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工地對于建筑行業(yè)意味著什么?
人都不喜歡被當成機器,也討厭被機器追著跑。但相對于人來說,又些需要“精確度”的事,又不得不依靠機器來完成。這種矛盾普遍的存在于現代社會,就智慧工地來說,工地上的一線員工有不少反感這種看似繁雜的流程,認為其會讓自己束手束腳,因此大多抱有抵觸情緒。
從表面上來看,一個項目落地后鋪設智慧工地的相關設備,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而且對操作者之類的學習成本也更高,并非所有員工都愿意接受,畢竟這需要投入更多精力。
以智慧工地本身的功能來說,他更多地是對工程管理進行輔助,針對一些無法通過人力全面覆蓋的領域進行監(jiān)管,從而降低安全風險。從安全帽的佩戴,到吊塔的可視化操作,原本粗放的操作流程被一點點放入規(guī)制的矩陣中。
不止如此,在前期設計規(guī)劃、施工過程監(jiān)管以及后續(xù)的項目驗收,智慧工地都能發(fā)揮出其獨到的作用;用最為直觀的數字化體驗,來一針見血地指出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奇雖然前期需要投入一定成本,但這些設備整體都是可再利用的。而在VR/AR等輔助技術的幫助下,一線員工的學習成本也得到進一步下降,甚至可以定期進行復習,鞏固操作安全意識。以上種種,都能夠降低施工過程中帶來的安全風險。
根據相關《報告》顯示,一般工地事故所造成的損失往往占據總成本的3%。直觀的來說,如果成本1億,就有300萬元是事故損失;如果碰上大型事故,這個比例還會往上翻幾番,而智慧工地的投入卻遠不及這些損失。
智慧工地的出現,在推動安全生產的同時,也促使一線員工的勞動素質進一步提高,建筑質量也無疑會得到提升。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