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德里亞:雙重價值與物的邏輯
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
? ? 在馬克思的政治經(jīng)濟學里,只有在存在一般意義上物品的交換的社會,物品才會具有交換價值。使用價值是與之相對應的原初需求<besoins>,而這種分析結構必然基于有一種超越物之于先驗主體的“自然”,通常被視為先于價值之前的。鮑德里亞指出:“使用價值常常只不過是一種對物的操持<pratique>的保證?!痹趯乓韵M的考察中,凡勃倫認為在仆人與主人的等級關系中,仆人作為主人之名,以展示給眾人炫耀主人的財富和地位。而仆人在這種展示的過程中,被要求擁有良好的性格與教養(yǎng),打扮華麗,自然食品要求相對于下層階級來說也是豐盛。也就是說,我們不能將主體的欲望化為交換的原則,而是把它當成一種差異的否定。在大眾對于商品的功能,實用性等追求的現(xiàn)象上,鮑德里亞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路徑:“當人們將物的功能看作其內(nèi)在的本質(zhì)的時候,人們早就忘記了這個功能的價值自身是受到社會道德控制的,這種社會道德不想讓物變成無用的東西?!惫δ苄缘臄M象正是由象征交換所給予主體被異化的二重操持,螺絲刀在裝修工上發(fā)揮了作用,在藝術家上成為了作品里的裝飾。因此,物并不存在于對于使用價值的滿足中,而是存在于象征交換的定在生產(chǎn)中。生之欲僅僅是我們得以進入關系交換的可能,而非本源?;谏鲜鰧鹘y(tǒng)政治經(jīng)濟學的解構,鮑德里亞緊接著給出了兩種分析模式:一種是橫向的“拓撲學”分析,對應的是物在其時間性里延異的過程,也是交換體系之間發(fā)生二次交換的過程;一種是縱向的“符號學”分析,即在共時性的視角中出發(fā),解刨物的句法及其發(fā)生學。
物的邏輯
? ? 首先我們要從物體系之間的差異性操持出發(fā)。鮑德里亞選擇了法學中的私人與公共兩個概念,物如果被法權界定為個人私有的,這個私有也是在公有的“認同”下完成的,私人關系隱藏著公共裁決。而在私有領域,中產(chǎn)階級積極地投資自身的“私有化”世界:積累財產(chǎn),購買房屋,奢侈品,汽車。但是這里的矛盾就在于,他們一方面渴求絕對的資產(chǎn)階級地位,<盡管這種幻想是一種崇高化而不存在>,以購買象征著勝利的符號商品來表明自身;但在另一方面,這種表達也是徹底失敗的證明,因為中產(chǎn)階級永遠都無法觸及那個欲望的客體。布爾迪厄?qū)⑵涿枋鰹椤敖^望的修辭”,這說明生產(chǎn)的欲望中心,正是欠缺本身,而不存在所謂根源。而這種消費的邏輯會以一種風格呈現(xiàn),即資產(chǎn)階級組織模式的擬真。鮑德里亞論述了兩對代表著布爾喬亞修辭術的模式:飽和與冗余,對稱與等級。
? ? 飽和,它是一種符號的積累。中產(chǎn)階級的房屋通常是狹窄的,卻總是會在某些小角落里發(fā)現(xiàn)擁擠,例如在地下室里藏滿美酒,亦或在書架上堆滿凌亂而多雜的書籍。鮑德里亞指出:“空間的缺乏帶來了一種補償?shù)臎_動?!狈课莸牟季质且环N句法模式,而且是自身階級性所交織的組織模式。而冗余意味著一種癔癥,“桌子被桌布覆蓋著,這個桌布又被另一種塑料的桌布遮蓋著…甚至在花園中每一束灌木都被鐵絲網(wǎng)圍起來,每一條小路都被鋪上磚,彩瓦或石板?!彼馕吨鵁o法達到目的的重復。那么中產(chǎn)的兩種癥狀就是焦慮和享樂,過剩與無產(chǎn)階級相區(qū)分,實在的匱乏與資產(chǎn)階級相區(qū)分,它們意味著妥協(xié)。那么對稱的門簾,百葉窗,鍍金的框飾,也只是某種秩序的再現(xiàn),它以一種同以反復的手段抹除了物本身所具有的差異。而所謂現(xiàn)代美學的“非對稱”手法也只是對其的否定,凸顯了這種對稱的顯現(xiàn)。等級則體現(xiàn)在各式各樣的“隔離”中,下層階級開始對人工制品產(chǎn)生了熱愛,那么中產(chǎn)就不得不去追求對其的否定,開始追尋所謂自然與純真,并將自身與對方通過話語權利加以區(qū)分,“人工是野蠻的,粗魯?shù)摹保穗H關系中,它可以是“矯揉造作的”。這種對話語的掌控正是社會性的暴力,“溫暖的氛圍”,“干凈舒適的環(huán)境”遵循著意識形態(tài)的美學邏輯。特權階級性的話語即是試圖永久維護其地位和特權的產(chǎn)物,可以美名其曰:“理想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