi均為大秦拼音,應是大秦的兩城市。最上標注為G.Akhdar(阿卡德),此即阿卡德人來源。

圖12(西元1478年地圖。這是有史以來第二張阿拉伯半島地圖)阿拉伯半島南部。

圖12西元1478年地圖,大秦(Dacharemoeze)

及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13的阿拉伯半島南部。

圖13 甲地圖,大秦(Be∫charin)

? ? ? ?圖13中Be∫charin下面是城鎮(zhèn)De∫me,發(fā)音亦近“大秦”。參考圖11、12、13,可知“Be∫charin”應發(fā)音為“De∫charin”?!癇”與“D”的相互走音,在本文古文獻中較常見。De∫me應是大秦都城所在。漢時大秦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在阿拉伯半島東南部,原因后述。“以在海西,亦云海西國”,故波斯灣正是中國古稱“西?!?。

? ? ? ?《魏書.列傳》(載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史實):“大秦國一名黎軒,都安都城。從條支西渡海曲一萬里,去代三萬九千四百里。其海傍出,猶渤海也,而東西與渤海相望,蓋自然之理。地方六千里,居兩海之間……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萬余里”。

? ? ? ?由《魏書》知,在甘英300年后,大秦首都已改為安都城。安都城在圖17中塞浦路斯島以東的Aliduli。從條支往西渡過波斯灣后(見圖16紅色路徑),再曲向北到Aliduli,路程有一萬里(見圖17紅色路徑)。亦可從安息西界往北沿海到Aliduli,路程有四萬余里。這是從條支到大秦的兩條南路??芍袊窌侨轿幻枋鋈ゴ笄氐母髀窂健N男邢壬J為“四萬余里”不合理。本文作者在《北史.西域》中發(fā)現(xiàn)記錄:“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余里”?!侗笔贰返氖妨蟻碓粗饕恰段簳贰jP于“大秦”的詞條解釋,除了《魏書》為“四萬”,《北史》為“回萬”之外,其余俱同?!侗笔贰穬H比《魏書》晚70多年。故《魏書》“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四萬余里”,應為后世抄寫錯誤,《北史》“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余里”才為正確?!段簳窌r,安息已裂為波斯和安息,《北史》說:“安息國,在蔥領西都蔚搜城。北與康居,西與波斯相接……條支國在安息西。”故“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余里”,系為從條支港東邊的安息西界,沿海岸進入波斯灣東岸北上,再到大秦,路程為一萬余里。(見圖15黃色路徑)。但《魏書》《北史》的測量數(shù)據(jù)比起漢朝和唐朝仍有較大誤差,本文后述。

? ? ? ?Aliduli左邊“其海傍出,猶渤海也”,即地中海。Aliduli扼守地中海與波斯灣之間的咽喉要道,實為建都之地。此時大秦開始面對外敵壓力,實行“天子守國門”策略。換言之,在漢時,大秦北方應較荒涼落后,尚無外敵威脅,是以其政治經(jīng)濟中心集中于南方魚米桑蠶之鄉(xiāng)。

“從條支西渡?!焙汀皬陌蚕⑽鹘缪G钡桨补瘸堑穆窂綀D14。

圖14 西元2019年10月地圖,從條支西渡海路徑(紅線)

再見西元1432-1450年間的甲地圖15的后續(xù)路線。

圖15 甲地圖,從波斯灣兩邊分別到安都城路徑

? ? ? ?《魏略.西戎傳》(記載西元220-254年史實)載大秦內部信息。“澤散王屬大秦,其治在海中央,北至驢分,水行半歲,風疾時一月到。最與安息安谷城相近。西南詣大秦都,不知里數(shù)。驢分王屬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從驢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飛橋長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繞海直西行。且蘭王屬大秦,從思陶國直南,渡河,乃直西行之且蘭三千里,道出河南,乃西行,從且蘭復直西河之汜復國六百里,南道會汜復,乃西南之賢督國。且蘭汜復直南乃有積石,積石南乃有大海,出珊瑚、真珠。且蘭、汜復、斯賓、阿蠻北有一山東西行,大秦,海西東各有一山皆南北行。賢督王屬大秦,其治東北去汜復六百里。汜復王屬大秦,其治東北去于羅三百四十里渡海也。于羅屬大秦,其治在汜復東北。渡河,從于羅東北又渡河。斯羅東北又渡河,斯羅國屬安息,與大秦接也。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國、堅沙國、屬繇國、月氏國。四國西有黑水,所傳聞西之極矣。

? ? ? ?西元1432-1450年間甲地圖16,澤散為“Cor∫can”,在今天迪拜所在的半島(阿拉伯半島的半島),故“其治在海中央”。其正對波斯灣東面的Alocheshtan(安谷城),故“最與安息安谷城相近”。(從)西南到大秦都不知里數(shù)。澤散其北為Elactif(驢分)。驢分下是“Felix”,這應該就是被學界稱為“腓尼基人”的來源,希臘語為“Phoenicia”,事實上應是Felix,即大秦的封國。

圖16 甲地圖,大秦內部區(qū)域

? ? ? ?圖16中即從安息西界的Alocheshtan(安谷城)最與“其治在海中央”的“澤散王”相近(見黃線)。

從驢分城西之大秦,有渡海飛橋長二百三十里,渡海道西南行,繞海直西行”。從衛(wèi)星地圖上看,卡塔爾半島即驢分城。從澤散王到其疆域之北的驢分城,海路需要半年,有較大順風時一月可到。見西元2019年10月衛(wèi)星地圖17。

圖17 西元2019年10月地圖,驢分城與澤散王

? ? ? ?圖17中水平黃色路徑即為二百三十里渡海飛橋,然后西南行。紅色路徑即繞海后直西行。從卡塔爾半島往西到大陸本部今約170里(中有巴林島),今其海深約1-2米,此地久無河流沖積,且2000年前海平面比現(xiàn)在約低1米。故當時海深應介于沼澤和1米之間,可能架200來里的渡海飛橋(例如四川跳墩)。驢分疆域離大秦都安都城直線2000里。

? ? ? ?圖17中的橙線即澤散王到驢分城的海路,衛(wèi)星地圖上距離約900里。無風時半年可到,日均行5里(直線距離)。風疾時一月到,日均行30里(與目的地的直線距離)。當時的航速是合理的,海船遠陸定位困難(甘英作為陸上將軍,對于航海導航未必熟悉,必定要多繞圈子,不可能船頭對準目的地直線航行)、波涌浪急(西元8世紀阿拉伯人蘇萊曼《東游記》中說:“從波斯灣運貨出去,都要裝在中國大船里,因為[波斯海灣里的]風浪很兇險。”[7])、人力劃槳精力有限、物資裝載、做飯吃飯、洗衣、打魚、收集雨水、睡覺、乃至每工作幾天就需要休息一兩天等因素加總,有效工作時間并不多。這也為衡量當時此區(qū)域的航海水平提供了一個參考。

? ? ? ?《新唐書.西域下》載:“(拂菻)臣役小國數(shù)十,以名通者曰澤散,曰驢分。澤散直東北,不得其道里。東度海二千里至驢分國”,似乎從澤散朝東度海2000里至驢分國。但《新唐書》為宋代歐陽修等編纂,其參考了《魏略.西戎傳》。《魏略》說:“澤散王西南詣大秦都,不知里數(shù)”,《新唐書》就寫為“澤散在東北,不得其道里”。《魏略》說:“驢分王屬大秦,其治去大秦都二千里。從驢分城西之大秦,渡海飛橋長二百三十里”,《新唐書》就寫為:“驢分王屬大秦。從其(澤散王)治之東部度海去驢分國二千里。”《新唐書》與《魏略》大意未變,但卻有了歧義,且把大秦都與驢分國視為只差230里的渡海飛橋,故澤散王離驢分城2000里。實際上《魏略》說的是驢分國邊界距離大秦都2000里。

