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三萬里——有目如盲,不見長安
最開始了解到有“長安三萬里”這部電影是在一個月、或者兩個月前,在那之前我完全不知道它的存在,正是因為沒有聽說過,所以沒有什么預期,但當眾多出沒于詩句、文章、畫卷中的歷史人物一躍而出現(xiàn)在這部電影的預告片里,久藏于腦海中的詩句在這瞬間也仿佛縈繞在耳邊,那如何能讓人不產(chǎn)生一點期待呢? 可惜昨日對美好愿景的期待最后往往被今日殘酷的現(xiàn)實錘擊成一地碎片。在或是抓心撓肝、或是面無表情、或是滿頭疑惑的度過略微煎熬的看完“長安三萬里”之后,有一件我可以確定的事情。 那就是,隨著技術(shù)的進步,追光有能力把自己內(nèi)里那團爛棉花包裝的越發(fā)光彩奪目。技藝越發(fā)精進,而初心依舊不變,讓人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相較于耳熟能詳?shù)睦畎祝娪皬牟辉趺礊榇蟊娝熘母哌m的視角切入,借高適對自己李白的相識相交經(jīng)歷的講述,介紹二人的跌宕起伏的一生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大唐由盛而衰的長卷。 大唐、大唐,巍峨、雄奇、開放、瑰麗,回望悠久的中華歷史,大唐如同橫亙于天地間的一座高峰??鬃拥翘┥蕉√煜?,今人登臨這座高峰一覽盛唐風采之后,預計也會產(chǎn)生對其余朝代的“小視”之心了! “長安三萬里”,“長安”是大唐的中心、是盛世的代表、是所有人追尋的目標,“三萬里”則是一個虛指、是所有人追尋“長安”的旅途。這部影片是一扇窗,窗的那邊是令人神往的詩人、令人神往的故事、令人神往的長安;坐在窗邊的168分鐘則是追尋長安的三萬里旅途。 “長安三萬里”的主題是明確的、視角是巧妙的、背景是絕佳的。可惜食材新鮮、備料齊全、炊具趁手,偏偏掌勺的是個英國廚子,化珍饈成狗屎。 大唐遇上追光,就像柯潔遇上賴均輔——無法失敗,但是爛柯杯。 如果不仔細咀嚼,只囫圇吞進肚子里,“長安三萬里”還能算是一部合格的商業(yè)片,食之無味,但就這題材而言棄了也確實有點可惜。 但筆者仔細瞧了瞧,發(fā)現(xiàn)這影片里對盛唐氣象的描寫,不能說是相差不大,只能說是交集不多。 雖然唐朝和現(xiàn)在隔了一千多年,創(chuàng)作者對唐朝的描寫既沒有后來者應該有的客觀準確,又沒有如當時人物情深意切。 不要求會寫,那你至少得會抄吧? 依稀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 百馀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 以上節(jié)選自杜甫《憶昔》。 但整部電影你對盛世長安的印象可能大多數(shù)時候是這個人、那個人在不知所云的宴會上發(fā)癲。沒錯,說的就是你——李白。 未入仕時,宴飲、狂歡、發(fā)癲;入仕之后還是宴飲、狂歡、發(fā)癲。你這入仕是為了什么?施展抱負就是喝的更多了是吧?讓人不能不懷疑這部影片是不是專門來黑李白的。 而高適的存在卻像是一根棍子,通過我的視線進入我的腦袋,就那么一攪,輕易就把我的腦子攪成了糨糊。你不知道高適的存在意義究竟是什么? 在這部影片中,高適與李白走的不是一條路。李白有的是“詩”,高適有的是他的“高家槍”。針對這樣的情況,可以說兩人是殊途而同歸,也可以說其中一人走在了錯誤的道路上,另一人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 從筆者的視角來看,李白這條稀爛的人物線的存在顯然不能讓筆者認為兩人是殊途而同歸,那樣會把高適也拖進爛泥潭里。但要說高適走在了曲折但正確的道路上,那倒也未必。 就一般爛大街的套路而言,高適這個人設的發(fā)展后續(xù)應該是在人生起落中終于認清了自己要走的路,憑借“高家槍”在戰(zhàn)場上闖出自己的事業(yè)??上г趧?chuàng)作者巧妙的設計中,高適像是沒別的路可以走,“淪落”到不得不走這條路。憑自己的本事去打拼一番事業(yè),但卻給筆者一種“我高適堂堂男兒居然淪落至此”的憋屈壓抑,也算是另一種角度的開眼界了。 遑論并不自認為詩人的高適最后居然能說出“詩在、書在、大唐就在”這種話來,完全淪為了創(chuàng)作者的工具,被拉著在“詩文”和“大唐”中間畫了個等號。 倘若這些大詩人、大文豪從棺材里蹦出來,看見這個“有趣的”等式,心里估計要入創(chuàng)作者的老娘。 在某些方面,盛唐因為這些錦繡文章更添幾分風采,但盛唐之所以是盛唐,卻不是因為這些文章。畢竟,也沒聽過“盛宋”的說法??! 詩在,書在,大唐就在。 不是詩文鑄就了盛唐,而是盛唐成就了這些詩篇。是因為透過這些詩文能看見一個人民生活安定、豐饒富足的大唐,才可以說詩在書在大唐就在。而不是罔顧事實,指一說十。 不知道為什么總是有這樣的創(chuàng)作者,他們漫步在云端,不諳世事,對某些常識無知的可以稱得上“愚蠢”,但又蠢而不自知,有一種小布爾喬亞的“天真浪漫”。 關(guān)于電影中其它諸多問題,在這最要緊的問題下顯得不是那么重要,故不再多花時間于鍵盤上。 盛極而衰是一個殘忍的詞語,在看到美好的事物被毀滅時我們常常懷有惋惜和同情。盛極而衰又是事物發(fā)展的必然規(guī)律,登上山頂后,只剩下山的路,總是讓人無可奈何。 在“長安三萬里”中,偶能見盛世長安的,不過一句李白的“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求故事的,可以找故事書; 求詩文的,可以找《唐詩三百首》; 求盛唐的,“長安三萬里”確是不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