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一個出版從業(yè)者的自我修養(yǎng)

?
文/杜輝
?
? 在這里沒有談作為一個出版人的自我修養(yǎng),是因為我們大部分人,所從事的工作內容與職業(yè)經歷和出版人的內涵相去甚遠。金麗紅曾說過能動得了錢,做的了決定的才可以說是的出版人。所以在此,只是談論作為一個出版從業(yè)者所需要進行的自我修養(yǎng)。這個從業(yè)者不單單指某個崗位,某個工種,而是泛指包括發(fā)行、營銷、文字編輯、策劃編輯、各種后勤崗位等。當然因為出版的流程關系,所以這個對于出版的創(chuàng)作環(huán)節(jié)--也就是編輯,針對性更多一些。
??? 出版這個行業(yè)看似簡單,實則博大精深。入門的門檻很低,但是想做好、做出成績卻需要非常多的心血、心思和天賦。這不是光靠天賦就可以做好的行業(yè)。天賦以外還需要太多的勤奮與付出,才可能收獲果實。這又是一個不僅僅用勤奮與認真就可以做出成績的行業(yè),他需要天賦的催化與靈感的激發(fā)。所以個人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出版從業(yè)者,是天賦、勤奮、觀察力、領悟力、思考力、判斷力、謙卑心等等眾多品性與能力的融合。這是一個需要情商與智商高度結合的行業(yè),沒有情商只有智商是一種鬧劇,沒有智商只有情商是悲劇。只有天賦與勤奮相結合,情商與智商相幫襯才會有可能產生一個優(yōu)秀的出版從業(yè)者。也正因為如此,所以這個行業(yè)從業(yè)者眾多,但是最后成能夠嶄露頭角的人卻鳳毛麟角。也正因為此,所以出版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僅是一份工而已。
?
天賦:天賦這個東西不好用什么標準來衡量,是一個很虛的概念。這個概念融入了悟性、情商等等眾多的因素。但是出版是一個需要天賦的行業(yè),這點是無可爭議的。比如面對同樣的訊息,同行的資料。你如何發(fā)掘出讀者的需要、市場的脈搏?有的人對很多微小的事物無動于衷,有些人就會從微小的細節(jié)看到巨大的機會,廣闊的市場。再比如,在同樣的平臺,同樣的崗位,有的人就會做什么都順手、學習迅速、成績顯著。而有些人雖然十分努力,但終究碌碌無為。我們只能把這些歸咎于天賦。當然也會有人說這是對方的運氣好,但是運氣一來不可能永遠站在一個人的身邊,二來運氣的背后則是有能力抓住命運所賜予的機會。當然,天賦這個東西不是人人都有,如果沒有,那就更需要加倍的努力,比如勤奮。
?
勤奮:天賦是爹媽給的,老天賜予的。但是勤奮則是自己可以給予自己的一筆財富。做出版不是你熟讀了課本,了解了理論就可以做出成績。出版是經驗型的工作,是需要你不斷地在工作中吸收養(yǎng)分才可以成長的行業(yè)。那么勤奮就可以讓你加速成長,加速經驗的積累和養(yǎng)分的吸收。出版這個工作,不是朝九晚五時間內你認認真真,努努力力就可以做好的。是需要你在工作以外的時間投入大量精力、時間、智力,去學習、思考、探索、討教、積累的。知道很多優(yōu)秀的出版從業(yè)者,每天的睡眠不過5、6個小時??锤遄?、談作者、與同行交流、充電學習、與各種人接觸去了解各種事物。雖睡眠很少,休閑時間有限,但是仍覺得時間不夠用。勤奮貴在堅持,不是忙碌幾天幾周即可,而是需要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方可見成效。所謂笨鳥先飛,但是如果是只聰明鳥,再先飛起來,那未來更是光明一片。
?
