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懼癥——被“愛”救贖
被“愛”救贖
?
???? 權(quán)利、地位、財富可以給一個人帶來安全感,而“愛”同樣可以給人帶來安全感。此種愛不僅包括狹義的愛情、性愛,也包括廣義的人際間的關(guān)注、肯定、感激、需要、喜愛、欣賞、接納等。以“愛”為主要安全感來源的人傾向于屈從他人、依賴他人、取悅他人。表面上他不再爭名奪利,但這并不是說他已經(jīng)沒有了進取心,而是他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屈與人下、取悅他人、獲得他人的信任、維系和諧的人際,通過他人的接納來保護自己不被傷害。
??? “贏得愛意味著通過強化與他人的接觸來獲得安全感,而追求權(quán)利,聲望和財富,則意味著通過放松與他人的接觸,他通過堅守個人自己的位置來獲得安全感?!薄▊?霍妮

???? 我們可以從獲得安全感來源的不同區(qū)分出兩類人:擴張型與收縮型。“擴張型”的人通過成功、權(quán)利、財富、能力來凸顯自己的不凡,并希望活在別人的羨慕和崇拜之中,如果得不到成就與崇拜,他就會一蹶不振。因此他的上進心極強,往往有著遠大的理想與抱負,并且不甘于屈與人下,也容不下別人的否定與傷害。并因為想象中的不凡,而看不起軟弱無能的人,也害怕自己成為那樣的人;“收縮型”的人迫切需要的不是成就,而是愛,因此他不惜屈與人下,壓抑自己的情感以換取別人的接納,通過別人的接納來減輕易于被拋棄、遠離、孤立無援的恐懼感。因此在生活中他往往樂于奉獻、壓抑自我,把他人的需要置于自己之上,努力去迎合別人,并任勞任怨,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老好人。他就好像一個“偷渡者”一般無足輕重,因此他需要靠別人才能使自己獲救——他急需別人接納他、肯定他、需要他、喜歡他,從而減輕內(nèi)心中價值感的缺乏。他在年輕的時候也充滿幻想,或曾付諸行動,想要獲得成就與地位,但當遭受打擊,他選擇了另一條路——成了一只溫順的小綿羊,成為了一個可愛的,一個對他人有益而無害的人。他通過壓抑自己以換取別人的“愛”,通過“愛”來獲得內(nèi)心中的安全感。
??? 卡倫.霍妮對這兩種人有這樣精辟的分析:“擴張型的人在自己身上美化和培養(yǎng)的是一切意味著權(quán)利的東西。對別人而言,權(quán)利使得他需要勝過別人并在某些方面使自己處于優(yōu)勢。他往往會操縱或控制別人,使他們依賴他。這種傾向也反映在他期望別人對待他的態(tài)度之中,無論他是在追求別人的崇拜、尊敬或是承認,他感興趣的是使他們尊重他并傾佩他。他深惡痛絕的是自己變得順從、息事寧人和依賴別人。但收縮型的人,恰好相反——他必須在意識中‘不能’覺得優(yōu)于他人,也不能在行為中流漏出這種情感。相反,他傾向于臣服別人、依賴別人、取悅別人、對別人做出讓步。他所渴望的是幫助、保護。他不能對別人懷恨在心,他也必須回避任何‘放肆’的思想、情感或姿態(tài)。他必須極端助人為樂、慷慨大方、體貼入微,他必須理解、同情、鐘愛別人并為別人做出犧牲,他的理想化自我形象主要是‘討人喜歡’品質(zhì)的綜合體,這些品質(zhì)如毫不自私、善良、慷慨、謙恭、圣潔、高尚、同情——他要靠別人來使自己獲救”
??? 當然,這里還存在第三種類型,處于中間狀態(tài)的“混合型”——他對愛與成功的渴望同樣強烈,因此他的內(nèi)心往往更為沖突與分裂,畢竟對于純粹擴張型的人來說,成功是最重要的,他不必在乎別人的感受與想法,他甚至可以不必顧及道義,只要成功,有權(quán)勢,地位,其它的都不重要——這個世界上沒有比成功更重要的事情——他們表面上很有魅力,自我感覺極好,但卻操縱欲強,不會真正關(guān)心別人,為追求自己的利益不惜一切代價;而單純收縮型的人,只要他可以維系一個完美的形象,可以維系人際的和諧,全然可以放下自尊與權(quán)利,可以安心做一個無所求的老好人,甘心付出。畢竟,沒有比愛更重要的事情,因此,就算他吃虧或被利用也不會有太多的心理沖突。就好像一位女性患者,雖然每次辦公室都是她打掃,每次吃了飯都是她撿的桌子,當問她:別人都看著,只有你做,難道你心里不會有不平衡么?她瞪著一雙單純、無辜的大眼睛望著我說:不會呀,就當鍛煉身體了。我只能無奈地說一句:要都是你這樣的人,要警察有什么用?
