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歲出門遠行》
?確實我是毫無新意可言的人,加之我也沒有什么總結能力,所以無論是內(nèi)容還是標題我都想不出什么好的。
??這個標題來源于余華的短篇小說《十八歲出門遠行》。該篇創(chuàng)作于1986年,講述一個十八歲青年出門遠行后遭受各種挫折的故事。
??我第一次看到這篇不到十頁、不足五千字的故事是在十八歲。
??我當時或許在想:別人的十八歲是怎樣的?我的十八歲又是怎樣的?三十年前的十八歲青年是怎樣生活的呢?而我又將怎樣生活呢?
??當時的我第一次出門遠行,來到距離家鄉(xiāng)數(shù)百公里的陌生城市,開始了新的生活。
?
??“我”在柏油馬路上走著,希望在天黑前能找到一家旅館。
??我剛剛放棄了一段戀情。面對熟悉的來電,我接通之后卻不敢說話。
??我第一次到那樣一個陌生的城市,很容易找到了一家下榻的旅館,但我怎么也找不到一家想要的“旅館”。
? 那時,也是我第一次見到了大海的模樣。我簡直難以想象那寬闊無邊的場景。踏上柔軟細膩的沙灘,椰林椰樹喝著椰汁,還有那真的很苦澀的海水。
??我當時希望生活能像海水沖刷沙子一樣,不斷地抹平之前的痕跡,不斷地就會有新的開始。
??不過未來的幾年,就算是生活在離大海幾公里遠的地方,我估計平常也沒幾回是有關大海的事。生活的沙灘倒是一層又一層的被覆蓋翻新了。
??
? 一年前,也就是鼠年春節(jié)前。當我在大城市最繁華的地段漫無目的地游走時,四周全是高聳的建筑,下班時間的人潮涌動。
??我甚至幻想著這樣的生活究竟是怎樣的。生活在鋼筋水泥森林里的感覺是怎樣的。
??而當我結束旅行,在春節(jié)前幾日回到家鄉(xiāng)時。我想一切都結束了,應該是一個新的開始了。因為當時我作出了一個決定,那種所謂“改變一生的決定”。
??我們虛度的每個日常,都是接連不斷發(fā)生的奇跡。
??我們每個細小的決定,都可能會影響未來的發(fā)展。
??可能我覺得也沒什么大不了的,但是總會意想不到的事會發(fā)生。2020年的“新冠疫情”。
??從2020到2021年,歷史走向了人們難以預料的方向,都說是在“見證歷史”。
? 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傷痛,我們也感受到了國家的力量、人民的力量。
??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中華民族都是不會屈服的。這是我們作為炎黃子孫的自豪。
?
??2020是我毫無記憶而又難以忘記的一年。
? 我難以回憶起有關2020年的記憶,而回憶的結果往往是帶來一陣刺痛。
??我坐在陰暗的房間里,寒冷侵襲著身體,陽光刺痛著雙眼。而一年的時光里,它也削去了我十幾斤的血肉。
??總感覺外面的時間過得如此之快,而屋內(nèi)的時間則流逝緩慢。
??七個月前,當我決定在專欄寫點什么時,感覺這是十分有趣的事,而初衷也確確實實是為了打發(fā)時間,不為別的。
??那時是夏天,現(xiàn)在是春天。感覺沒過多久一樣。
??
??《十八歲出門遠行》應當說是一篇很好閱讀的小說?!笆藲q”和“出門”就可以了。
??也許我還有點羨慕父親只給了“我”一個帆布包,就說“你十八歲了,該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而現(xiàn)在,可能孩子到兩條街遠的學校上學,都得問這問那準備這準備那,千叮嚀萬囑咐的。當然,畢竟這也是時代不同了嘛。
? 十八歲的“我”走在公路上,孤身一人那種心情會是怎樣的呢?
??于我十八歲,第一次離開父母。那時也簡直像是脫籠的小鳥一般??!到處撲哧。
?
??我記得很多種鳥類幼鳥第一次離開鳥窩的場景。一種住在樹洞里的鳥,幼鳥會在十幾米高的樹洞跳下,考驗膽量的方式;還有一種住在懸崖上的,幼鳥從懸崖躍出的第一次飛翔就是一次生死考驗,如果落在陸地上可能會被狐、狼吃掉,而落在海里也會有海豹、鯨在等候。
??我想很多物種的幼體的第一次出門遠行,就是一場嚴酷的生死博弈了。
??我們都容易習慣甜美的溫柔鄉(xiāng),但我們也會習慣外面殘酷世界的。
??
??我寫下這篇文章的原因是因為我重溫了一遍《十八歲出門遠行》,重溫是因為我想再讀一遍這個故事,而最終原因則是:我想出門遠行。
? 在過去的二十年里,我都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也沒有真正去追求過什么。
??也許像吃飯、睡覺這種簡單的生理需求是有的,但是那些美好生活的需求就沒有嗎?我想有臺游戲機,然后躺在溫暖舒適的房間里打游戲這種夢不是幻想過嗎?就是很難實現(xiàn)不是嗎?
??生活可能就只是:生下來,然后活下去。夠簡單。
??但是怎樣活下去呢?我不知道。
??于是帶著很多疑問,我出門遠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