敏銳的觀察力與良好的領悟力:作為一個好的出版從業(yè)者,你要看到別人看不到的事物,發(fā)現別人發(fā)現不了的趨勢。這就需要你有良好的觀察力,同時具有很好的領悟力。你要把你看到的能分析出結果,能在頭腦中畫出一幅藍圖,看到社會的空白,未來的趨勢。當你進到一間書店,你能觀察到學生在圍著什么看,老人在購買什么,年輕女性在翻閱什么,中年男性在閱讀什么。你要能從他們所購買、瀏覽、翻閱的圖書中,領悟到市場的機會。當你坐在餐廳,聽到旁邊桌位上的幾個人在聊某個熱門話題,某段情感故事。你要能想到你可以做出什么他們會感興趣的讀物,可以出版那些撫慰心靈的雞湯圖書。當你與朋友閑談,某個觀點、某句話、某個事物,可以讓你作為書名,可以用來尋找稿件,可以用來開拓市場。還有很多種情況可以描述,只要你在工作中,生活中足夠留心。就可以發(fā)現到太多的選題,太多的市場需求,太多的商業(yè)機會。但是這些都需要你有敏銳的觀察,良好的領悟。
?
獨立的思考力與判斷力:出版既然是傳播思想、知識、經驗等內涵的行業(yè),那么作為從業(yè)人員就需要具有獨立的思考力,有對事物是非良莠的判斷力。不能人云亦云,不能迷信權威,更不能守舊教條。如果是權威說對的你都說對,如果是大家都說好的你就認為好,如果是大師寫的你就認為一定不會錯,如果是前人沒做過的你就不敢做。那么你永遠也不會成為優(yōu)秀的從業(yè)者。既然是傳播思想、知識等,那么首先就要求出版從業(yè)者自己會思考,可以判斷事物的是非對錯。出版是把自己的靈魂、思想鑲嵌在作者的作品之中,經過鍛造、打磨轉化為圖書的過程。如果從業(yè)者自己沒有思考能力,心里沒有對事物的判斷。那么怎么可能打磨出好的圖書,怎么可能為作者的作品畫龍點睛。
?
謙卑心:一個好的出版從業(yè)者要有一顆謙卑心。這個謙卑的背后,不是自卑、諂媚。而是自信與平和。對作者、對市場、對客戶,不卑不亢,剛柔并濟。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能聽得進別人對自己作品的貶抑,能聽得進對自己的批評。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同一篇文章,同一本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你的作品再優(yōu)秀,也會有人貶低。你的文字再好,也有人不屑一讀。所以要做到謙卑,要坦然平和地面對各種評論。要知道山外有山樓外有樓。不能自滿自大,出版這個行業(yè),很多高人,貌不驚人言不壓眾,但是在靜靜地觀察這行業(yè)的一舉一動,大家的一言一行。你在的自我陶醉的時候,正是高人前輩把你看輕的時候。做個好的出版從業(yè)者,不與人爭論沒有意義的事情,不與人為意氣爭高低。但是要虛心有禮,堅持真理,柔中帶剛。
?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出版工作所涉及的內容、知識,方方面面。只求書本之中的內容,不可能成為真正優(yōu)秀的從業(yè)者。只有入世,去接觸社會各個層面,去走遍山川大河,去經歷人世滄桑。才會對人間百態(tài)有深刻認識,才會對社會有入骨的了解。只有洞徹人性,看透社會,才會真正做好出版工作。所以做出版不可閉門造車,一定要心懷天下,登高望遠。
?
??? 以上種種說是出版從業(yè)人員的自我修養(yǎng),其實更是做人的修養(yǎng)。出版是社會的一隅,不可能偏安,不可能出世。出版工作中的種種情況、問題也是社會的縮影。所以先做人后做事,修行是個人的事情,并不因外力而受太多影響。你所處的位置、環(huán)境、平臺,并不是你不能修行或修行不好的借口。恰恰相反,不同的阻力正是修行的重要因素,正可以提高修行的效果,激發(fā)自己的潛力。所以修行始于足下,不可停歇,不可懈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