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征圖譜分析

一點一點來,自由飛行ing......

昨晚留了一組帶狀多孔氧化銅的實驗組在反應釜中,說實話,對這一組樣品是不抱有任何希望的,準備任由它生長的。結果今早一開釜,透亮透亮的上清液下褐色的沉淀,說是久旱逢甘雨也不為過。明天中午約了師姐做掃描,后面的進度會怎么樣,就全看明天中午~~
現在先默認樣品做出來了吧,后面就需要做各種圖譜來驗證產物的特征。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現在還沒做到后面的圖譜分析,就先拿別人的一篇文獻來練練手吧。


像我和這位巨佬的這種摻雜實驗,一組產物做出來的時候,通常需要做SEM、TEM、SEM-EDS、TEM-EDS、XRD、拉曼、XPS。這位巨佬還做了HRTEM。在這篇文獻和我未來所需要做的工作中,做這么多圖譜,都只是想證明一句話:鈷離子摻雜成功,沒有影響氧化銅結構。
這位巨佬是利用Cu和Co的MOF,來快速讓銅的氧化物生長在銅片底物上,順帶摻雜上Co最終形成Co?0.30?CuO?x?的一個納米薄片。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 ?今天的重點是圖譜分析

SEM & EDS & mapping:

mapping圖譜中有四張不同顏色的圖,第一張灰色的是Co?0.30?CuO?x?NF的總體形貌;第二張紫色的是氧原子在第一張圖中的分布;第三張黑色上的亮點是鈷原子在總的整體上的分布;第四張綠色的亮點是鈷原子在總的整體上的分布。這mapping圖譜就好比office中的查找功能,將大圖中的各個元素的原子單獨分類,標色,再隱藏其余的原子。這樣,我們就能說明Co原子,O原子,Cu原子在總體系中均勻分布。下面的那一張藍底大圖,就是儀器對樣品元素分析的結果,通過分析圖譜,我們能看出在該樣品中存在著Co、Cu和O元素。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樣品中存在著Co、Cu、O元素,至于這些元素來源于何種物質,又或是來源于何種價鍵,就需要用后面的圖譜進行進一步的說明。

TEM?&?EDS?&?mapping:

原理同上面的SEM?&?EDS?&?mapping,只不過TEM能看到比SEM更加微小的結構。不多逼逼,接著嘮。

XRD:

金屬氧化物的摻雜改變的是晶格上金屬原子的種類,在氧化銅摻雜鈷原子的這個實驗中也就是將晶格上的Cu原子替換為Co,那么我們肯定不希望樣品中的Co元素來自與鈷的化合物或是氧化物,而是希望看到樣品中全是銅的氧化物(主體全為氧化銅,部分銅原子被替換成了鈷)。在上圖中,我們將樣品的XRD的峰值圖與CuOx的標準峰值圖比對,發(fā)現樣品的峰值全部來源于銅的氧化物,沒有發(fā)現鈷的化合物所產生的峰。
由此,我們可以得知樣品的主題是銅的氧化物,而且鈷是以原子替換的形式存在于樣品中的,而并非以其它形式的化合物存在。

好困啊,寫到這里就不想寫了,蚊子好多,肚子好餓,天天早出晚歸的,根本不是暑假好嘛......要不是實驗,早就溜回家跟老媽搶相機了。哼了個基。

拉曼光譜 &?Raman mapping:

左邊的是拉曼光譜去,右邊的是它的一個mapping,這兩者一起共同分析樣品的一個成鍵情況。在左邊的光譜圖中:
在216.6 cm?-1處的拉曼峰與Cu?2?O?中Cu-O-Cu鍵的2E?u振動模式相關;在292.3,340.1和624.5 cm?-1處的三個拉曼峰屬于Ag,Bg和第二個Bg與CuO中Cu-O鍵的振動模式相關。
上面的是我們產物的圖,下面的是標準樣品中的光譜圖。通過兩者的比較,我們發(fā)現樣品僅僅只是峰值發(fā)生了偏移,而峰的數目并沒有發(fā)生改變,這就說明產品的整體還是以銅的氧化物為主,并沒有生成鈷的相關化學鍵。但相比標準樣品,峰值發(fā)生了偏移,我們就可以用“其余金屬原子替換了銅原子”這一解釋來解釋這一現象(也就是證明了摻雜成功);右邊的mapping根據顏色的不同區(qū)分了不同價鍵的銅氧化合物,紅色和藍色幾乎重疊的區(qū)域表明CuO和Cu?2?O均勻分散在在Co0.30CuOx納米薄片中。
拉曼圖譜外加一個mapping,從價鍵的角度進一步說明了樣品的主體是氧化銅,而且鈷是以原子替換的形式存在于樣品中的,而并非以其它形式的化合物存在。更有說服力。

HRTEM高分辨:

簡單粗暴,高分辨通過極限放大,達到可以看到晶體的晶格間距。高分辨圖示出了兩種晶格間距,分別對應于CuO和Cu?2O。而且沒有觀察到Cu和Co化合物的晶格。
高分辨從晶體結構的角度說明了樣品的主體是氧化銅。

XPS分析:
(感天謝地,終于是最后一張圖了)

XPS能定性定量地測量樣品中的元素,同時還能測樣品中價鍵地結合能。在上圖中,我們找到Cu和Co核外電子對應的結合能所對應的峰。與標準樣品對比,制圖

我們發(fā)現右圖中Cu電子的結合能與標準樣品相比,有所減小,而Co電子的結合能相比標準樣品來說,有所增加(看峰值所對應的結合能)。而結合能與核外電子的密度大小有關,所以我們推測,在這一摻雜過程中,Co的核外電子偏向了Cu。
這一圖譜,我們可以分析樣品內原子核外電子所處的環(huán)境,知道Cu與Co之間存在著核外電子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就是所謂的摻雜效應。

到這里,我所要用到的分析圖譜也就這么多了。該課題還剩下催化性能分析圖外加上共摻雜效應對OER性能的影響這兩大頭還沒理解透......爭取七月底之前把數據都給測了,八月底把中文稿給寫了,不能讓哪個孫子綠我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