? ? ?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20中,卡塔爾半島西南為QuBelh(且蘭)。圖20中黃色路線,即從Cde(思陶國)往南渡河,再西行亦到且蘭。且蘭再往西為Amansirifdin(汜復國),其西南為Aden Regn(賢督國)。且蘭汜復直南有積石山,積石山南是大海。且蘭、汜復、Alibinlali(疑為斯賓Asibinlali,l和s在草寫時易混淆,參考本文后Casdar轉化為Caldar的過程),Aman(阿蠻,即今阿曼)北部的山為東西走向,整個大秦(阿拉伯半島)的東面和西面各有一山為南北走向。汜復國處于阿拉伯半島南北走向的中部。地圖與文獻吻合。

圖18 甲地圖,黃色路線為從思陶渡河到且蘭再西到汜復的路徑

? 圖18中且蘭右下是Dolfar,可能是“東方”之意。見后文分析。

? ? ? ?Orcho(于羅)在汜復國邊界東北,黃色路線為由南往北向Orcho行進。距于羅340里的地方需渡海(由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19,波斯灣在此位置的南北寬度(圖19中南北向的黃線間隔)可達300里)。從于羅渡河,在于羅東北又渡河(幼發(fā)拉底河),到C.Nouo(斯羅)。從斯羅東北又渡河(底格里斯河,即到安息)??芍髟?20-254年間,由于波斯灣北上,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的河床較低,波斯灣以北只有幼發(fā)拉底河與底格里斯河,并無圖19中幼發(fā)拉底河所分流的另三條河流。斯羅國屬安息,與于羅接壤,因此“與大秦接也”。此即從大秦連接安息的陸路(《漢書》載“有飛橋數(shù)百里,可度海北諸國”,應是漢時于羅和斯羅間被波斯灣隔淺水隔離,故有數(shù)百里飛橋以度)。

圖19 甲地圖,于羅與斯羅

? ?以Samara為標志,看西元2019年10月衛(wèi)星地圖20。

圖20 2019年10月衛(wèi)星地圖,Samarra

? ? ? ?圖19和圖20的Samarra地址仍存,可作古今地圖比較。圖20中Samarra以南朝波斯灣的方向上,陸地海拔不超過70米,地勢較平緩。除非有水,否則不足以形成行路障礙。圖19中大海已經(jīng)接近Samara,《漢書》又載“有飛橋數(shù)百里,可度海北諸國”,故在漢武帝之前,圖19中Orcho和C.Nouo之間的路徑亦被波斯灣隔離,需數(shù)百里飛橋才能過,說明波斯灣淺水區(qū)北與圖20中Tharthar湖連接,否則直接走Tharthar湖與波斯灣之間的陸路即可。Tharthar湖較深,且南北長達160里,繞行Tharthar湖的代價高昂,故在Tharthar湖之南淺水區(qū)架設數(shù)百里飛橋。后世史書漸無“有飛橋數(shù)百里,可度海北諸國”的記錄,應是波斯灣隨著時間逐漸南退,Orcho和C.Nouo之間的路徑不再有水相隔,無需飛橋。圖19的波斯灣方向比圖20中波斯灣的真實方向要往西傾斜得多,故Orcho、C.Nouo和Samarra真實位置并不如圖20中傾斜。正如Felix即腓尼基人,Samarra亦應是Sumerian(蘇美爾人)。

? ? ? ?《魏書》(載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史實):“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遇風利二月到,風遲或一歲,無風或三歲。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有河出其國,西又有大海。海西有遲散城,從國下直北至烏丹城,西南又渡一河,乘船一日乃過,西南又渡一河,一日乃過。凡有大都三:從安谷城陸道直北行之海北,復直西行之海西,復直南行經(jīng)之烏遲散城,渡一河,乘船一日乃過,周回繞海,凡當渡大海六日乃到其國”。

? ? ? ?《魏書》說“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然后往北到遲散城和烏丹城。安谷城雖距澤散王“其治在海中央”最近,但由安谷城到澤散王再沿陸路往北是不經(jīng)濟的路線,且從安谷城到海中央的澤散王是往南行,而非“直截海西”。從安谷城“直”西到驢分城附近,然后北上,是更優(yōu)路徑?!爸苯亍倍謴娬{正西航線。見圖21。

圖21 西元2019年10月衛(wèi)星地圖,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

? ? ? ?圖21中黃線為從安息界安谷城乘船直截海西的航線,直線約1340里。隨著距離增遠,航海定位、物資準備、人員精力等問題愈突出,再兼安谷城附近海峽收窄,波浪更急,是以耗時更多。若有風浪迷航,三歲到達亦不為奇。

? ? ? ?其國在海西,故俗謂之海西。有幼發(fā)拉底河出其國,其西有紅海(或紅海分支)和地中海。

? ? ? ?烏丹城和遲散城的方位是,從波斯灣東岸(安谷城)往北到斯羅和于羅,進入大秦疆域(海西),直往南行到Vmbar(烏丹城,Vmbar應系Vmdar的走音),再南行到Casdar(遲散城),此為繞海路徑(見黃色路線),西南方需要途徑兩條河,每條河乘船一天才能過。若要直渡大海,則需六天才能過(見前“距離于羅340里的地方需要渡海”,紅色路線)。安谷城、烏丹城和遲散城是從條支到大秦途中最大的城市,可見西元386年到西元550年左右沿途其它城市尚未興起。從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22可知,此時波斯灣已攔在于羅和大秦南部通路之間,這再次證實筆者《從舊地圖研究尼羅河出海口與兩河流域的演化》一文中波斯灣北上并有向西南伸出的判斷。如圖22。

圖22 甲地圖,烏丹城與遲散城

? ? ? ?《舊唐書.列傳》:“拂菻國一名大秦……至于盛暑之節(jié),人厭囂熱,乃引水潛流,上偏于屋宇,機制巧密,人莫之知。

? ? ? ?大秦國土東西狹長,縱跨多緯度,是以其國土南部偏熱。前已述及,漢朝時大秦國都應在南方。

? ? ? ?《新唐書.列傳》:“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去京師四萬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薩部,西瀕海,有遲散城,東南接波斯。地方萬里,城四百,勝兵百萬……自拂菻西南度磧二千里,有國曰磨鄰,曰老勃薩。其人黑而性悍。”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23。

圖23 甲地圖,拂菻方位

? ? ? ?見圖23,Aliduli西南鄰側有Barin和Belinas(即拂菻,古音Balim或Balam),Aliduli下方是Ra∫len(其中文音為“麻啰弗理”,或“麻林”)。唐《慧超往五天竺傳》記有大、小拂臨:“小拂臨國傍海西,北,即是大拂臨國”,Belinas應為小拂臨,Barin為大拂臨。其北是土耳其(突厥可薩部)。波斯灣的C.Nouo(斯羅)東部是Sem,“苫”即Sem。拂菻正在苫西方。拂菻的東南(通過于羅和斯羅)連接波斯。其西南約2000里磧(Desert,沙漠)有國M.oreb(磨鄰)。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24。

圖24 甲地圖,自拂菻西南度磧二千里,有國曰磨鄰(M.oreb)

