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終之空remake感想
終于還是對電波作下手了。
vndb上給了9分(vndb上均分是8+,貝葉斯評分是7.72,也算高了),但這個分打的不算太有實感,畢竟第一次打這類作品沒有比較也很難給出具體評價。
前段時間在推時鐘機關三部曲(的前兩部),第二部最后的高潮和伏筆回收基本上把很多問題都解釋清楚了,剩下的一些問題大概也能在第三部得到解釋。這類劇本構思比較完整,基本上在讀者對世界觀承認的情況下能把事件寫得很清楚
很早以前云過的CC以及之前推過的yu-no,劇本給了一個很有科學氣息的背景,并在敘述中給了很多對世界觀的解釋,但由于這種強烈的解釋和運用就像在上射頻課一樣,老師的確在講解,但你也的確是聽不懂,使得你沒有辦法無腦地將其全盤接受。這類劇本總是會有一些想不明白的地方,迫使你去找一些解析(我記得剛云完CC那會真的一直泡在貼吧里看一些分析貼)。
終之空(remake)這種就更不一樣了。它的故事非常簡單(文本量也不大),它也給了一個非常獨特的世界觀,但卻根本沒打算解釋(這種哲學分析并不能算是一種常規(guī)意義上的解釋,抑或說這種哲學分析指向的就是不可解釋)。終之空似乎把我們的世界解釋成了我們難以理解的樣子。我們?nèi)耘f不知道彩名究竟是什么,我們也不知道終之空、世界末日的具體意義,只能按照行人線一開始提到的維特根斯坦的名言“對于不可言說之物,理應保持沉默”那樣,不對其具體意義深究,而看作是表達作品觀念的一種工具和象征。
作為一部不到十個小時就能全通的作品,知乎答主零溢用了五萬八千字對其做了解析,我也是對照著他的解析完成了整個游戲的游玩。雖然我的哲學造詣并不高,對于作者秉持的(按照解析)所謂本體論的一元論也不甚理解,但這篇解析無疑還是幫我們總結出了一些點,讓我們嘗試跳出其獵奇表象接觸其哲學內(nèi)涵。
下面對五條線寫一點直觀上的感想。
行人視點總體來講中規(guī)中矩。行人作為第一視點,會被先入為主的認為是男主,但終之空作為多視點群像劇,行人只能算是男主之一。終之空remake五個視點中行人、安子、教主算是與作品核心理念相關的三條線,但行人線作為第一條線又承載了交代故事背景的作用,行人本身在劇情上也和終之空的內(nèi)幕比較遠,其哲思往往來自于閱讀和與彩名的交流,所以這條線又很有工具人的味道。行人和行人線相比而言有一般男主和普通gal劇情的感覺,行人有青梅竹馬,行人線也有英雄救美,“殺入鞋膠中心”的橋段。行人的選擇應該算是比較積極的,生為詛咒,生亦為祝福,至少他是五個視點中唯二,核心三個視點中唯一一個活著經(jīng)歷“7月20日”的。最后天臺彩音的反復吟唱大概算是毒電波的開始。
琴美視點相對來講體驗差一點。因為行人和琴美行動有很大重合,琴美視點早期有大量和行人視點相同的劇情,而由于群像劇的特點,這些劇情是完全一模一樣的,觀感上會稍微怪一點。琴美的人設也是比較標準的女主人設,男主青梅竹馬,對男主有好感,但也有氣場很強的一面。琴美在整個事件偶爾會說一些很有哲理的話,這其實與其人設比較沖突,但在這樣一個作品下反倒也存在著很多解釋的猜想,琴美視點的貢獻主要在不跟行人在一起的幾段劇情中,濃重地引出了安子這個在行人線里戲份不多的角色,讓玩家(更像是讀者)對安子提前開始好奇,好奇她態(tài)度的突然轉變,好奇她的“掠奪與被掠奪”,好奇她對琴美的情感,好奇她的斷指。
