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史|西方古代-古希臘美術
世界越來越廣泛地流行的高雅趣味,最初是在希臘的天空下形成的。在創(chuàng)造希臘古典文明的主要民族多利安人和伊奧尼亞人到達希臘本土之前,地中海東北部的愛琴海地區(qū)曾經存在過從氏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初期的國家:克里特文化是愛琴文化的源頭,邁錫尼文化是克里特文化的繼承,而季克拉基斯群島則是希臘文化最早的起源地。
季克拉基斯美術?《季克拉基斯小型人像》被概括成抽象的幾何形體,表面光滑,身體扁平,兩臂交叉于胸前,頭呈卵圓形,面部僅刻畫鼻子。


克里特美術?米諾斯宮體量龐大、結構復雜、層次多變,被稱為“迷宮”,建筑采光、供水、排水、通風設施完備。上粗下細的圓柱可能考慮了人們的視差,宮殿有壁畫裝飾,以流暢的曲線、鮮明的色彩描繪出富有裝飾性的人物和圖案,手法與埃及藝術有聯系,如《巴黎女郎》《侍女圖》。另外出土的小型雕像《玩蛇女郎》具有寫實與裝飾技巧相結合的特點。




邁錫尼美術?邁錫尼衛(wèi)城的“獅子之門”形似一塊三角形的石板上刻著一根柱子,兩旁有一對獅子相對而立,造型粗壯有力,是西方最早的紀念碑裝飾雕刻?!栋①らT農的黃金面具》典雅優(yōu)美。


古希臘藝術的形成發(fā)展還與其社會歷史、民族特點、自然條件有著密切關系:地理環(huán)境造就本土人民開拓進取的個性,溫和地中海氣候適宜露天活動,當地盛產色美質堅的大理石為雕刻提供原材料,島嶼文明的明喻性、開放性善于融合吸收并創(chuàng)新;經濟形勢醞釀藝術發(fā)展的物質條件,商品貿易繁榮、航海業(yè)發(fā)達使古希臘得以汲取古埃及、兩河流域等外來文化營養(yǎng);政治基礎允許藝術向個性創(chuàng)新發(fā)展,希波戰(zhàn)爭勝利后的城邦制國家和奴隸制民主政體要求公民保家衛(wèi)國、強健體魄,奧林匹克運動會上運動員裸體競技為藝術家提供了豐富的素材,體育競技精神推動對人體美的認識;科學文化與藝術相輔相成,高度的思辨精神形成了發(fā)達的古典哲學和自然學科,涌現專職藝術家;藝術扎根于深厚的宗教系統(tǒng),謳歌神人同形同性,萌生人文主義精神。
荷馬時期
造型藝術萌芽期與神話形成期
荷馬時期依據《荷馬史詩》作者名字命名,最早的造型藝術作品是幾何紋風格、造型簡樸、大小不一、用于敬神和陪葬的陶瓶,故該時期又稱為“幾何時期”。同時,古希臘人將自我作為外部世界的主宰去進行再現、模仿和塑造,創(chuàng)造出形形色色、理性與感性并存的希臘諸神,如此輝煌的成就植根于深刻的人本主義精神和虔誠的宗教信仰,歌頌神即歌頌人,所以才有爾后輝煌燦爛的古希臘藝術。


古風時期
造型藝術形成和發(fā)展期——出現情節(jié)性瓶畫和柱式建筑
瓶畫?表現的多為情節(jié)性場面,以神話題材和日常生活題材為主,用流暢秀麗的線條表現了各種人物、戲劇性的動人場面以及細膩的感情。東方風格的獸首人身像和植物紋樣等受埃及、兩河地區(qū)影響。


黑繪風格把主體人物涂成黑色,背景保持陶土的赭色,使形象輪廓突出,有如剪影,細部稍用勾線表現,如《阿喀琉斯與埃阿斯玩骰子》。


紅繪風格在背景上涂以黑色,留下主體部分的赭色,人物細部用線來描繪,如《辭行出征的戰(zhàn)士》《老乳母認出尤利西斯》,這種風格主要流行于古典時期。


建筑?神廟形成了圍柱式的典型樣式,此時多立亞式和愛奧尼亞式兩種基本的建筑柱式已經形成。古典后期還創(chuàng)造了更為華麗的科林斯式。多立亞式/Doric order沒有柱基,柱身粗壯、由下往上逐漸縮小、中間略微鼓出、刻有垂直、平行的淺凹槽,柱頭由簡單的方形柱冠和圓盤組成,具有剛強挺拔的男性氣質。愛奧尼亞式/Ionic?order有柱基,柱身凹槽更細密、更深,柱頭帶渦形卷,檐壁有浮雕飾帶,具有纖細柔美的女性氣質。科林斯式/Corinthian?order從愛奧尼亞式演變而來,柱頭像一個花籃,具有精巧華麗的特點。