? ? ? ?《宋史.列傳》:“拂菻國東南至滅力沙,北至海,皆四十程;西至海三十程,東自西大食及于闐(Khoten)、回紇、青唐乃抵中國……元豐四年十月,其王滅力伊靈改撒始遣大首領你廝都令廝孟判來獻鞍馬、刀劍、真珠,言其國地甚寒,土屋無瓦”。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25。

圖25 甲地圖,拂菻四方

? ? ? ?由圖25,Barin、Belinas或Ra∫len東南至M.Lion(滅力)沙、北至黑海均為四十程;西至地中海三十程。東則連西大食及于闐(Khoten)、回紇、青唐乃抵中國(無須渡海)。其緯度與北京相近,故其國地甚寒。

? ? ? ?《魏略.西戎傳》(載西元220-254年史實):“大秦西有海水,海水西有河水,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西有赤水,赤水西有白玉山,白玉山有西王母,西王母西有修流沙,流沙西有大夏國、堅沙國、屬繇國、月氏國。四國西有黑水,所傳聞西之極矣”。《后漢書.西域傳》:“或云其國西有弱水、流沙,近西王母所居處,幾于日所入也”。見圖26(The Excursion of the One Who Yearns to Penetrate the Horizons,Muhammad al-Idrisi (西元1100–1166),存在法國國家圖書館,標記為Arabe2221)[8]。

圖26西元1154年,The Excursion of the One WhoYearns to Penetrate the Horizons

? ? ? ?由圖26,紅海東分支在西元1154年之前連死海,直抵大馬士革。后因流沙及河沙阻塞而斷。而紅海西分支亦應直上北非海岸,甚至連地中海。西奈半島可能只有極北端與大秦或埃及相連。見圖27。

圖27 西元2019年9月谷歌地形圖

? ? ? ?故大秦西的海水,應指紅海東部分支。此分支以西即今西奈半島。見圖30。

圖28 西元2019年的西奈半島,河水西南,北行有大山

? ? ? ?西奈半島上費蘭綠洲的河水在西奈半島西南,往北有提赫高原,海拔500-1600米。山的西面即紅海西部分支,稱為赤水(也即紅海)。

赤水之西即為今埃及。黑水,亦稱弱水。其力不能勝芥,鴻毛不能浮,故名弱水。弱水不應是海水,因為海水的浮力大。弱水也不是小河,因為小河能浮物,而應該是浩渺洶涌、鴻毛難浮的淡水大江。當時的尼羅河恰好滿足此條件。從拿破侖三維地圖及今天三維衛(wèi)星地圖可知,尼羅河曾覆蓋的區(qū)域遠大于今天的尼羅河流域,其甚至將大片陸地沖進了紅海,稱得上“弱水”二字。故西奈半島在《坤輿萬國全圖》上又稱“黑入多”。見圖29[9]。

圖29 西元1798-1801年,埃及記述.尼羅河三角洲3D地圖

? ? ? ?紅海之為紅海,可能是當初尼羅河沖刷進紅海之中,導致紅海渾濁所致(亦可能來自南方為赤的中國五行學說)。白玉山是被尼羅河沖刷出裸露石頭而成。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30。

圖30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紅海西岸

? ? ? ?圖30中,堅沙國因被尼羅河沖刷,遷移到Gaza,此外有Zues(屬繇國)、Azirut(月氏國)、Dacatli(大夏國)。西王母,則有《新唐書》第221卷《列傳》云:“拂菻西南際海島有西女國,皆女子,多珍貨,附拂菻。拂菻君長歲遣男子配焉。俗產(chǎn)男不舉”,可能是西女國風俗要對男孩動手術,以致影響生殖能力。故某些種族系與大秦雜交而成,帶有大秦人種的生理特征。此四國之西有尼羅河弱水天塹,當時地中海西部原始荒蕪,與大秦舟楫相通較少,致使尼羅河西部區(qū)域為不可知,也妨礙了大秦向西發(fā)展,惟知日所入。是以稱埃及為“日所入”(后來埃及又稱厄日多)。

? ? ? ?大秦又稱黎軒,或黎靬,應來自“Alexamlrovskaia”一詞(見后文)。西元1375年地圖33(CatalanAtlas(加泰羅尼亞地圖集)和西元1321年地圖34(英國圖書館所藏的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圖)上,在尼羅河出??诒緹oAlexandria,后用紅色字體補注。但在大秦臨近土耳其的西北海邊卻一直有Alexandreta的原注。這說明真正的亞歷山大港是大秦的西北海港。見圖31、32、33[10]、34[11]。

圖31 西元1570年乙地圖,大秦的Alexandreta
圖32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大秦的Alexandreta


圖33 西元1375年,尼羅河出??谔幍募t色補注Alexandria與大秦的原版Alaxandreta
圖34 西元1321年,尼羅河出??谔幍募t色補注Allexandria與大秦的原版Allexandrerete

? ? ? ?圖31最下方有“Gibelleto”,西元1178年《嶺外代答》載“大食國西有巨海。海之西,有國不可勝計,大食巨艦所可至者,木蘭皮國爾。蓋自大食之阯盤地發(fā)舟,正西涉海一百日而至之”,此“阯盤地”正是“Gibelleto”。另有版本《嶺外代答》記作“陁盤地”,見圖31最左邊、圖32最下方有“Tripoli”,此即“陁盤地”。夏德等人誤將“阯盤地”或“陁盤地”認為是尼羅河三角洲的Damietta港。大秦西北角Alexandreta的水較淺,不能適應大船,故大船后來轉移到Gibelleto。“Gibelleto”是真正的直布羅陀,實為“及埠里頭”。今直布羅陀的拼音有“Betoto”、“Gibraltar”、“Gib”、“Gibrceremony”等寫法,但無“Tr”開頭。故若有“陁盤地”稱謂,則必為大秦西北部“Tripoli”。

? ? ? ?Muhammad al-Idrisi在MS Arabe 2221(法國國家圖書館藏,約1250-1325年)中除了圓形世界地圖外,還有一尼羅河三角洲地圖,其上描繪亞歷山大城、亞歷山大燈塔、馬留提斯湖、廷尼斯湖、拉希德、杜姆亞特等諸多城鎮(zhèn)[12]。此圖中尼羅河出海口凸向大海(至少不是海灣),與敝文“從舊地圖研究尼羅河出??谂c兩河流域的演化”中說此地圖時代尼羅河出海口為海灣的判斷矛盾。如圖35。

圖35 Al-Idrisi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圖

以下Konrad Miller的現(xiàn)代摹本能看得更清:

圖36 Al-Idrisi的尼羅河三角洲地圖的Konrad Miller現(xiàn)代摹本

? ? ? ?圖35中幾無文字信息,現(xiàn)代摹本標注眾多文字且把尼羅河出??诋嫷酶钩?,此摹本應稱為改寫本。但此非關鍵。以亞歷山大燈塔塔尖為北方,圖35、36中,亞歷山大燈塔的西邊(圖35、36的正上方為西南方向,塔尖指北)不遠處的海岸陡然朝北幾乎呈直角狀轉折,并且朝北延伸的海岸線極長。rasid(拉希德)、damiat(杜姆亞特)等在亞歷山大燈塔右邊,故亞歷山大燈塔右邊是東方,其左邊是西方。因地圖倒置,故燈塔為參照物的左邊就是地圖右邊。這與尼羅河出??诘恼鎸嵉乩砦恢脹_突。見圖37。

