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聞香綿竹酒,天下何人不識君
“唐時宮廷酒,今日劍南春。”一句廣告語,道出了劍南春的歷史。
在唐朝時期,“劍南燒春”作為宮廷御酒而被載于《舊唐書·德宗本紀》,是被載入正史的宮廷御酒,也是中國至今尚存的唐代名酒。
劍南春在唐朝聞名于世,相傳與李白有關。
天寶年間,李白被唐玄宗詔征赴長安,他把家鄉(xiāng)的白酒獻給玄宗,唐玄宗飲酒后感到此酒比宮廷內原有的御酒都好,便問其產地。李白說:“臣所獻酒,皆臣家鄉(xiāng)劍南道君平莊所造?!?/p>
唐玄宗特將此酒賜名為“劍南燒春”,并作為御酒,每年必須供應一定數量給宮廷。
在唐朝的時候,綿竹屬于“劍南道”所轄,再加上當時用“春”給酒命名。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酒史學家、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王賽時表示,唐代米酒釀制成熟過濾之后的酒叫做“生春”,經過低溫加熱處理之后的酒便叫做“燒春”,以使酒質更穩(wěn)定,便于長期保存。
可見,劍南燒春達到了唐朝谷物發(fā)酵酒的最高水平。
《唐國史補》記載:“酒則有郢州之富水,烏程之若下,滎陽之土窟春,富平之石凍春,劍南之燒春?!边@本書中收錄當時十三種美酒,劍南燒春是其中之一。
宋朝時期,綿竹的釀酒技藝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在傳承前朝的基礎上釀制出了“鵝黃”和“蜜酒”。
到了明末清初,由于戰(zhàn)亂不斷,導致經濟的發(fā)展也受到影響,直到清康熙年間才逐漸恢復。
清朝康熙年間是綿竹酒史的重要發(fā)展階段,出現朱、楊、白、趙等較大規(guī)模釀酒作坊,并在原有傳統(tǒng)釀酒工藝上,通過對曲藥、蒸餾方法的改革,釀制出綿竹大曲。
綿竹大曲,又稱“清露大曲”,《綿竹縣志》記載“大曲酒,邑特產。味醇香,色潔白,狀若清露?!?/p>
進入20世紀,綿竹大曲的發(fā)展也邁入新階段:1911年,綿竹大曲首獲四川省勸業(yè)會頭等獎;1949年,綿竹大曲被稱為成都“酒壇一霸”,并遠銷重慶、武漢、南京、上海等地。當時有詩句形容為“百里聞香綿竹酒,天下何人不識君”。
從綿竹大曲改名為“劍南春”,這背后的故事還與蜀中詩人龐石帚有關。
20世紀50年代,龐石帚曾在四川大學里任教,他邀請到幾位故友在家中一聚,其中有位朋友喝了綿竹大曲后表示“酒名不太好聽,美酒該有美名”。三天后,龐石帚將寫好的“劍南春”三個大字交給了綿竹酒廠。
劍南春由“劍南燒春”簡化而來,不僅體現品牌深厚的歷史底蘊,也說明釀酒技藝的代代傳承。1958年,綿竹大曲正式命名為“劍南春”。
現如今,作為綿竹產區(qū)的一面旗幟和川酒“六朵金花”之一,劍南春是產品暢銷全國。從千年之前的盛唐,到現在家家戶戶的餐桌,劍南春穿越時光,在傳承中講述著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