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博物館舉辦的“瀟湘古琴文化展”為我拓寬了文化視野
前不久,筆者在湖南省博物館參觀了一個特別的展覽,主題是“激逸響于湘江兮——瀟湘古琴文化展”。展覽分為“遠籟——古琴的傳說與起源”、“心聲——湖湘士人與古琴”、“禮樂——禮樂中的古琴”、“斫琴——古琴制作工藝”四大部分,讓我第一次較為全面地了解了湖湘大地上的古琴文化,大大拓寬了視野。

我從小聽收音機,中央或四川人民廣播電臺有時會廣播一些古典音樂,其中也有古琴曲,本人雖然不懂,但感覺很好聽,因此對那些會彈琴的人很羨慕。那叮叮咚咚像山間溪水流淌一樣的聲音經(jīng)常回響在我的記憶中。
后來一天天長大,我從書本上得知,從音樂課上學習,特別是工作后欣賞過一些音樂會,慢慢豐富著自己的音樂知識。其實我小時候特別愛唱歌,小學初中那陣,經(jīng)常在放牛時在山上與小伙們唱,在上下學的路上與同學唱,唱學校音樂老師教的或自己買歌本來學唱的歌。盡管自己五音不全,卻自我陶醉。在我小時候的記憶里,對樂器實物的認識只限于笛子、簫、口琴、二胡、笙、電子琴、手風琴、牛角號、鑼和鼓等。其他一些樂器如古箏、吉它、琵琶、揚琴、鋼琴等,還是上大學后才見到過實物。

對古琴,我只是在電視上見過,在《紅樓夢》等古典名著、金庸等人的武俠小說及其他書籍中看到過零星的文字介紹,更不知道世間居然有那么多名字高雅的古琴,直到這次在湘博看瀟湘古琴文化展。

湘楚大地作為古琴的故鄉(xiāng),琴風琴事源遠流長??戳苏褂[,我長了不少見識,感受到了瀟湘琴韻的獨特魅力。原來古琴就是七弦琴、瑤琴, 是中華民族歷史最為久遠的樂器之一。

從展覽中得知,湖南省博物館現(xiàn)藏古琴53張,其出土或斫制年代自西漢到民國,前后延續(xù)兩千多年。這次“古琴文化展”,湖南省博物館精選了館藏的28張古琴作為主要展品陳列,以湖南地方古琴相關(guān)的人和事等為主線,發(fā)掘湖湘文化中的古琴情結(jié)以及古琴對湖湘文化的影響,展示了中國古琴的悠久歷史和獨特的地域特色,并從斫琴、琴家、琴曲、琴派、傳說、故事等全方位展現(xiàn)古琴知音文化和樂教文化的精粹。

展覽中簡要介紹了湖南明清、近現(xiàn)代的琴人名家,他們主要有明末清初衡陽的王船山、清朝瀏陽的邱之稑、清末長沙顧氏家族、清末民初寧遠人楊宗稷、現(xiàn)代廬陵人彭祉卿、 湖南永順査阜西、湖南桂陽的李伯仁等,其中尤其以楊宗稷的成就最大,他創(chuàng)立了“九嶷派”,著有琴學巨著《琴學叢書》。

湖南省博物館現(xiàn)藏具有代表性的古琴有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七弦琴 、唐琴 “獨幽”,“飛泉”、明琴“祝公望”、“鶴鳴秋月”等。另外還藏有“寒泉漱石”、“萬壑松風”、“養(yǎng)中和性”、“海月清 暉”、“九霄環(huán)佩”、“醉濤”、譚嗣同“崩霆”、仲尼式無名七弦琴、左宗棠仲尼式琴、“鳳皇”、“炎陵文梓”等等珍貴的名琴,可謂洋洋大觀。

琴曲方面,南宋浙派古琴創(chuàng)始人郭沔移居湖南衡山后,創(chuàng)作了琴曲《瀟湘水云》。 這是幾百年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琴曲。古代湖南人在琴律、琴譜、琴社等方面創(chuàng)造出了優(yōu)秀成果。