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六小身份從“大師”轉變?yōu)椤昂镔\”的探究。

看了好多666的梗。
我原本,其實很反感網絡總去抓著某個名人的尾巴不放。也想必一開始很多人也同我一樣。
可是,當一個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挑戰(zhàn)你的三觀底線的時候,會讓你不得不承認,有時候,沙雕網友們真的會讓一個人的丑惡嘴臉,無處可藏。
6小的樣子,讓我想起,我在學習心理學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壞小孩定理”也稱之為“貝克爾定理”。
嗯,你們可以大致理解成“被愛的都有持無恐”。
為什么“演藝圈”變成了“娛樂圈”?
為什么充斥著如此多的“壞孩子”,他們胡作非為卻能得到一切?對此,經濟學家加里·貝克爾的“壞孩子”定理(Rotten Kid theorem)其實早有說明。它試圖闡述的一個結論是:在一個“利他主義”(有利于他人)系統(tǒng)中,有頭腦的孩子知道什么時候踢姐姐對他有利,而什么時候這樣做對他不利。
很明顯6是個“壞孩子”,但區(qū)別是他沒頭腦。
這個大自然就是這樣一個“利他主義”系統(tǒng),大自然無償的給予萬物近乎無限的資源,但缺少必要的規(guī)則、懲罰和獎勵,所以日益成為“壞孩子”的天下。
這也是“物競天擇”的另一種說法。
演藝圈就是如此。因為沒有一個強硬的,或者足夠客觀,讓所有人都認同的標準。所以,那些胡作非為的人越來越多。
“壞孩子”能夠得到的比別人更多,這在客觀上強化了做“壞孩子”的意愿。那些愿意為別人犧牲自己利益的人逐漸被淘汰掉,“好孩子”開始反思“善”是否是導致自己失敗的根源,于是,意志不堅定的“好孩子”變成“壞孩子”。“壞”的基因存活并茁壯繁衍起來。
也許你們能拿很多例子來反駁我,但是,這些例子是你們知道的。
那你們不知道的呢?
在解釋“善”與“惡”的問題上,法律一貫很少涉足,但是,現實生活中的“善”與“惡”同樣符合“壞孩子”定理的基本思辨。在一個規(guī)則不甚健全的環(huán)境中,“惡”者往往能夠得到更多的既得利益,從而強化自己的基因遺傳下去。
所以,像6小這樣的人越來越多。無論是老藝術家還是小鮮肉。意志不堅定的人,都逐漸從“兢兢業(yè)業(yè)”走向“肆意妄為”。
你們可能感到更困惑,那么說,選擇做“惡”豈不獲得“利”的概率更大?廣義層面上的確如此。一個兢兢業(yè)業(yè)的實力派藝人,獲得資源的機會肯定不如一個愿意放下尊嚴的“十八線明星”。除非他能火起來。走了流量和資源,他才能擺脫這個循環(huán)。
所以,說句難聽的,倘若沒有“濟公”游本昌做對比,6小的做法似乎也變的合情合理了。
不過,倘若真就是這樣,也不盡然,人類天生也是有“利他”的,比如:對待自己的孩子、親屬、朋友?!袄髁x”通過相互合作,可以實現不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的好結果,從而使每個受益者都愿意主動采取有效的“利他行為”來對待整個利益團體里的人。事實也證明,一個團體中有“利他主義者”,就會比沒有“利他主義者”的團體更容易獲得成功。
楊潔導演就是最好的例子,她為了讓西游記成功付出了多少?而當時因為6小等師徒4人都是受益者,所以矛盾不顯,他們也愿意努力付出。一旦他們能自食其力,就一腳把相當于“母親”的導演踢開。
我唯一感到開心的事情是,至少在大部分人的道德價值觀眼里,六小齡童所做的事情終究是為大多數人所唾棄的。
想要解決這種問題,就只有當規(guī)則的完善速度追得上“壞孩子”的基因遺傳速度時,“善”者才能夠更好地存活下來。也就是說,當“肆意妄為”的成本(經濟成本、時間成本、道德成本、機會成本等)足夠大,大到超過“壞孩子”的獲利時,“壞孩子”才會逐漸少起來。
——本文觀點論證,部分引用自《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