??? 但“混合型”的人卻痛苦的多,畢竟他無法即滿足擴張,又同時滿足收縮的要求。簡單來說“成功和權(quán)勢”與“圣潔和愛”本來就是不相容的——如果他努力爭取成功,那么就可能就會遭人嫉妒;如果他過于出風頭,就可能招致別人反感;如果他吃了虧,那么他的自尊心也無法允許;如果他因為自尊受損而發(fā)火,他又無法面對別人會討厭他……這樣就會在他內(nèi)心中形成各種沖突,而如此的沖突也會讓他分裂,就好像內(nèi)心中有個議會,而政黨之間的意見不同,整天吵來吵去,讓他無比糾結(jié)——他怎么做都是錯的,怎么做都無法獲得內(nèi)心的安寧與平靜。
??? 大多數(shù)的患者只能體會到因癥狀的存在帶給他的痛苦,卻沒有體悟到這一切的痛苦正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是他執(zhí)著于權(quán)勢或愛的話,那他本可以隨遇而安,但正是因為他病態(tài)的執(zhí)著,才造成了嚴重的心理沖突,并把阻礙他的東西當成癥狀。
??? 有人會說:那好吧,我放下,我放下一切的執(zhí)念。一些患者就立馬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擴張型的人會突然變得無所求,而一些收縮型的老好人,開始想著怎么拒絕別人,維護自己的權(quán)益。開始這些嘗試會讓他感覺不錯,但過了一段時間,他又會變得恐慌,因為這不是“他自己”,他只是為了“治愈”而履行我交給他的任務(wù)。當擴張型的人放棄對權(quán)勢的追求,當收縮型的人開始變得張揚,他內(nèi)心就開始產(chǎn)生強烈的恐懼感,他害怕自己會被他人所拋棄,然后他立馬又回到了之前的樣子。

??? 當一個人沒有從心底里意識到自己的病態(tài)執(zhí)著,沒有發(fā)現(xiàn)內(nèi)心中的恐懼,沒發(fā)現(xiàn)自己被“應(yīng)該”束縛,只是“命令”自己放下是沒有用的,因為他并沒有發(fā)現(xiàn)自己對這一切的渴求與依賴程度有多深。因此,心理分析并不是直接給出建議,教會方法,而是讓他認識到問題的本質(zhì)在于他不敢放松地活出自己來。如果真的有一天他能從夢中醒來,也許他會發(fā)現(xiàn),一直以來不是他做的不夠,而是做的太多。就好像計劃經(jīng)濟與市場經(jīng)濟,或是專制與民主一般,放開一些反倒更好。
??? 正如收縮型的人,他本可以想說就說、想做就做、不高興就拒絕,喜歡就接受,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但因為他需要獲得愛、認可、接納,而且就好像毒癮發(fā)作一般地強烈,因此他就非要逼著自己做一個老好人,一個爛好人。但這一切并不是自然而言,而只是刻意強求。正如一位男性患者,整天都擔心自己會做出什么出格的事情,比如,自己會無意識罵了別人,或說出一些對別人不敬的話,這樣會招致別人的打擊和傷害,當然如果僅僅是傷害自己也無所謂,他擔心別人會報復自己的老婆和孩子,如果是因為自己的過錯給家人造成傷害,那么他更不能接受——他無法背負如此的罪責。當然,這并不是對家人的愛,而只是害怕自己成為罪人。畢竟他一直都在努力扮演成一個好人,因此在生活中,就極力嚴格監(jiān)控自己,絕不允許自己做任何出格的事,說任何對別人不敬的話,但越是這樣他就越是懷疑自己是否做了出格的事情。因此,他整天都在回憶反省自己這一天的言行,如果不確定,就會讓他極其的焦慮不安。
??? 問題其實不在于他是否真的做了出格的事情,而在于他總是在別人面前刻意維系好人的形象,害怕自己成為一個“壞人”。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他一般極少和別人發(fā)生沖突,大多數(shù)時候他總是忍氣吞聲,整天樂呵呵,客客氣氣,就好像是一尊彌來佛。但在這樂呵呵的背后卻隱藏了太多的怨氣,因此他總是在幻想自己發(fā)財之后就報復那些傷害過他的人。但現(xiàn)在他太弱小,就好像是一只生活在狼群里的羊,生怕自己被別人傷害,因此必須維系人際的“和諧”,因此他和別人發(fā)生沖突和矛盾的時候,他總是忍不住先道歉,他難以讓沖突持續(xù)的時間過長。就算他心里對一些人不滿,他也絕不敢表達出來,無論是言語或是表情,因為這樣他就感覺自己對不起別人,按照他的話說就是:我不應(yīng)該做這種事情,我應(yīng)該友好和善良、好相處、被人信任。
