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shù):共濟會與俄羅斯哲學(1996年)

共濟會是十八世紀歐洲和美洲影響十分廣泛的精神運動。共濟會傳入俄國后對俄國的思想界影響很大, 十八、十九世紀俄國許多重大歷史事件都與共濟會有關(guān)。

共濟會作為一個思想意識流派, 產(chǎn)生于十八世紀初的英國, 但很快在整個西歐廣泛傳播開來, 繼而在美國及東歐各國開始流行。就其實質(zhì)來說, 共濟會是一個哲學的和宗教的思想意識流派。它的宗教性是它在世界上廣泛而迅速傳播的原因之一, 而它的哲學性吸引了各國知識分子中最優(yōu)秀的部分。共濟會與眾不同的一大特色是, 它有嚴密的組織性。在這個具有保密性的組織中又有嚴格的等級和層次, 所以, 從組織上說共濟會有幫會性質(zhì)。還有一個與幫會類似的特點是, 共濟會有自己特定的入會儀式。由于共濟會在組織形式上、活動方式上和儀式上都類似于中世紀歐洲教堂的建設(shè)者們所組成的兄弟會, 所以它的成員又被稱為“ 自由的砌石工” , 共濟會一詞最原始的法文就是這個意思。
共濟會在俄國的出現(xiàn)可追溯到十八世紀30 一40 年代, 但它在俄國的鼎盛時期則是十八世紀7 0一8 0 年代。十八世紀初, 彼得大帝( 1 68 9一1 7 2 5 年在位) 的改革從根本上改變了莫斯科時代的落后面貌, 以羅蒙諾索夫為標志的俄國科學在十八世紀中葉正式產(chǎn)生了, 俄國人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迅速歐洲化了。在十八世紀50 一70 年代俄國共濟會深受歐洲及本國啟蒙運動的影響, 吸收了這個時代的先進思想。但在70 年代后, 神秘主義傾向在共濟會中得到了加強, 這種神秘主義與東正教結(jié)合, 從而使俄國共濟會具有了與歐洲其他國家不同的特色。關(guān)于共濟會思想的復雜性, 普希金曾說過: “ 神秘主義的虎誠和哲學上的自由思想的奇怪結(jié)合, 無私地熱愛啟蒙運動以及實踐上的慈善行為使共濟會成員與他們所屬的那個時代的人區(qū)別開來”。顯然, 共濟會能在俄國傳播應歸功于彼得大帝的改革所創(chuàng)造的有利環(huán)境。甚至共濟會成員中曾有這樣一種說法, 第一個俄國的共濟會分會是由彼得大帝創(chuàng)立的。在葉戈捷林娜二世統(tǒng)治初期,共濟會甚至受到一定的庇護, 這主要是由于葉戈捷林娜的開明君主專制提供的寬松的政治空氣。但后來,1 7 9 2 年, 她下令關(guān)閉共濟會各分會, 共濟會的領(lǐng)導成員( 如諾維科夫) 遭到迫害。葉戈捷林娜二世之后, 即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初, 俄國共濟會曾有所恢復, 但1 8 2 2 年被再一次地關(guān)閉。而1 8 2 5 年十二月黨人起義之后, 共濟會更是政府鎮(zhèn)壓迫害的主要對象了。共濟會在俄國傳播的一個最突出的特色是它與東正教的結(jié)合。
到十八世紀70 一80 年代在俄國已有各種共濟會組織一百余個, 會員達二萬五千人左右。其次表現(xiàn)在俄國共濟會的思想意識體系的迅速形成。
諾維科夫( 1 7 44 一1 8 1 8 ) , 是十八世紀俄國最著名的啟蒙思想家之一。他出生于貴族家庭, 1 7 5 5 一1 7 6。年他在莫斯科大學附屬中學上學。1 7 6 7 一1 7 6 8 年曾參加國家法典的起草工作。他的活動和思想發(fā)展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以1 7 7 5 參加共濟會為界。
洛布欣( 1 7 56 一1 8 1 6 ) , 是俄國共濟會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出身于皇宮貴族家庭, 曾在政府部門任過職。十八世紀80 年代參加共濟會。由于與諾維科夫有聯(lián)系, 曾被政府審查過。1 7 9 6年再一次在政府部門任職, 1 8 12 年的戰(zhàn)爭結(jié)束后辭職。
施瓦爾茲( 1 7 51 一1 7 8 4 ), 生于羅馬尼亞, 德國血統(tǒng)。1 7 7 6 年來到俄國后立即加入俄國共濟會, 并積極參與共濟會的活動。1 7 7 9 年他在莫斯科大學任德語教授。1 7 8 0 年任額內(nèi)哲學教授, 并積極從事啟蒙教育。1 7 8 2 年被排擠出大學講壇, 但他在自己家中繼續(xù)講學。1 7 8 4 年碎然去世。