圖37 Al-Idrisi的圓形世界地圖

? ? ? ?在同是Al-Idrisi所畫的圓形世界地圖(地圖上方為南方)中,尼羅河出??诘奈鬟叄ㄒ簿褪堑貓D的右邊)沒有任何呈直角向北轉折的巨大海岸。實際上尼羅河出??诘奈鬟呉矝]有大幅向北轉折的海岸。圖35作為局部細節(jié)地圖,Al-Idrisi對此基本地理形態(tài)還是清楚的。所以圖35、36不是尼羅河出海口。此燈塔也不是尼羅河出??诘膩啔v山大燈塔。那么圖35原版繪制的是什么地方呢?看下圖38。

38 西元2019年11月衛(wèi)星地圖,大秦西海岸的Alexandreta和Gibelleto

? ? ? ?上圖38是將地圖上東南下西北方向放置時,大秦西海岸,即地中海東海岸的地理圖。與圖34相同。由圖31和32,圖38中最下方紅字為“Alexandreta”,“Alexandreta”上方紅字為“Torto∫a”,“Torto∫a”上方紅圈即燈塔。燈塔左邊為“Tripoli”,紅圈上方為“Gibelleto”。故圖35是大秦在地中海東岸上的Alexandreta和Gibelleto一帶。圖38中右下邊是塞浦路斯島嶼,再看圖35,在塞浦路斯島嶼處直接被粗魯?shù)赝康?。而圖36則干脆全部畫成海洋,并標上尼羅河出??谔幍母鱾€地址??梢妼ο嚓P原始文獻的篡改也是有意的、系統(tǒng)性的。

圖35指出燈塔在Tripoli附近。故本文用衛(wèi)星地圖在大秦的地中海岸Tripoli位置尋找,得下圖39。

圖39 西元2019年11月衛(wèi)星地圖,大秦地中海岸邊Gibelleto或Tripoli的燈塔

? ? ? ?地圖39中找到燈塔。雖然這是西元2019年11月的地圖,并不能篤定其在幾百年以前就有燈塔,但當把它放入證據(jù)鏈后,證明力就很強。

? ? ? ?圖31、32中的“Triboli”、“Torto∫a”、“Gibelleto”等發(fā)音,就對應著中文的“塔”、“堡”、“里”、“里頭”等含義。?

? ? ? ?在大秦東海岸也有一城市名為Alaxa,這是“阿荔散”的名稱來源之一,其更容易到達東方。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40。

圖40 甲地圖,Alaxa

? ? ? ?故《那先比丘經(jīng)》等文獻說阿荔散(Alexandreta)在大秦國,這是正確的。但此時大秦國和阿荔散均不在埃及。埃及此時尚被無邊弱水覆蓋。

? ? ? ?大秦所在地又被稱為黎凡特(Levant),為“東方”之意,此“東方”并非指地中海的東方,而指大秦的東方,即中國?!?strong>其人端正長大,衣服車旗擬儀中國,故外域謂之大秦”,“其俗人長大平正,似中國人而胡服,自云本中國一別也”。中國史書對此相貌描述并非輕率為之。? ? ? ?? ? ? ?《史記.大宛列傳》:“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雖頗異言,然大同俗,相知言。其人皆深眼,多須珣,善市賈,爭分銖。俗貴女子,女子所言而丈夫乃決正。其地皆無絲漆,不知鑄鐵器。及漢使亡卒降,教鑄作他兵器。得漢黃白金,輒以為器,不用為幣。” (先前1.0、2.0版寫為“不知鑄錢器”,范蠡舟指出《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的是“其地無絲漆,不知鑄鐵器”,經(jīng)查范蠡舟為正確,特此更正)。中國史書亦分得清楚“似中國人”和“不似中國人”。此信息亦確證,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原不知鑄鐵器和兵器,亦無貨幣經(jīng)濟,是漢朝教會了他們鑄鐵器和兵器。秦朝趙佗(西元前240-137年)建南越國,往西發(fā)展占大秦。當時大秦氣候適中、土地肥沃,是西方弱水以東唯一的平原地帶,堪稱西方之中原。稱Levant應為心懷故土之意。大秦與南亞、東南亞,原本一體擴張,呈東西犄角之勢,所以南亞亦有稱為大秦之地。最早提到印度大秦的是《那先比丘經(jīng)》(也稱《彌蘭王問經(jīng)》)。《那先比丘經(jīng)》說:“今在北方大秦國,國名舍竭……其國王,字彌蘭,以正法治國。”南傳《彌蘭王問經(jīng)》中記載印度薩竭那城的國王彌林達(即彌蘭)的問答:“譬如長老馬哈摩嘎喇那子帝須曾為我佛世尊所見,他們也為佛所見過,他授記說:‘于我般涅槃五百年后,他們將出現(xiàn)于世。凡我所說的微妙法與律,他們將以質問、譬喻使之清晰明白而得分別’。于他們中沙馬內拉變作印度薩竭那城的國王名彌林達”。故彌林達應是佛陀去世(西元前544年)500年后(西元前44年后)出生?!稄浱m王問經(jīng)》記載的問答事情應在西元元年前后,其寫作完成應更在此之后。此時秦始皇的秦朝早已滅亡(中國秦朝滅于西元前207年)?!稄浱m王問經(jīng)》中,印度長老問彌林達王:“大王,何處是你的出生地?”“尊者,有一島名亞歷山大,我即出生該處?!薄按笸?,從此去亞歷山大有多遠?”“尊者,有兩百由旬?!?“大王,從此去迦濕彌羅有多遠?”“尊者,十二由旬?!?/strong>?一由旬約四十里;迦濕彌羅,即罽賓。印度薩竭那城距離罽賓為十二由旬即480里,薩竭那城距離亞歷山大為兩百由旬即約8000里(漢譯本《那先比丘經(jīng)》寫為“兩千由旬”,即80000里,應系當時翻譯錯誤)。而這8000里與《北史》“回萬余里”相合。故秦朝滅亡后,從南亞到阿拉伯半島沿線,一路均是大秦火種,以及彼此尚有隸屬關系。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四》至那仆底國(至那,China,也即秦)條中記述:“昔迦膩色迦王之御宇也,聲振鄰國,威被殊俗,河西蕃維畏威送質。迦膩色迦王既得質子,賞遇隆厚,三時易館,四兵警衛(wèi)。此國則質子冬所居也,故曰至那仆底。質子所居,因為國號。此境已往,洎諸印度,土無梨、桃,質子所植,因謂桃曰至那你,梨曰至那羅阇弗呾邏。故此國人深敬東土,更相指語:‘是我先王本國人也’”。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卷一》中記載:“昔健馱邏國迦膩色迦王威被鄰國,化洽遠方,治兵廣地,至蔥嶺東,河西蕃維畏威送質。迦膩色迦王既得質子,特加禮命,寒暑改館,冬居印度諸國,夏還迦畢試國,春、秋止健馱邏國。故質子三時住處,各建伽藍,今此伽藍即夏居之所建也。故諸屋壁,圖畫質子,容貌服飾,頗同中夏”。因此不能說南亞有個大秦,其它地方就不能有大秦。阿拉伯半島的大秦地理位置是明確的,《北史》明確定位于波斯和條支國東部、以蔥領西都蔚搜城為都城的安息國之西界為起點,“從安息西界循海曲,亦至大秦,回萬余里”,此大秦就絕不可能還是在南亞?!逗鬂h書.西域傳》說“天竺國一名身毒……西與大秦通”,但這只是說“相通”,并不是說“相連、相鄰”,《后漢書.西域傳》還說:“(大秦)與安息、天竺交市于海中,利有十倍……其(大秦)王常欲通使于漢,而安息欲以漢繒彩與之交市,故遮閡不得自達。”漢朝時安息尚未如《北史》所描述的分裂,其西界直達波斯灣,天竺只能在安息之東。若此大秦與天竺相鄰,則安息就不可能遮閡大秦與漢,大秦可以經(jīng)天竺到漢。

