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應試技巧其二·破
一、審設問 1.材料獲取的范圍 這點是信息獲取的前提,要求我們最大限度獲取信息,客觀敘述歷史事實,如材料X結合所學 2.題型 用來判斷題目邏輯層次,確定解題大方向 如原因、影響、措施等 3.行為動詞 如說明、分析、闡述等,體會動詞中的傾向性。將材料當做一段有主觀傾向的客觀敘述,當成語文閱讀理解,而非純粹的歷史真實 4.行為主體、行為對象 有時是單向關系,有時是互相關系 二、劃分材料 1.標點句讀法 看標點來劃分層次把握重點 2.語法語義劃分 a.注意關聯(lián)詞 如表讓步:盡管 表因果:因此 b.劃分主謂定狀補 一般一個主語中心詞代表一個層次 c.在已劃分層次中逐層抽取與設問一致的信息 d.信息加工與答案制作 這點尤為注意,所謂的題感大多指此能力 有一個一般性思路可供參考 1.What—是什么 表面來看 本質(zhì)來看 地位:總體概括 提綱挈領 宏大敘事 2.Why—為什么 目的是 能不做嗎(必要性) 為什么能做(充分性)有沒有平替方案 目的:直接目的 根本目的 如:維護階級利益、適應現(xiàn)實需要 3.Who—誰 行為主體 誰主導、領導,誰輔助 行為主體:民間 政府 個人 4.When—何時 延續(xù)時間 開始 結束 時間:時間長/短 歷史悠久 持續(xù)時間:開始早/晚 發(fā)展?jié)u進/突變 5.Where—何處 在哪里 均衡 大小 空間:范圍 廣度 分布 6.How—如何 怎么做 提高效率 加強實施 行為主體:專門機構 機構地位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