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由掛瓢、穎川洗耳
掛瓢
許由掛瓢
漢·蔡邕《琴操.箕山操》
【原文】
許由者,古之貞固之士也,堯時為布衣。
夏則巢居,冬則穴處,饑則仍山而食,渴則仍河而飲。
無杯器,常以手掬水而飲之。
人見由無器,以一瓠瓢遺之。
由操飲,飲訖,掛瓢于樹,風(fēng)吹樹,瓢動,歷歷有聲,由以為煩擾,遂取捐之。
【今譯】
許由,相傳是堯時的隱士,上古時期貞固之士,堯時為布衣,他品行高沽,固操守志。
許由隱居于深山之中,夏天巢居于草叢中,冬天穴處在山里的洞穴里。
饑了,在山上吃點野果;渴了,用手掬河水捧起而飲。
人們見他沒有舀水的器具,便送給他一只瓠瓢。
許由操著它飲水,用它飲過水后,掛在樹上,風(fēng)吹,樹葉和瓢一起擺動,瓢碰到了枝葉,發(fā)出一陣陣響聲,歷歷有聲,許由又覺得煩惱,以為煩擾,于是從樹上取下瓢,扔掉了。
【賞析】
據(jù)說許由是堯時的一個隱士,視功名利祿如同糞土,他夏巢居,冬穴處,依山而食,傍河而飲,無飲器,人贈他一瓢,又覺得煩惱,把它扔了。
后以“許由掛瓢、一瓢掛樹、掛瓢、棄瓢等”喻指隱居清高的生活。
洗耳
洗耳恭聽
潁川洗耳
晉·皇甫謐《高士傳·許由》
【原文】
許由,堯召為九州長,由不欲聞之,洗其耳于穎濱。
時其友巢父牽犢欲飲之,見由洗耳,問其故,對曰:“堯欲召吾為九州長,惡聞其聲,是故洗耳?!?/p>
巢父曰:“子若處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誰能見子?子故浮游,欲聞求其名譽,污吾犢口?!?/p>
牽犢上流飲之。
【今譯】
相傳,古時堯時代的許由行為正直,不愿出來做官,一次古帝王堯召見許由,想叫他代替自己作為九州之長。
許由聽了以后,認為堯的話違背了自己的意愿,玷污了自己的耳朵,就到穎水旁邊洗耳朵。
這時許由的朋友巢父恰好牽牛來飲水,見許由在水旁洗耳朵,就問他這是為什么?
許由回答說:“堯想召我為九州長,我討厭他說的話,所以來這里清洗耳朵。”
巢父聽了這話后,冷笑著批評他說:“你如果處高岸深谷,好好地過自己的隱居生活,人道不通,不顯露于世,哪里會有人知道你去找你呢,誰能見子?你卻故意浮游于世,又通過種種舉動讓人們知道你,造成名聲,想聞求名譽,沽名釣譽,這完全是你自己自討的,還故作清高洗什么耳朵,我恐怕你洗過耳朵的水玷污了牛的口, 弄臟了這清溪溪的河水,沾污了我小牛的嘴!”
說著,便牽起小牛,到他的上游去飲牛。
【賞析】
這個典故叫“箕山洗耳”,“穎川洗耳”比喻行為高潔,也喻指故意通過某種手段謀取名譽。
許由是因為聽了不愿聽的話而洗耳,而后來的“洗耳”卻變?yōu)楣Ь瘩雎牭囊馑?,也即“洗耳恭聽”?/p>
后以“洗耳”,一般都叫做“洗耳恭聽”把耳朵先洗一洗干凈,以便恭恭敬敬地聽取有益的良言或欣賞優(yōu)美的樂曲cock one's ears to listen,也喻指以接觸世事為恥辱;
以“洗耳翁”指超脫塵俗、不問世事的人。
也以“洗耳”“洗耳恭聽”用來形容傾聽 ,虛心聽別人說話 listen with all ears,恭敬地聽別人講話 listen respectfully,準備請教,請人講話的客氣話。
現(xiàn)在“洗耳恭聽”也用于帶有諷刺或開玩笑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