哲學問題一直是共濟會成員十分關(guān)心的問題,下面對共濟會涉及的主要哲學問題作一簡要介紹, 主要從三個方面: 本體論、人本學和宗教哲學。
1.共濟會的本體論。共濟會對本體論的探討主要體現(xiàn)在對兩個世界的存在的探討上。對這個問題的態(tài)度決定了共濟會哲學的基本特色— 宗教神秘主義。共濟會產(chǎn)生的根源之一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不滿, 認為現(xiàn)實社會制度不完善, 不公正。由此共濟會會員們否認現(xiàn)實世界的實在性, 追求彼岸世界, 即承認彼岸世界的存在。,上述幾位共濟會代表都有否定現(xiàn)實的感覺經(jīng)驗世界的傾向, 都號召人們不要做現(xiàn)實世界的奴隸, 努力完善自己的精神, 以便進入彼岸世界。在他們看來, 盡管兩個世界都存在, 但此岸世界是不完善的, 暫時的, 而且充滿了罪惡, 彼岸世界才是完美的, 永恒的。但彼岸世界在共濟會中不是指死后的世界, 而是指人的精神世界, 從此岸世界到彼岸世界只有通過精神修煉。這一點就是共濟會的宗教性的具體表現(xiàn), 它構(gòu)成了共濟會哲學思想的基礎(chǔ), 為多數(shù)成員所接受。
2.共濟會的人本學。共濟會成員對現(xiàn)實世界漠不關(guān)心, 所以一般都不研究自然科學, 甚至否認自然科學的作用。他們認為人及人類的目的就是達到精神上的自我完善。于是人的精神成了他們研究的主要目標。在他們看來, 現(xiàn)實的感性世界是人的精神的臨時居所, 其中, 人的生命只不過是向永恒的彼岸世界的過渡形態(tài)。并且, 由于人類的原罪, 此岸世界充滿了痛苦和折磨。共濟會的作用正是將自己的會員從這個罪惡的世界拯救出來, 途徑就是對人的心靈進行修煉。他們認為, 人在精神上的完善是可能的, 因為人的本質(zhì)不僅有罪惡的一面, 而且還有神圣的一面。只有對人的心靈進行“ 雕刻” , 神圣的一面才能沖破罪惡而顯現(xiàn)出來, 這便是“ 自由砌石工” 們的主要任務。于是, 物質(zhì)生活、世俗欲望等在他們看來便是罪惡的藏身之所, 應該徹底拋棄。至于具體如何“ 雕刻” 心靈, 共濟會會員們只好求助于神秘主義, 神秘主義的精神修煉成了他們主要的生活方式。
3.共濟會的宗教哲學。共濟會成員絕大多數(shù)都是篤信宗教的, 他們的精神活動都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共濟會哲學的宗教性, 從上述本體論和人本學的敘述中便可看出, 即共濟會的哲學探討是在宗教范圍內(nèi)進行的。共濟會宗教哲學的核心是內(nèi)心教堂的建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