雕塑?古風時期開始出現大型圓雕和建筑裝飾雕刻。人物直立像一根柱子。女性的衣紋雕刻成一根根平行線。為追求生動的表情,人物臉部都帶有微笑,這種千篇一律的笑容被稱為“古風的微笑”?!逗蔂僬摺访枥L農民肩背著可愛的小牛犢,已可看出藝術家竭力擺脫程式化,整體顯得自然親切。古風后期,藝術家竭力擺脫東方程式,創(chuàng)造新的形象,開始出現健美的青年男人體,后來被人稱為“阿波羅”。

古風時期的浮雕也很發(fā)達。希臘人把浮雕理解成介乎繪畫和雕刻之間的藝術形式,使它既有繪畫構圖的多層配置處理,又有雕塑的體積感。希臘人用浮雕來裝飾建筑,在神廟的東西三角楣、檐壁以及柱廊墻壁上都用浮雕來裝飾。為造成建筑所要求的效果,他們廣泛采用了高浮雕。埃伊那島上的裝飾浮雕《受傷的戰(zhàn)士》是古風末期的代表作,它的人物表現出較高的寫實技巧和較準確的解剖關系,描繪了特洛伊戰(zhàn)爭的題材,對動作刻畫有了進一步發(fā)展,帶有向古典時期過渡的色彩。

古典時期
藝術繁榮期——高度的和諧理性與黃金比例
建筑?雅典衛(wèi)城是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建筑,是希臘人為紀念在希波戰(zhàn)爭中的勝利而建,地勢險要以防御敵人入侵,包括山門、巴底農神廟、尼開神廟、伊克瑞翁神廟等,體現了黃金比例的簡練大氣。

巴底農神廟是由菲狄亞斯設計的獻給雅典娜女神的長方形圍柱式神廟,柱子采用多利亞式,被稱為“古典藝術王冠上的寶石”。

伊克瑞翁神廟以活潑輕巧為特點,它的柱式是愛奧尼亞式,它的南側有一組女像柱,姿態(tài)輕盈形象端莊,完全沒有負重的緊張感。

雕塑?古典初期的米隆作品造型準確,對人體的骨骼和肌肉運動有較深的理解和傳達?!稊S鐵餅者》表現了競技者在擲出鐵餅前的一瞬間彎腰曲臂成S型、另一只腳自由屈伸的動勢,解決了人體重量落在一只腳上的重心問題,改變了雕刻中的直立程式,實現了動靜結合,被譽為“體育運動之神”、“空間中凝固的永恒”。

古典盛期最偉大的雕刻家菲狄亞斯發(fā)展了米隆的成就,在寫實方面達到了更高的境地。他設計了雅典衛(wèi)城,創(chuàng)作了衛(wèi)城中的大量雕刻和裝浮雕。他追求理想風格、創(chuàng)造了典雅肅穆的形象?!堆诺淠扰裣瘛犯哌_12米,為巴底農神廟所創(chuàng),用木胎包以黃金、象牙刻成,表現了女神一手持矛、一手托著勝利女神的姿勢。她的身旁放著盾,盾的內側面刻著《眾神和巨人作戰(zhàn)》,外側面刻著《希臘人和阿瑪戎之戰(zhàn)》。這座雕像立在神廟的主室,是雅典國家威力的象征。
菲狄亞斯為巴底農神廟的東西三角楣所創(chuàng)作的高浮雕被當作古典雕刻最完美的標本。其中《命運三女神》姿態(tài)優(yōu)美,薄而柔軟的衣服下透出豐滿的胸和結實的身體,斜倚的女神有著柔軟而富有彈性的小腹。女神的衣紋處理精彩,纖細而繁密的衣褶隨著人體結構而起伏,仿佛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輕盈的紡織物包裹著肉體,堪稱古典雕刻的理想美的典范。


波留克列特斯是菲狄亞斯的同時代人,既是雕刻家又是古代著名的藝術理論家。他寫了《法則》一書,系統(tǒng)地闡釋了人體各部分的比例,提出頭與人體之比為1:7,并進一步解決了人體重心和各種動態(tài)之間的關系:人體重量由一只腳承受,另一只腳稍提起,使身體產生彎曲和變化?!冻置摺肪褪瞧淅碚摰木唧w體現,強調藝術作品的規(guī)范化,顯示出在結構比例上的厚重有力、無可挑剔的準確,但多少受到形式上的束縛。