? ? ? ?本文重點闡述阿拉伯半島的大秦。《宋書.列傳》:“若夫大秦、天竺,迥出西溟”。西溟,即《坤輿萬國全圖》中的小西洋,也即今阿拉伯海。大秦雖陸路被安息阻隔,但海路與印度、安南等相通?!逗鬂h書.南蠻西南夷列傳》:“永寧元年(西元120年)撣國王雍由調復遣使者詣闕朝賀,獻樂及幻人能變化吐火,自支解,易牛馬頭,又善跳丸,數(shù)乃至千,自言我海西人,海西即大秦也。撣國西南通大秦。明年元會,安帝(西元107—126年)作樂于庭,封雍由調為漢大都尉,賜印綬、金銀、彩繪各有差也。”文中說撣國西南通大秦,則應是Sem。Sem為波斯灣之北,處于大秦與安息陸地連接處,故使者說自己為海西人。Sem國王被封為漢大都尉。大秦在西方屬于相對發(fā)達的文明,但仍屬于中華的次生文明。由此亦可解釋,在漢朝時大秦的國都為何在阿拉伯半島的東南,因為此地正是秦人從中國海路首先到達阿拉伯半島的地方。本文再推測:Levant或由“黎明”(“黎明”一詞已知最早見于《史記.高祖本紀》“黎明,圍宛城三匝”)而來。而阿拉伯(大食)興起之時臣屬于大秦,故又稱黎明時代。

? ? ? ?“東方”應在圖18的“Dolfar”,“東方”和“大秦”的地名,均靠近從海路東來登陸之地。西奈半島的“Sinai”即指大秦西部。大秦后期,部分大秦民眾遷移埃及,Sina(西那人)逐漸成為中國人的稱謂之一,這應是以sina稱呼中國人的淵源(但至那則是來自China)。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41。

圖41 甲地圖,大秦西部地名

? ? ? ?圖41中,大秦西部有眾多發(fā)音前綴為“西”的地名?!癟he’ama”、“siangar”近似“西安”,體現(xiàn)了當?shù)厝嗣駥Π矊幍目释?br>

大秦之北,地名多以“Be”為前綴。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42。

圖42 甲地圖,大秦北部地名

圖42中,大秦北部眾多發(fā)音前綴為“北”的地名?!癇ech”近似“北京”。“Bech”的地位還真可與“北京”在中國的地位相比?!兑?jīng).創(chuàng)世紀》中說“And Resen between Nineveh and Calah:the same is a great city”,譯成中文為“和尼尼微,迦拉中間的利鮮,這就是那大城?!眻D44黃線標注中,Mo∫ul河岸的東岸就是Nineveh城(見后文圖75、76),Canrau即Calah,Ni∫ibin即在Nineveh和Calah之間的Resen。幾大城所聚之地,的確可稱“Bech”。

三 歷史發(fā)展:大秦、羅馬和希臘

? ? ? ?大秦“置諸小王甚多……其王無有常人,皆簡立賢者。國中災異及風雨不時,輒廢而更立,受放者甘黜不怨”,這正是秦朝初建,其將領沿襲春秋戰(zhàn)國的封建制度和協(xié)商議事制度,以及加上移民文化的特征。這為歐洲后來的發(fā)展奠定了基調。其它天文、耕種、刺繡、蠶桑、錢幣、祭天、不信鬼神等各知識體系和習俗,亦幾乎為中國翻版。漢朝時安息亦極強盛,幅員遼闊?!妒酚洝返?23卷《大宛列傳》第63記載漢武帝時(西元前140-86年)“初漢使至安息,安息王令將二萬騎迎于東界。東界去王都數(shù)千里。行比至過數(shù)十城,人民相屬甚多”。

再看諸國關系?!逗鬂h書.西域傳》說:“(安息)后役屬條支,為置大將,臨領諸小城焉”,《魏略.西戎傳》(西元220-254年):“前世又謬以為強于安息,今更役屬之,號為安息西界。”《諸蕃志》(西元1170-1231年):“大秦國(一名犁靬),西天諸國之都會,大食番商所萃之地也。其王號麻啰弗理安都城……遞年大食國王有號素丹者,遣人進貢。如國內有警,即令大食措置兵甲撫定……天竺國,隸大秦國;所立國主,悉由大秦選擇……唐貞觀天授中……(大食國)其國本波斯之別種,隋大業(yè)中,有波斯之桀黠者探穴得文石以為瑞,乃糾合其眾,剽略資貨,聚徒浸盛,遂自立為王,據(jù)有波斯國之西境……稱其國與大秦國為鄰。”《新唐書.西域下》載“永徽二年(西元656年),大食王豃密莫末〈膩〉始遣使者朝貢,自言王大食氏,有國三十四年,傳二世”??芍耙了固m”之“伊斯”實為“食(yi)氏”?!短茣份d:“顯慶二年(西元657年)十一月。伊麗道行軍大總管蘇定方……置蒙池昆陵二都護府……以攝舍提啖部為雙河都督府……皆置州府,西盡于波斯,并隸安西護府”。河南洛陽出土石碑《陶齋藏石記》記載“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wèi)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君譯阿羅憾,族望,波斯國人也。顯慶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績有稱,名聞[西域],出使召至來此,即授將軍北門[右]領使,侍衛(wèi)驅馳。又充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并于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宣傳圣教,實稱蕃心。諸國肅清,于今無事。豈不由將軍善導者,為功之大矣。又為則天大皇后招蕃王,建造天樞,及諸軍立功,非其一也”。《新唐書.志第七十七》:“龍朔元年(西元661年),以隴州南由令王名遠為吐火羅道置州縣使,自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凡州八十八,縣百一十,軍、府百二十六。月支都督府,以吐火羅葉護阿緩城置。大汗都督府,以嚈噠部落活路城置。條支都督府,以訶達羅支國伏寶瑟顛城置。領州九:細柳州以護聞城置。虞泉州以贊候瑟顛城置。犁蘄州以據(jù)瑟部落置。崦嵫州以遏忽部落置。巨雀州以烏離難城置。遺州以遺蘭部落置。西海州以郝薩大城置。鎮(zhèn)西州以活恨部落置。乾陀州以縛狼部落置。天馬都督府,以解蘇國數(shù)瞞城置。高附都督府,以骨咄施沃沙城置。脩鮮都督府,以罽賓國遏紇城置。寫鳳都督府,以帆延國羅爛城置。悅般州都督府,以石汗那國艷城置。奇沙州都督府,以護時犍國遏蜜城置。領州二:沛隸州以漫山城置。大秦州以睿蜜城置。姑墨州都督府,以怛沒國怛沒城置。旅獒州都督府,以烏拉喝國摩竭城置。昆墟州都督府,以多勒建國低寶那城置。至拔州都督府,以俱蜜國褚瑟城置。鳥飛州都督府,以護蜜多國摸逵城置。王庭州都督府,以久越得犍國步師城置。波斯都督府,以波斯國疾陵城置。右隸安西都護府?!?/strong>《舊唐書.列傳》(西元643-667年):“自大食(阿拉伯)強盛……遂臣屬大食焉(西元643-667年)。”《梁書》(西元502-557年):“波斯國,其先有波斯匿王者,子孫以王父字為氏,因為國號。

