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和誰在一起,請記住這幾條忠告
有一位少年去拜訪一位年長的智者,他問智者:“如何才能變成一個自己快樂,也能給別人帶去快樂的人?”
智者笑了笑,回答:“無我;慈悲;智慧;自在?!?/p>
何為“無我”?“無我”就是——要把自己當(dāng)成別人。
何為“慈悲”?“慈悲”就是——要把別人當(dāng)成自己。
何為“智慧”?“智慧”就是——要把別人當(dāng)成別人。
何為“自在”?“自在”就是——要把自己當(dāng)成自己。
1.
把自己當(dāng)成別人
有個關(guān)于爛面條的故事,曾經(jīng)刷爆了朋友圈。
一對老夫妻,相濡以沫走過了大半輩子。
老爺子對老太太只有一樣不滿,就是,她煮的面條太爛。????
這么多年來,他反復(fù)提同一個意見:“不要把面條煮那么爛,只要煮5分鐘就好?!???
可一上餐桌,看到的永遠是一碗軟爛的面條。????
老爺子有一天終于無法忍受,決定自己動手,他只煮了5分鐘,面條剛剛好。????
他連忙去叫還在臥室的老太太:“快起來!我今天非要讓你看看,面條怎么樣煮才不會爛!”????
老太太賴在床上說:“不!我今天非要讓你看看,一碗煮好的面條,是怎么放爛的!”????
原來,不是老太太不會煮面,而是老爺子每天賴床,好好的一碗面條,活活給放爛了。
生活中,很多人把事情搞砸了,把關(guān)系弄僵了,愛推卸責(zé)任,總覺得是別人的不對,殊不知,問題出在自己身上。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遇到問題,與其怨天尤人,一味指責(zé)別人,不如反躬自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
海涅曾說:“反省是一面鏡子,它能將我們的錯誤清清楚楚地照出來,使我們有改正的機會?!?/p>
把自己當(dāng)成別人,說的是反省。
唯有主動從“鏡子”里看到自己的不足,坦然面對錯誤,虛心檢討,才能站得更高,變得更好,走得更遠。
古人講:“閑談莫論人非,靜坐常思己過?!?/p>
當(dāng)一個人真正懂得常思己過,便能摒棄掉憤世嫉俗的脾性,撫平生命的浮躁,從而擁有寬廣恢宏的氣度,擇善而行。

2.
把別人當(dāng)成自己
誠然,生活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立場、處境,目光所及就會有所不同,容易產(chǎn)生誤解與矛盾。
把別人當(dāng)成自己,主動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是一份根植于內(nèi)心的教養(yǎng),一份為他人著想的善良。
將心比心,方得人心。
聽過一個故事:
一頭豬、一只綿羊和一頭奶牛,被牧人關(guān)在同一個畜欄里。
有一天,牧人將豬從畜欄里捉了出去,只聽豬大聲號叫,強烈地反抗。
綿羊和奶牛討厭它的嚎叫,于是抱怨道:“我們經(jīng)常被牧人捉去,都沒像你這樣大呼小叫的。”
豬聽了回應(yīng)道:“捉你們和捉我完全是兩回事,他捉你們,只是分你們的毛和乳汁,但是捉住我,卻是要我的命??!”
有句話講得好:“你沒經(jīng)歷過,自然感覺不到疼,但你不能把別人的疼痛當(dāng)做笑話。”
生而為人,不是誰都有條件活得輕盈,倘若不能感同身受,也不要惡言相向,請保持最起碼的善良。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把別人當(dāng)成自己,懂得換位思考,才能體諒他人的不易,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包容。
行走于世間,每個人都可以是一道光,愿你溫暖純良,心懷悲憫,體恤人情,照亮寒冷的夜。

3.
把別人當(dāng)成別人
知乎上有人問:
哪一刻你覺得朋友再也做不成朋友了?
有個人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在租房的時候,和一位認識很久的小姑娘合租,最初一切正常,兩個人相處的還很融洽。
直到有一次,她發(fā)現(xiàn)自己的梳妝臺上,很久沒用的一支口紅不見了。
雖然和小姑娘同住一個屋檐下,但她也沒多想,以為是自己隨手放到什么地方了。
哪知,過了幾天,那位小姑娘拿著一支口紅在自己跟前晃了晃:“姐姐,你知道嗎,你的這個口紅顏色真好,特別適合我,我特別喜歡?!?/p>
她一下子怔住了,沒說話,小姑娘還補充了一句,我看你這口紅放著,你也沒用,怪浪費的,我就拿來用了。
咱們這么熟,你不會生我的氣吧。
就在那一刻,她決定不再和她繼續(xù)做朋友了。
很多時候,毀掉一段關(guān)系,往往是因為沒有界限感。
兩人剛剛結(jié)識那會,表現(xiàn)得客氣、尊重;但關(guān)系熟了之后,反而沒了分寸感,
一些自以為的“不拘小節(jié)”,慢慢成了扎在心里的刺,最終筑成了彼此生疏的籬笆。多年的感情,就這樣毀于一旦。
三毛說:“朋友之間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jié)果反生隔離?!?/p>
最好的關(guān)系,不是不分你我,而是熟不逾矩。
其實,關(guān)系越好,感情越是親近,越是要注意分寸,尊重對方的個人邊界。
“把別人當(dāng)成別人”,并不意味著疏離,而是給感情騰出一段恰到好處的空間,讓關(guān)系得以細水長流,持久生香。

4.
把自己當(dāng)成自己
你是否也試過這樣的情形:
明明手上的工作還沒做完,但還是接受了同事的唱K邀請;
明明想一個人安靜的讀一會書,卻沒好意思拒絕朋友的飯局邀請;
明明周末計劃練習(xí)一門愛好,但還是被拉去打了一天的牌;
為了不辜負他人的期待,于是選擇犧牲自己的意愿和時間,選擇辜負自己。
《無聲告白》里有句話:
“我們終其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希望我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活出自己想要的樣子?!?/p>
漫漫人生路,本來就是一場孤獨的冒險,可惜不少人在中途和自己背道而馳,迷失了方向。
“把自己當(dāng)成自己”,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呢?
就是要忠于內(nèi)心,活得像自己。
很喜歡一句詩:
“我要天空為我點燃,大地為我鋪開,我要的是,成為你們成為不了的人,成為我本身?!?/p>
一個成熟的人,不會選擇活在別人的眼里,而是在人生道路上堅定內(nèi)心,活出自己,愛我所愛。
不畏閑人閑語,不左顧右盼,也不患得患失,活得更加獨立和自由,也活得更加通透和無畏。
把自己當(dāng)成別人,方得“無我”。
把別人當(dāng)成自己,方得“慈悲”。
把別人當(dāng)成別人,方得“智慧”。
把自己當(dāng)成自己,方得“自在”。
那些在感情中愜意、舒服,把人生過得通透幸福的人,大都是因為做好了這四件事。
來源于:旺旺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