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之子:成長中孤獨地守望愛

電影放到將近結(jié)尾的時候,帆高與日菜離別的三年在眨眼中就匆匆而過。故事的高潮剛剛過去,時針也即將指向23點,略帶疲倦的我看著熒幕上的二人重逢揪心不已——倒不是替他們揪心,我只是在揪心新海老賊究竟要如何在所剩不多的時間里把這個故事翻出個花來,而以他前面的表現(xiàn)來看,我覺得懸。而且是很懸,非常懸。
然后僅僅是打個哈欠,楞個神的功夫,昏暗的影院就回蕩起了片尾曲的歌聲。周圍的人拾掇起行李要離開的摩擦音,女孩們對于故事情節(jié)的激烈的討論聲,夾裹在電影片尾曲那悅耳的節(jié)奏中,夢幻而又真實。
而我的腦海里還回蕩著帆高最后的那句“我們確實改變了世界”。


【世界與愛人】
“世界與愛人何者具有第一性?”這個問題從來就不乏探尋的意義。往深的來說,這是“大愛”與“小愛”的差別;往淺了看,這也是人類自身“理性”與感性的矛盾。我并不訝異于新海老賊會選這個命題作為故事的主線,只是真的沒想到他會選擇在這部歡樂基調(diào)與明快畫面并存的純商業(yè)電影里給出這么直白且不加修飾的答案。
遺憾的是,我認為即使足夠予人以震撼,這個答案也并不出彩。
我所見過探討【世界與愛人】矛盾的問題中,最出色的莫過于《Rewrite》。
同樣是青春期迷茫叛逆的少年天王寺瑚太朗,因緣巧合下邂逅了作為地球意志存在的少女“篝”。篝觀測著世界,一旦判定地球毫無希望,就會發(fā)動“救濟”,從而毀滅世界。
瑚太朗在故事的過程中愛上了篝,在主線的真結(jié)局里,盡管瑚太朗用盡了千般努力,救濟還是開始了。在篝的聲聲懇求,瑚太朗親手殺死了自己的所愛,只為了阻止世界的毀滅,保護篝口里“人類的可能性”。

當(dāng)然,如此深邃的劇情不是短短兩個小時的電影所可以詮釋的,只是我覺得有個明顯的定理新海老賊還沒有搞明白。那就是在一個選擇題中,你起碼要讓選項之間分量相當(dāng),才能體現(xiàn)抉擇的珍貴性。 就拿上面舉例的《Rewrite》來說,瑚太朗先是從叛逆孤僻的少年開始,認識了不少朋友,感受到了人情的美好;但為了拯救自己的愛人,他不得不踏上背叛自己結(jié)識的老師與伙伴的最差勁的道路;而這條道路的最后,他卻又只能為了人類的未來與希望,親自手刃自己最喜歡的人。正是因為對選項兩者都有著無可拋棄的感情,才能讓觀眾體會到主人公選擇的不易,這才是“世界與愛人”最打動人的地方。那么我們的主人公帆高呢?
16歲輟學(xué),獨自上京討生活,他的骨子里是叛逆的,至少在電影的前半段里,我想他對于世界的恨也一定是大于愛的。與陽菜一起改變天氣的劇情實際上是可以很好描繪他感受到人性美好那面的心情,但電影里卻始終都在刻畫他在這一過程中得到的成長以及對陽菜不斷加深的感情。既然如此,他最后會選擇置永無晴天的城市不顧,執(zhí)意去追求自己喜歡的人,甚至對阻擋自己的人厲聲指責(zé),我也就見怪不怪了。

只是,這樣的描寫勢必會導(dǎo)致對主人公行為的不完全認同,這是非常致命的失誤。在我看來,帆高只是一個缺乏社會毒打的自我意識旺盛的小屁孩,他之所以會千里追妻,一方面是他對陽菜愛的深沉,另一方面也是他根本不怎么在乎世界會變得如何的結(jié)果。
而故事最后那句“我們確實改變了世界”,也就因此多了份恬不知恥的意味。