? ? ? ?現(xiàn)看《新唐書》中十六個都督府?!稘h書.姑墨國傳》載:“姑墨國……東通龜茲六百七十里”,姑墨州都督府在今新疆。不在本文分析之內。下圖43來自西元1897年出版地圖“Persia (Iran), Afghanistan and Baluchistan”[13]。

圖43 西元1897年地圖,唐朝吐火羅道十六都督府

? ? ? ?圖43中,最西北角是阿富汗(AFGHAN)。其右邊是月支都督府吐火羅(Khulm)。吐火羅右上是葉護阿緩城(Khwajaghar)。葉護阿緩城右邊是至拔州都督府(Falzabad),其下是俱蜜國(Jirm)。至拔州都督府右上為悅般州都督府的石汗那國(Shighanan),石汗那國下方為艷城(Yumkhana)。俱蜜國下方為寫鳳都督府的帆延國(Firgamu),帆延國下方為羅爛城(Lapis Lazuli)。羅爛城下方為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Khawak Pass,在圖44上寫為Girdshakpass)。骨咄施沃沙城左下方為鳥飛州都督府的護蜜多國(Hindu)。護蜜多國正下方為波斯都督府的疾陵城(Ghazni)。護蜜多國正左方是大汗都督府(Dahan-i)。大汗都督府左下方是嚈噠部落活路城(Aokhorak)。下圖46是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拼寫(西元1885年,A Map of the Countries between Constantinople and Calcutta:Including Turkey in Asia, Persia, Afghanistan and Turkestan,Edward Stanford Ltd.)[14]。

圖44 西元1885年地圖,高附都督府的骨咄施沃沙城

?? ? ? ? 圖44中左邊為吐火羅(Khulm),右邊為骨咄施沃沙城(Girdshak Pass,之前地圖37上寫為Khawak Pass)。

圖43所在的地圖雖詳細,但其最北只到天馬都督府。因此換成圖44所在的西元1885年地圖來看更北的都督府。見圖45。

圖45 西元1885年地圖,唐朝吐火羅道十六都督府

? ? ? ?為方便定位,上圖45最下方為吐火羅。最左上為天馬都督府的數(shù)瞞城(Samareand),數(shù)瞞城正右邊是束離州的達利薄紇城(Karateghin)。地圖最上方為王庭州都督府(Chinas),王庭州都督府右下為久越得犍國(Khojend,同樣此語音有失,在后面地圖46中為Khodjend),久越得犍國下方為步師城(Kostaka)。久越得犍國的發(fā)音見下圖46(西元1831年,Map of Asiatic Turkey, Persia,Afghanistan, and Arabia)[15]。

圖46 西元1831年地圖,王庭州都督府的久越得犍國

? ? ? ?往西北見圖47(西元1835年,Persia, Arabia, Tartary, Afghanistan,ThomasGamaliel Bradford)[16]。

圖47 西元1835年地圖,旅獒州都督府的烏拉喝國

? ? ? ?圖47最上為旅獒州都督府的烏拉喝國(N.Urghenzo),其右下方為摩竭城(Amoo Gihon)。最左邊為天馬都督府的數(shù)瞞城,以作位置參考。上圖最左邊的海為里海。

脩鮮都督府以罽賓國為基準,不再闡述。再看條支都督府。見圖43所在的西元1897年地圖圖48。

圖48 西元1897年地圖,條支都督府東部

? ? ? ?圖48右下角為條支港定位。圖左邊為崦嵫州的遏忽部(Kuh-i Birg),遏忽部右邊為犁蘄州的據(jù)瑟部(Dizak),據(jù)瑟部下方為訶達羅支國的伏寶瑟顛城(Koh-i Bampusht)。據(jù)瑟部右上為遺州的遺蘭部(Kharan),遺蘭部右邊的為虞泉州的贊候瑟顛城(Khozdar),贊候瑟顛城左邊為細柳州的護聞城(Jhalawan),最長的橫向紅線處為訶達羅支國(Baluchistan),訶達羅支國下方為烏離難城(Urnach)。但這僅是條支都督府的東部。下面看條支都督府的西部圖。見與圖48同一張地圖的西元1879年地圖49、50。

圖49 西元1879年地圖,條支都督府郝薩大城和活恨部

? ? ? ?西海州最右下為條支港定位。條支港左上為郝薩大城(Hechan),其在安谷城以南。上圖左邊為鎮(zhèn)西州的活恨部(Hormuz),其在安谷城以北。

圖50 西元1879年地圖,條支都督府縛狼部

圖50即條支都督府縛狼部(Ferashband)。

現(xiàn)看奇沙州都督府。見西元1721年地圖51(Map of Turkey,Arabiaand Persia)[17]。

圖51 西元1721年地圖,奇沙州都督府護時犍國

? ? ? ?《新唐書》說“奇沙州都督府,以護時犍國遏蜜城置”。圖51中,左邊為“Ahuaz or Haruize Keu∫c”,音近為“護時犍”,右下為“Farsistan”,音更近為“護時犍(音qian)”。右上為“Amebad”,此為“遏蜜城”。再見西元1654年地圖52(New Persia,Armenia, Anatolia and Arabia,F(xiàn)rederick de Wit)[18]。

圖52 西元1654年地圖,奇沙州都督府護時犍國

圖52中上方“Chusjstan”即“護時犍國”,下方“Neeramez”即“遏蜜城”。再看西元1570年乙地圖53。

圖53 西元1570年乙地圖,奇沙州都督府護時犍國

圖53中上方“Su∫tra”即“護時犍”,而下方“Mecrumes”應為“遏蜜”。再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54。

圖54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奇沙州都督府護時犍國

圖54中上方“Su∫tra”即“護時犍”,而下方“Mecrumes”應為“遏蜜”。

《新唐書》說:“領州二:沛隸州以漫山城置。大秦州以睿蜜城置。”見西元1570年乙地圖55。

圖55 西元1570年乙地圖,奇沙州都督府沛隸州與漫山城

圖55是兩河流域北部亞美尼亞。上方為“Bereps”,即為“沛隸”(又有記為“沛簿”,則是取Bereps重音),下為“Mar∫angiu”,此即為“漫山城”。再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56。

圖56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奇沙州都督府沛隸州與漫山城

圖56,上為“Bereps”,即為“沛隸”,下為“Mar∫angiu”,此即為“漫山城”。沛隸州即亞述地區(qū)(見后文)。再看大秦州。由西元1570年乙地圖57。

圖57 西元1570年乙地圖,大秦州的睿蜜城

圖57中,“Irmin”即“睿蜜”城。再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58。

圖58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大秦州的睿蜜城

?? ? ? ? 之后,大食與吐蕃興起,屢有反叛,但在安史之亂前均被平息。《新唐書.西域下》載:“為吐蕃陰誘,妻以女,故西北二十余國皆臣吐蕃,貢獻不入。安西都護三討之無功。天寶六載(西元747年,唐玄宗年號)……詔副都護高仙芝伐之……遂平其國。于是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恐,咸歸附……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去京師四萬里,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薩部,西瀕海,有遲散城,東南接波斯。”故天寶六載,再次歸附于唐的拂菻的確是阿拉伯半島的拂菻。