??? 但這種“好人”形象其實不過是一種假裝罷了——他只是因為害怕被人討厭、遠離,所以才如此委曲求全。當然,我經(jīng)常對他說,放開一些就好了,罵了就罵了,說了就說了,成為一個壞人就成為壞人吧。但他不敢,他只想成為一個“正常人”——一個老老實實,不會得罪人的老好人。因此他在治療中也存嚴重的阻抗,認為治療在教他學壞。
??? 治療從來不是幫人“從善”,而是讓一個人“學壞”。因為,敢于壞,才是敢于真實,而敢于真實,才是活出真實自我的第一步。放棄“好人”的偽裝,才能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一個健康的人!他不敢“壞”,是因為他希望通過別人的“愛”獲得內(nèi)心中的安全感。
?? ??“他壓制了敵意,放棄了戰(zhàn)斗精神。他不再突發(fā)脾氣,而變得順從服帖。他學會喜歡每一個人,以一種無助的崇拜心理去依賴自己所害怕的人。他對別人的態(tài)度是表面上‘天真’的樂觀信任,而潛在的卻是一種不加區(qū)分的懷疑與憎恨。”—— 卡倫.霍妮
??? 雖然他對每個人都好,但其實他和誰都不好,畢竟這一切的和諧都是他壓抑自我換取的,因此他在內(nèi)心中無法相信別人可以接受真正的他,而且心中也充滿了對他人的怨恨。
??? 因此,我往往會建議患者說出自己真實的想法,就算別人會不高興,就算有損自己的好人形象,但如果真的要維系一段感情,必須要這樣做。畢竟,壓抑自己并不能交到真心的朋友,獲得真正的愛情。而他人的反饋也往往會讓患者本人驚訝,他原本以為說出來一些“傷害”別人的話,會令別人討厭自己,甚至無法繼續(xù)維系關(guān)系,但事實卻是大多數(shù)人并沒有把這一切當回事,反倒會體諒他的情緒,并做出讓步。
“老好人”不僅在做人上老老實實,在做事上也是認認真真、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這一點又和擴張型的人有不同,擴張型是通過努力工作和學習獲得成功、權(quán)勢與別人的仰慕,但收縮型的人是通過“認真”來逃避苛責和傷害——他害怕別人說他不好,因此他不得不逼著自己做好一切。如果他是會計或設(shè)計師的話,那么對待數(shù)據(jù)就非常嚴謹,生怕犯錯,因此要檢查好多次,也嚴重影響了工作和學習的效率。當問他為何這么“勤勞”的時候,他往往告訴我:我不能辜負別人對我的期望。因此,在生活中他總是害怕犯錯,害怕做的不好,整天生活在焦慮之中。因為他的認真與負責,領(lǐng)導也愿意把重要的事情交給他,但越重要的事情就越讓他緊張。因此,他總是難以對自己的工作滿意,總認為自己做的還不夠好。
在治療中,他也絕對是一個盡職盡責的“好患者”——他總是事無巨細和我述說他的病情;他總是盡力完成我交給他的每一個任務(wù);他總是認真做治療筆記,不會落下任何一個細節(jié),他也會對我猶如“教主”一般地尊重。但太在乎細節(jié)的結(jié)果,反倒讓他沒有抓住重點,他越想要表達清楚每一個細節(jié),就越容易忽略全局——他只是在扮演成一個好患者,以免被我反感,因此他的注意力更多地放在自己的表現(xiàn)上,而不是心與心之間的交流上。

??? 做好一切成了他人生的最高追求——一個好員工,一個值得信賴的朋友,一個好母親,一個好妻子,一個好人。在他身上幾乎挑不出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就算他已經(jīng)做的這么好,但他依然不放心,他總是會擔心自己有做不好事情,更擔心別人發(fā)現(xiàn)這一點。因此他總有一種“潛伏”的感覺,擔心別人發(fā)現(xiàn)他的真面目,進而離他而去。這種焦慮也會體現(xiàn)在夢中:他會夢到自己在峭壁上,沒有圍欄,雖然有梯子下去,并且別人都很容易的下去,但自己不行。
