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重慶段現(xiàn)“沙臘子”,曾與恐龍同時代,卻成我國特有珍稀魚類
鱘魚是一種比較奇特的魚類,不只是它的體表沒有魚鱗,還有就是這種魚類大多是海河巡游型,就是既能在比較咸的海水里邊生存,也能在河流湖泊等的淡水中生存,很多鱘魚都是成年時在海中生存,產(chǎn)卵時則迴游到江河湖泊中產(chǎn)卵,所以不好定義這種魚類是海魚還是淡水魚,不過也有不少只生活在淡水水域中的鱘魚。

我國比較知名的鱘魚有長江鱘與中華鱘,很多人都把這兩種魚當做一種魚類,其實它們不是一種魚。
長江鱘又名達氏鱘,俗稱“沙臘子”,屬于淡水定居性魚類,是我國長江獨有的珍稀野生動物,屬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有“水中大熊貓”之稱,主要分布于金沙江下游和長江上游,在長江上游的嘉陵江等各大支流中也有分布,但近些年來已經(jīng)比較少見。
近日(11月21日)重慶市江津區(qū)一位釣魚愛好者在賈壩沱長江邊釣到一條從未見過的長達兩米多的大魚,圍觀者有人稱其為“沙臘子”,上報后長航公安江津派出所民警和江津漁政部門人員趕到現(xiàn)場,認出該魚是長江鱘,該魚經(jīng)測量后認定長2.18米,胸圍0.75米,重百余斤,漁政人員稱這么大的長江鱘出現(xiàn)在長江重慶段極為罕見,也說明了近些年來長江漁業(yè)資源已經(jīng)有所恢復。


長江鱘是一種原始而古老的硬魚類,恐龍時代就已經(jīng)在地球上出現(xiàn)了,至今已經(jīng)有1.5億年歷史,最大體長可長1.5米,體重超50公斤,目前這種魚類非常稀少,因此為野生動物基金會列為十大瀕危動物之一。

中華鱘則是一種海河迴游型魚類,體形和長江鱘很相似,但個頭比長江鱘大得多,常見個體為50-300公斤,最大個體可達600公斤,體長平均約1.6米,最長達2.3米,被稱為“長江魚王”。

中華鱘的存在歷史和長江鱘一樣悠久,成年魚類主要生活在東海等北半球太平洋西岸的淺海域中,繁殖時期會沿長江溯流而上,到金沙江一帶繁殖,迴游距離長達3000公里,但是葛洲壩和三峽等水利工程的修建,阻礙了這種魚的迴游產(chǎn)卵路線,導致長江沿線如今幾乎已經(jīng)看不到中華鱘的存在。

不過我國也早己開展了中華鱘的養(yǎng)殖育種工作,如今中華鱘的人工養(yǎng)殖技術已比較成熟,如今年10月底,媒體稱三峽集團中華鱘研究所在宜昌黃柏河基地成功對一對中華鱘實施了人工催產(chǎn)繁殖,獲得受精卵27萬余粒,獲得優(yōu)質(zhì)子二代中華鱘苗種約12萬尾,人工繁殖出卵量、出苗量均為歷次以來最多的一次,算是該物種養(yǎng)殖方面比較喜人的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