再看昆墟州都督府,以多勒建國低寶那城置。見西元1570年乙地圖59。

圖59 西元1570年乙地圖,昆墟州都督府

? ? ? ?圖59的最上為多勒建國(Georgianl),多勒建國右下為低寶那城(Derbent),最下為昆墟(Cabuchnu∫a),其正是昆侖墟(Cabuchnua)。昆墟處于高加索山旁邊,高加索山的拼音Caucasus實為昆墟的另一重音:Cabuchnua。故高加索山名字來自“昆侖墟”。中國傳說的昆侖墟是不是這里呢?本文會后述。再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60。

圖60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昆墟州都督府

? ? ? ?圖60中,上方Georguria、Giorgia,都音近多勒建,因距離相近,都在多勒建國內。Giorgia下方為昆墟,昆墟右邊為低寶那城。

? ? ? ?兩河流域的西文為“Mesopotamia”,來自希臘文,意為“在兩河之間的土地”。本文研判,“Mesopotamia”乃中文拼音。由“希伯來”實為中文“逾泊(幼發(fā)拉底河與約旦河)來的”一詞,在兩河流域,“泊”與“河”混用。前文所引《唐會要》說蘇定方“西盡于波斯”設置雙河都督府,“雙河”又可稱“雙泊”。而“Me”為“Media(中文:媒介)”詞頭“媒”之意,故“Mesopo”即為中文“媒雙泊”,即“在兩河之間的土地”?!癝opo”的確又被稱為“Sche(雙河)”,見西元1855年地圖63(Map of the Near East, Heinrich Kiepert)[19]

圖61 西元1855年地圖,兩河流域:雙河(Meschhed)

? ? ? ? ?圖61中劃紅線處均為雙河(Sche)稱呼。最上為Scherkat(雙河坎),雙河坎左下為Sachneh(雙河里),雙河里右下為Hebheb(河北),河北右邊為Scheraban(雙河壩),雙河壩右下為Schatt(雙河沱或雙河頭),雙河沱正左是Hilleh(希臘,實為河南之意),河南左上為Meschhed(媒雙河的,也即“在雙河之間的”),可知“Mesopotamia”原本應為“Mesopoedamia”,“ed”即漢語“的”,表被動語態(tài)。

西元661年唐朝吐火羅道十六個都督府定位完畢。如圖62。

62 西元661年,唐朝吐火羅道十六都督府

上圖62中的羅馬、希臘等標注,本文后述。

? ? ? ?黃忠平認為唐朝疆域正西到黑海一帶。但唐朝疆域遠不止此。從圖62,奇沙州都督府控制護時犍國、沛隸州和大秦州,昆墟都督府控制高加索山脈,扼守黑海和里海咽喉。由于唐朝已經(jīng)控制亞述,故大秦視為咽喉的安都不再重要,唐朝在大秦設置的控制點為阿拉伯半島西南角的Irmin(睿蜜)城,以控制紅海出口,與條支都督府呼應。唐朝未對地中海和埃及方向設防,說明此時地中海和埃及方向較荒蕪,對大秦未構成威脅。唐朝重點防御北部陸地來敵。其宏大格局已非大秦自身的實力所能比擬。而奇沙州的命名,也能體現(xiàn)大秦的特點?!杜f唐書.地理三》載:“右西域諸國,分置羈縻州軍府,皆屬安西都護統(tǒng)攝。自天寶十四載(西元755年)已前,朝貢不絕”。但安史之亂終止了唐朝的腳步。

? 圖62是本文2019年11月24日發(fā)布,2019年12月4日增加地名和調整字體顏色以使更鮮明。但是2020年1月25日本文找到了支持圖62的更多證據(jù)。見耶元1265年前《漢西域諸國圖》圖63:

圖63 耶元1265年前,漢西域諸國圖

? 《漢西域諸國圖》為南宋釋志磐所繪,選自其所著的《佛祖統(tǒng)紀》。本圖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胡慶宗、季奎的咸淳刻本。本圖的皮山、烏秅、懸度繪制過于靠南,但是康居、奄蔡、大宛、大月氏、罽賓、烏弋山、條支、大秦的位置與圖62完全一致。圖64中大秦右下方框內的文字為“從條支西度海曲萬里為大秦,其海旁出,地方六千里,居西海之中”。亦與圖62吻合。再見圖64:

圖64 耶元1265年前,西土五印之圖

?? ? ? ? 《西土五印之圖》亦為南宋釋志磐所繪,選自其所著的《佛祖統(tǒng)紀》。本圖亦是中國國家圖書館藏胡慶宗、季奎的咸淳刻本。圖中左下角方框內文字為“此依西域記所錄。諸國方向,最難排比,當觀大略,莫疑失次?!币虼诉@是圖解版的《大唐西域記》行程。圖中左下紅線處為波斯,其上為拂懔(圖62中為拂菻),再其上為胡寔?。▓D62中為護時犍),胡寔健西北為怛剌健(圖62中為多勒建)。拂懔左下是西女國(即西奈)。圖64中其均臨西海,這是因為圖64根據(jù)《大唐西域記》繪制地圖,并不了解當?shù)貙嶋H海陸地形。但從波斯臨西海,到其它地點與波斯的方位,可知其與圖62中的位置一致。圖64最上有“忽懔”,一方面此“忽懔”過于偏西,按《大唐西域記》敘述,其應在吐火羅附近,與“火羅”音近;另一方面“忽懔”與“拂懔”的發(fā)音完全不同?!胺鳌卑l(fā)音為“bi”,例如“法家拂士”應該發(fā)音為“fa jia bi shi”。因此“忽懔”與“拂懔”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地方,不能混為一談。

? 由圖63、64可知,本文所作的圖62是完全正確的。

? 現(xiàn)梳理出安史之亂前歷史。

? ? ? ?由圖23,大秦其王號Raflen(地圖23的原文為Ra∫len,疑為地圖語音有轉)Aliduli(麻啰弗理安都城)。甘英時(西元97年左右)條支統(tǒng)治安息;安息科技孱弱,對大秦不構成威脅,大秦北方無憂,是以大秦國都在南方繁華之地。及漢使亡卒降,教授安息鑄作兵器等技術,安息遂強,至西元220-254年之前反吞條支,威脅大秦。大秦遂遷都北方安都,扼守地中海與波斯灣相夾的交通要道,“天子守國門”。有波斯人于隋大業(yè)(西元605-618年)在安息西部一石洞中拿出刻著文字的石頭作為神物(此可能為耶經(jīng)淵源),自立為王,遂有大食,與大秦相鄰,聽從大秦號令。大秦還以海路與天竺聯(lián)系,乃至統(tǒng)治天竺部分地區(qū)。但大秦沙漠化日趨惡劣,人民流失,大食日強而大秦日弱,安都被毀而拂菻興。唐朝疆域延伸至大秦,唐令波斯王阿羅憾充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平息拂林戰(zhàn)亂,并于拂林西界立碑,令阿羅憾宣傳中華教化,諸國肅清。史書所記西元643-667年大秦臣屬大食,實際上是大秦臣屬唐朝,但直接領導者為波斯王阿羅憾,而大食與波斯同出一脈,且奇沙州都督府設在后來的大食所在地,故而被記為“大秦臣屬大食”。武則天時繼續(xù)平息西域叛亂,建造以帕米爾高原為樞紐的天樞上國體系。武則天自命彌勒佛轉世,對西域宗教演化起關鍵作用(彌賽亞Messia與彌勒佛Maitreya同源)。西元755年安史之亂,唐朝力量朝東部退縮,吐蕃和阿拉伯興起。波斯來源于安息(Asia,為古條支國)的君王姓名。甘英之時,尚為安息,未改名為波斯。