??? 所以他膽子很小,不敢冒險,只有百分之一百二的把握他才敢去做。因此他人生很多重大選擇總是低于他實際的能力,因為這樣才安全,才可以避免失敗,才不至于被人看不起,因此他浪費了自己的潛力與能力。
??? 他總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因此總是會體會到強烈的挫敗感與自卑感,然后對一些看似達到他期望的人,又產(chǎn)生了一種盲目的崇拜。因此他也往往被一些喜歡吹牛,滿嘴跑飛機的人所迷惑,雖然他壓抑了自己的憤怒、報復、野心,但他在內(nèi)心深處依然會暗自崇拜這些“敢作敢為”的人。“他并不能真正地區(qū)分真正的自信與虛假的自負、真正的力量與自私的殘暴”——卡倫.霍妮
??? “愛”對于他而言就如空氣一樣不可缺少。因此,他壓抑了一切“令人討厭”的品質(zhì),諸如:自負、自大、圓滑、自私、報復性沖動、攻擊性、指責——他應(yīng)該為愛犧牲一切,愛就是犧牲。他就好像是一個“二等公民”,沒有主見、沒有想法、沒有脾氣、沒有地位、也缺乏價值,不敢提出哪怕合理的意見。他也總是順從別人,因此他總是不能大大方方地做事和說話,總是要顧及別人的感受。一位女性患者是這樣描述自己的心理狀態(tài)的:就好像一個淋得像落湯雞一樣的女人蹲在那里,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我沒法保護自己。
???? 這個世界上不存在真正的老好人,這僅僅是對他人的討好,和成功一樣,好人的面具與他人的肯定起到降低他內(nèi)心焦慮的作用。因此,老好人的背后往往隱藏了太多對他人及社會的憤怒與不滿,尤其是當別人沒有“善待”他的時候。正如同一些重大案件中的行兇者,當記者采訪他身邊的人的時候,身邊的人往往無法把這一切的罪行和他本人聯(lián)系在一起,畢竟在生活中他的“善”,讓人無法相信他能做出如此的“惡”。其實,在一個人的內(nèi)心中善與惡本是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正如太極八卦一樣,當一個總是如此極端地展現(xiàn)自己的善的一面,掩蓋自己內(nèi)心中的惡,結(jié)果他的惡不但沒有消失,在某些刺激下反倒會迸發(fā)出來,當然這會嚇壞他自己。正如一些患者,總是擔心自己把孩子扔下樓,擔心自己不要夢游的時候亂倫,擔心自己不要拿著刀殺了自己或小朋友一類,當然他并不會真正做出來,但這如此強迫意向的背后卻折射出了一個更重要的問題——他不敢面對自己的“惡”,甚至是壞的想法,他都無法直視。也說明了壓抑了自己情緒之后的反彈——他的“惡”更加泛濫。
??? 為了贏得別人的肯定,那么就必須要有高尚的人格,但這一切并不是真正品行高尚,畢竟發(fā)自內(nèi)心與不得不之間是有很大區(qū)別的。對于被內(nèi)心恐懼感所驅(qū)使的人來說,他不敢不高尚——真正的高尚發(fā)自于內(nèi)心,虛假的高尚來自于恐懼。當一位患者以自己不亂搞男女關(guān)系而自覺品行高尚的時候;當一位女性患者因為自己不是處女而倍感焦慮;當患者借以人品的名義來逃避人際沖突或任勞任怨的時候;當一個純潔如玉的女性患者在抨擊她身邊做小三的女性朋友的時候,我只是提醒了她一句:難道你不會因為自己蒼白的人生而遺憾嗎?
??? 他壓抑了自己的性格、脾氣、本能、情感,但結(jié)果卻是別人越來越不把他當回事了。就好像一個人習慣了“孔融讓梨”,那么最后別人真的把最小的梨給他的時候都不會詢問他的意見,以為他不會說什么,甚至不會有任何想法。最后,他也只能自食惡果,欲哭無淚了。就算如此,他也不敢和別人說他其實他想吃那個最大的梨子,因為他害怕破壞了之前留給別人的好人形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