柘(zhe四聲)榴視點開始最早(如果不算安子的前情提要)也結束最早(行人線開始前一天),這也使柘榴的戲份在其他視點中都不多(在行人視點里甚至都見不到她)。柘榴視點的工具性很強,因為它其實與作品主旨關系不是很大,但它是終之空劇情上的發(fā)端,在劇情上是非常關鍵的一段,柘榴的行為也對琴美、安子,尤其是教主產(chǎn)生重要影響。柘榴視點開局就非常悲慘,在對現(xiàn)實生活的絕望、世界末日的預言以及兩名病友機緣巧合的來信的多重巧合下,她發(fā)生了“蛻變”,陷入了偏執(zhí),最后走向了終結。整條線開始走向魔幻,魔法少女的荒誕設定反襯出了現(xiàn)實的濃重悲哀。她在最后仍懷抱著及其鑒定的為世界帶來希望的愿望,但這種愿望在這時也顯得十分可悲,甚至是使她自己接受終結的借口。
安子視點應該是寫得最精彩的一篇,成功把原作里一個沒戲份的配角寫成了非常耀眼的存在。安子的命運也很悲慘,但由于這是從小經(jīng)歷的,所以安子早早就發(fā)生了改變,這是柘榴無法做到的。她利用自己的兄長成功使自己擺脫了鬼父進入了孤兒院,又成功在孤兒院被富裕家庭收養(yǎng),實現(xiàn)了人生的蛻變,而她自己卻早已成為了黑暗。又由于對琴美這一強大而又純真的光明存在心生向往,一路追隨來到北校,最終因對琴美強烈而偏執(zhí)的愛卷入事件中,成為了終之空事件的核心人物。在安子視點中我們才發(fā)現(xiàn)安子始終是相對“清醒”的,她的種種行為都是為了保護琴美,也是為了自己對琴美的占有欲,而琴美和行人作為相對的局外人對此是不可能完全知道的。安子為琴美付出了非常多,但卻不可能獲得與之相對應的回報,安子自己也深知這一點,但她還是這樣做了,以非常耀眼的意志和行動力完成了對光明的守護和對教主的反叛。最后的兄妹感情也非常感人。在聲優(yōu)以及ed獨特演出(首尾呼應)的加持下,這條線可以說是非常精彩。
教主視點毫無疑問會是游戲最后一個視點。在教主視點下,我們很難理解教主,畢竟教主在視點一開始就已經(jīng)不太正常了,字幕毒電波也很多。在一系列光怪陸離超自然事件后,卓司化身教主,又在更離奇的一些事件之后,整個故事迎來了結束。在原版中這里教主如何在幾天內(nèi)收集大量信眾一直都有點不太現(xiàn)實,但在remake中加入的超自然力量以及某黑社會老大的介入使其更加可信了(但反過來加入的克蘇魯和超自然也難以接受)。教主收到神諭要與三個自己對話,而教主、安子、行人三人似乎也代表了對于終之空問題的三種選擇。在天臺教主與安子和行人的對話也可以算作是對作品的一種總結。這一條線教主的神秘操作、精神錯亂下的古怪場景以及柘榴的頻繁上線都使這條線最為毒電波。
五個視點后的兩個結局可以說是給已不堪重負的大腦又雪上加霜了。兩個結局說是結局,但基本上什么都沒解釋,反倒是出了道題,又留給讀者去解讀。而另一方面,兩個結局又都散發(fā)著絕望的氣息,一個“此處便是奈落”,一個“永劫輪回”,看著都不像一般意義上的好結局。終之空按照它自己的邏輯給出了一道無解的題,人生的意義究竟在何處?在認定“主體并不能在世界之中確立自身的存在,主體如同無源之水無本之木被拋入這個陌生的世界,主體無法從這個世界之中獲取任何實在性”之后,任何的解決辦法在俗世角度上難道都是沒有參考意義的嗎?
值得一提的是,后三條線擁抱天空的場景都描繪的非常唯美,而三個人此時的目的各不相同,但心中想必都非常平靜。這種藝術感與該行為的一般意義之間的沖突也令人印象深刻。
想到教主的驚世發(fā)言在那個時代就已出現(xiàn)頗有點不可思議,但又想到視覺小說相比整個文學完全是新事物,這樣的發(fā)言放到整個文學思想視角下必然算不上早吧。
教主在布道時,心理描寫中好像提到過有在模仿小胡子,聯(lián)想到間宮教的邪教性質和世俗眼光下的惡劣后果,以及彩名的章魚理論和行人的“各自尋找職位”,這也是值得思考的一點。
有時候我也在想,為什么那么早的時候會有這樣的作品誕生,或者說為什么那個時候有這么多主打抑郁、獵奇的作品;亦或反過來,現(xiàn)在的作品風格為什么又不是這樣的。我想這或許和時代背景有關,而galgame的定位也在不斷變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