? ? ? ?綜上,大秦文明與東方血脈相連。除了與東方聯(lián)系外,均是完整自生,為“西天諸國之都會”。羅馬正是“西天諸國之都會”的大秦的一部分。見西元1570年乙地圖65。

圖65 乙地圖,西元1570年地中海東岸,羅馬(Rama)

? ? ? ?圖65中最左為地中海,地中海東岸耶路撒冷(Ierusale)附近有Rama(羅馬)。右邊Pietrade∫ti即拜占庭(Byzantine)。上方為Co∫air即凱撒(Caesar)。

意大利半島的Roma參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66。

圖66 甲地圖,意大利半島上的羅馬

? ? ? ?再看更古老的西元1375年地圖(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的《加泰羅尼亞地圖集》)。見圖67[20]。

圖67 西元1375年加泰羅尼亞地圖,Rama

? ? ? ?圖67中意大利半島的Rama為紅色補注(注,寫為Rama),其原版地圖上并無Rama。再看英國圖書館所藏西元1321年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圖。圖68[21]。

圖68 西元1321年Pietro VescontPortolano海圖,Roma

? ? ? ?圖68中右上方的Roma寫了兩次,一是紅色補注Roma,一是重墨Roma。重墨有一黑線指向紅色批注Roma位置,而紅色補注Roma的空間并不緊張。此組合很奇怪。唯一解釋是:紅色補注Roma處原有其它地名文字,故有后來者在旁邊用重墨寫了Roma文字,并用線條指向此位置。再有后來者直接擦除此位置上的其它地名文字,再填上紅色補注Roma。換言之,圖68的原版地圖中亦無Roma。圖68左下有Larma,此即西元1225年中國典籍《諸蕃志》中記載的“蘆眉國”:“斯加里野國,近蘆眉國界,海嶼闊一千里,衣服、風俗、語音與蘆眉同。本國有山穴至深,四季出火”?!八辜永镆啊奔次魑骼飴u。圖68中,Larma就在西西里島旁,與今羅馬相隔甚遠。因此不要把《諸蕃志》的蘆眉國誤認為羅馬。西元1178年中國古籍《嶺外代答》記載“有眉路骨惇國。居七重之城,自上古用黑光大石疊就,每城相去千步”,有人也解釋為羅馬,這就更錯了,文中無地理位置交待,發(fā)音亦不同,大食諸國與羅馬亦無關。再看西元1258-1291年Carte Pisane地圖69。

圖69 西元1258-1291年CartePisane海圖,Roma

? ? ? ?圖69是已知現(xiàn)存最古老的波特蘭海圖,因發(fā)現(xiàn)于比薩而被叫做“比薩海圖”。其真實年代可能在圖70之后。圖71上的Roma(圖中紅色標線處)亦是紅色補注。

圖67、68、69均是精細地圖。其原版均無Roma或Rama,說明在西元1375年之前,羅馬在意大利半島上存在的可能性極小??紤]到地圖測繪與出版的時差,保守估計,至早在西元1275年前,意大利半島上不存在羅馬。歷史上真正的羅馬就是大秦的羅馬(Rama)。

再看拜占庭(Byzantine)。見西元1570年乙地圖70。

圖70 西元1570年乙地圖,君士坦丁堡

? ? ? ?圖70的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s),在此地圖上不叫拜占庭(Byzantine)。再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71。

圖71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君士坦丁堡

? ? ? ?由圖71,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s)在此地圖上也不叫拜占庭(Byzantine)。再看西元1375年加泰羅地圖72(法國國家圖書館收藏)[22]。

圖72 西元1375年加泰羅地圖,君士坦丁堡

? ? ? ?由圖72,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li,本地圖為南上北下)本身都是紅色補注。圖中正上畫出兩個建筑以標示當?shù)爻鞘?,君士坦丁堡的位置無建筑標示,說明西元1375年君士坦丁堡不存在,或不足以形成城鎮(zhèn)。再見西元1321年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圖73[23]。

圖73 西元1321年Pietro Vescont Portolano海圖,君士坦丁堡

由圖73,君士坦丁堡(Con∫tantinopoli)仍是紅色補注,故西元1321年君士坦丁堡存在的可能性的確很小。再看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74。

圖74 西元1432-1450年甲地圖,拜占庭

? ? ? ?承接西元1570年乙地圖65,西元1432年-1450年甲地圖74上右邊Pietrade∫ti即拜占庭。左邊為Hebron,也即Hebrew(希伯來),上方為Ca∫air即凱撒(Caesar)。

? ? ? ?君士坦丁堡為何被學界說成是拜占庭?學界解釋說是因為希臘人這樣稱呼君士坦丁堡?,F(xiàn)來看希臘又在哪里。

? ? ? ?圖67、68、69的希臘半島上無希臘“Hellas”或其變體地名。按學界觀點,古希臘不是一個國家,而是泛泛的地域概念,直到西元1832年,希臘才獨立建國。故圖67、68、69的希臘半島上無“Hellas”地名。但在大秦地圖上卻標了Hella或Halla。見西元1790年地圖75(Chartoftheworld,Arrowsmith,Aaron)[24]。

圖75 西元1790年地圖,大秦的希臘(Hella)

再看西元1719年地圖76(Map of theEmpire of the Turksin Asia and Africa,Henri Abraham Chatelain)[25]。

圖76 西元1719年地圖,大秦的希臘(Hella)

圖76中標注希臘(Hella)、羅馬(Rama)和亞歷山大港(Alexandretta)。學界認為尼尼微(Ninive)早已在西元前612年被迦勒底聯(lián)軍攻陷后化為廢墟,不知所在,事實是西元1719年其仍然存在。尼尼微城在西元1654-1666年間亦存在。見圖77(New Persia, Armenia, Anatolia and Arabia,F(xiàn)rederickde Wit)[26]。

圖77 西元1654-1666年地圖,尼尼微城

再見西元1570年地圖78(Ortelius Atlas,Abraham Ortelius,1570年)[27]。

圖78 西元1570年地圖,大秦的希臘(Halla)

? ? ? ?羅馬與希臘均在大秦北方,在大秦定都南方時,不是大秦的政治經(jīng)濟中心。羅馬與希臘的發(fā)展,是大秦遷都到北方安都之后開始的,可斷代為遠在甘英(西元97年)之后。安都在記載西元386年以后歷史的《魏書》中出現(xiàn),因此羅馬與希臘的發(fā)展,極大可能在西元386年之后。

? ? ? ?綜上,大秦、羅馬、希臘和黎軒,均在大秦疆域之內,為大秦的城市或封國。這可解釋中國史書對大秦、羅馬、希臘和黎軒的記載。(待續(xù)下篇)

程碧波:紋明,從舊地圖與中國古文獻研究大秦(9.0版上)的評論 (共 條)

分享到微博請遵守國家法律
株洲市| 台东市| 台安县| 广丰县| 凯里市| 巨鹿县| 会同县| 济源市| 峨山| 开封县| 于都县| 绥滨县| 普定县| 闽侯县| 宜宾县| 漳平市| 萨迦县| 泾川县| 崇信县| 德令哈市| 龙南县| 综艺| 苏尼特右旗| 永昌县| 朝阳县| 绥江县| 游戏| 宜君县| 阳西县| 紫阳县| 天祝| 阿勒泰市| 北流市| 城固县| 卢龙县| 乐亭县| 鞍山市| 百色市| 六枝特区| 北流市| 河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