普拉克希特列斯的作品以柔美、抒情、寧靜為特征,他的人物總是處在恬靜、愉悅的氣氛中,臉上帶著沉思的微笑,動作平穩(wěn),輪廓具有女性的柔美,但又充滿青春活力,給人以親切、詩意的感受?!逗諣柲古c小酒神》把赫爾墨斯與小酒神的關系表現得親密,洋溢著一種輕松詼諧的情調。人物的身體柔美、具有女性化傾向,整個 人體修長,頭、軀體、下肢形成三個自然轉折的S型。作品充分發(fā)揮了大理石的質地特點,努力追求人體肌肉的細膩變化和美妙含蓄的線條,用大理石表現柔和的皮膚。他強調的不是肌肉的力量,而是一種虛幻浮動的光影,在赫爾墨斯的眼窩里似乎有一種夢幻的美?!赌岫嗨沟陌⒎鹇宓疫?span style="text-decoration-line: underline;">是希臘雕刻中第一件全裸的女人體,表現了女神正要下海沐浴的情景,身體的光潔與衣服的厚重形成鮮明的對比,集中體現現實與理性完美結合的高貴圣潔之美。


古典晚期的史珂珀斯的雕塑傳達出一種內在的騷動和悲劇性的沖突。他的雕刻是疾風驟雨,充滿著運動與不安。他的人物頭部往往處在強烈的扭動中,眼睛深凹、眉骨突出、嘴唇飽滿而彎曲、嘴唇微張。通過面部大的起伏,造成陰影的效果,表達出一種強烈的不安、痛苦、渴望的神情,有一種戲劇性的效果。《尼奧貝群像》表現了尼奧貝正在拼命保護她最后一個女兒免中阿波羅之箭的情節(jié)。尼奧貝面部絕望悲憤又不甘屈服。

古典后期最后一位雕刻家留西波斯繼承和發(fā)展了波留克列特斯的理論,提出了人的頭部和身體全長之比為1:8的標準。他的人物既有運動員一樣健壯的體魄,又有復雜的感情和充滿矛盾的內心世界。《Heracles killing the Lernaean Hydra》取材自希臘神話。

希臘化時期
充滿革新精神的黃金時代——“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
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軍征服了希臘各城邦,建立了亞歷山大帝國。隨著帝國的不斷擴張與征服,產生了希臘文化向東方傳播以及與東方文化的交融,這一時期又稱為“泛希臘時期”。彼時多為理想化與個性化結合的傾向。它的影響遠達印度的犍陀羅藝術。
《薩莫色雷斯的勝利女神》現藏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是盧浮宮三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是為了紀念打敗托勒密艦隊的海戰(zhàn)而建造的。作者將底座做成戰(zhàn)艦的船頭,雕像面對著大海,迎面吹來的海風使女神的衣服緊貼身體,向后揚起。女神張開的雙翅像是在歡呼勝利,體現出勝利的喜悅和豪邁的心情。女神的衣紋刻得很深,造成較強的陰影,衣紋貼在身體上的螺旋形變化加強了人物的動感和生命力。

《米洛斯的阿佛洛狄忒/斷臂的維納斯》現藏法國盧浮宮博物館,是盧浮宮三大鎮(zhèn)館之寶之一。被19世紀法國的雕塑大師羅丹稱為“古代的神品”,18世紀美學家溫克爾曼在論述古希臘雕塑時用“高貴的單純,靜穆的偉大”加以概括,其是最為有力而生動的例證。其由兩塊石頭銜接成,銜接處在衣服和身體相接的部位。其完全保存了古典時期頭發(fā)中分、希臘鼻、眼如杏仁、嘴唇和下巴微鼓、面部表情寧靜的審美特征,整體富于體積感,呈優(yōu)美的螺旋形上升體態(tài),體現了現實與理想的完美結合。

在埃及地區(qū),雕刻傾向于世俗化的描寫。《小孩與鵝》描繪了天真可愛的兒童抱住一只鵝,而鵝極力掙扎,兩者相持不下的情景。雕刻家抓住這一情節(jié),使作品充滿情趣,耐人尋味。

小亞細亞地區(qū)的柏加摩斯是希臘化時期的藝術中心之一,在這里史珂珀斯的悲愴風格得到了繼承發(fā)展,如《垂死的高盧人》。

同一類風格作品還有在羅德島出土的《拉奧孔》,其取材于古希臘神話中關于特洛伊戰(zhàn)爭的傳說。雕塑表現了特洛伊祭祀拉奧孔與他的兩個兒子被兩條大蛇纏住,正在極力掙扎、痛苦不堪的情形。但這里所表現的肉體的痛苦多于內心的激動,對外在氣氛、戲劇效果的追求勝過對心靈活動的揭示,因而顯得不夠深沉、含蓄、樸實。傳達出悲劇的崇高壯美,具有憾人心魄的力量美。

-summary-
英國思想家羅素說
希臘文明、基督教以及工業(yè)革命
是西方文明的三大支柱
恩格斯說
沒有古希臘、古羅馬奠定基礎
就不可能有現代的歐洲
古希臘藝術通過神話證明對理想世界的認識和把握
通過典型化處理將自然美升華為藝術美
其既是西方文明的搖籃
又是世界文化史上永恒的豐碑
-exercises-
古希臘美術繁榮的前提條件
古希臘藝術的四個階段及其特點
為什么古希臘古羅馬是歐洲古典藝術之源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