【孤獨的守望者】
如果不是因為上面這些原則性問題,我其實是非常喜歡“和所愛之人一起,與世界為敵”的故事脈絡(luò)的。所以在我心中,《天子》依然是個神作胚子,只是講的不夠流暢罷了。
之所以這么說,主要還是因為新海老賊在全片中對于孤獨感的塑造功力相較以前依舊有增無減。如果說《秒五》里貴樹懷揣著心上人,卻只能天各一方,活在自己世界里的孤獨感只能讓相似者身臨其境的話,那么《天子》里帆高初入東京,受盡他人白眼卻依舊給自己打氣的橋段就足以讓每一位進入社會的年輕人鼻頭一酸吧。

帆高在故事開始讀的那本《麥田的守望者》其實就是一種基調(diào)的體現(xiàn),因此哪怕畫風(fēng)再艷麗,也讓此片時刻籠罩著一種灰暗感。但帆高至少遇到了自己的陽菜,熒幕前心有戚戚焉的人們又如何呢?
陽菜的設(shè)定是狡猾的。在故事初期主角陷入困境時,她是雪中送炭,溫柔善良的溫柔大姐姐;故事中期主角孤身一人時,她成為了主角的拍檔,與主角“走南闖北”,締結(jié)下難以望卻的感情。而當(dāng)主角開始成長起來的時候,她又適時地變得脆弱,等待著主角伸出援手:她總是能在適當(dāng)?shù)臅r候成為帆高所需要的那個角色。這樣的女孩子怎么會不討喜呢?我仿佛都能想象的到新海老賊在熒幕之后的一臉壞笑來。
也正因此,或許比起帆高,我們才更像那個麥田里孤獨的守望者吧。

【回首望君名】
現(xiàn)在提起新海誠,總會有人下意識地說出《你的名字》。作為刷新歷史票房的作品,君名顯然扛的起“新海式風(fēng)格”的大旗。不過我始終覺得,雖然君名的成功是必然的,但也不過是新海老賊遇見的一個偶然罷了。新海的畫風(fēng)是細膩的,優(yōu)美的,足以迎合大眾審美的,這也意味著只要它能有個老少咸宜的出色劇本,它就不可能不成功;但新海的風(fēng)格是偏執(zhí)的,你如果一定要它按照“老少咸宜”這一商業(yè)片的基準去走,那么是很容易出事的。
我在看完帆高最后的抉擇后,就知道君名的票房與口碑不會高到哪里去,但在豆瓣乃至于bangumi都會是這種分數(shù)就屬實還是超乎我的意料了。


某種程度上來說,《天子》又回到老新海誠時代那種叫好不叫座,小清新孤芳自賞的時候了。當(dāng)然了,《天子》的票房可不低呢,但我并不覺得打著《君名》旗號的《天子》僅僅得到目前的成績就會是喜人的。有這種宣發(fā)和知名度,我覺得就算新海誠拍了兩個小時鄉(xiāng)村紀錄片恐怕也會有人慕名而來吧?而從長遠來看,下一部影片再想得到《天子》目前的資本,估計就又會困難一倍了。
不過即使只是這樣有點生硬的情懷,還是不由得讓我想起了三年前去看君名時在熒幕下的那份感動。看到瀧與三葉時隔三年的登場時,我還是會激動地直起雞皮疙瘩;而得知他們終成眷屬的消息時,也依舊會露出如老父親般欣慰的笑容。而這之外,依舊是“胸部式”的新海式葷段子、讓人會心一笑的聲優(yōu)梗,男孩女孩間(客串)那賞心悅目的打鬧日?!荒苷f,新海老賊確實在君名之后學(xué)會了新的技巧并將之運用純屬,這一點我并不討厭。


【三年后的未來】
就私心來講,我真的很希望新海老賊不要太火,這樣他就會不斷拍著那種孤獨少年成長心路歷程這樣瘋狂戳我G點的片子來。再者,誠哥哥好歹也是個富二代,就算電影不叫座也不會增加我的心理負擔(dān)嘛233。

不過,撇開這些玩笑話,與金錢無關(guān),我想新海老賊也不會只滿足于只做這種孤高的文青片。至少,他有野心,也有與之相符的能力。即使《天子》的總體表現(xiàn)并不盡如人意,但我也依舊在期待著他交出下一份完美的答卷。至少這次帆高結(jié)尾的那句話,就讓我徹底回想起《秒五》結(jié)局時被告知“有情人終不成眷屬“時的那份難以言說的震撼。

這讓我感受到了希望。新海誠果然還是沒有改變。他依舊還在成長的旅途中,與熒幕前的人們孤獨地守望著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